分享

朱元璋为什么畏惧无业游民?

 激扬文字 2024-04-25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朱元璋畏惧无业游民。由于太过担心,因而严加控制,将他们“不与齐民列”,归为“破落户”,《大诰》里更是明明白白地写着“逸夫处死”。

为了尽可能减少游民,朱元璋规定:百姓都要就业,外出要知道本人下落,到哪里去,去做什么;人们互相监督,若有人远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回,里甲邻居不告发的,一律充军。此外还规定,看病的、算卦的,都只能在本地行业,不许远游。

朱元璋为何如此畏惧无业游民?

因为他最懂传统中国!

朱元璋虽然不可能知道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对此现象的分析,但他本人就是游民出身,最明白“游民”究竟蕴含着多大的力量——

●他们没有固定职业,要么迫于生计出卖劳动力,要么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也因为身处底层,对成功与改变命运最为渴望,往往最具赌徒心态。

●他们没有稳定居所,往往为生计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甚至落草为寇,却因此变得消息灵通、见多识广。

●他们没有多少私产,所谓“无私也就无畏”,因此,他们常常“胆大妄为”,为改变现有秩序,甚至取而代之,往往会主张天下“公有”,无论在哪个王朝,“游民”都是对现有秩序威胁最大的一支力量。

事实上,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领袖,往往都是游民出身,甚至很多“帝王”都是从游民而来,比如朱元璋、刘邦、后梁太祖朱温、后周太祖郭威、前蜀高祖王建、南朝宋武帝刘裕等。以至于明末思想家唐甄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所以,同样出身游民的朱元璋,才会格外提防、控制游民阶层,把这视为维持江山稳定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传统历史叙述中,被关注和研究最多的,是“官文化”“士文化”,而“游民”一直被当作一个边缘群体不被重视,最多出现在《水浒传》等各种演义、各类武侠小说中,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用。至于深度、系统研究游民现象、游民文化作品,一本也没有。


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学者王学泰老师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的出版。该书是该领域第一本,也是出版即封神、迄今无人超越的一本书。

历史学家张鸣说:《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有两个非常大的贡献:第一,它揭示了我们的社会中,还有我们的革命中,一些游民的痕迹。第二,从游民文化的高度,研究民间通俗文化和游民知识分子问题。

因此,读本书就会明白,中国近现代的许多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乃至极左思潮,都与游民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游民文化”从未消失,仍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不理解游民文化,就难以理解中国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