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说这幅字还未入门?我来分步骤解答:

 夏雨6368 2024-04-26 发布于浙江

来源:书法功课

提问:

今天在一个饭店看到一幅作品,十分喜欢,请各位行家看看如何?

图片

提问:

这幅作品我相信很多朋友看了之后可能都会觉得“挺好的”,但是如果真的从书法的角度去看的话,其实还“差得多”,而且格调不高。下面我从笔法、结构、章法、格调这4个方面来说一下。
一,笔法
1,笔法侧缝或者说偏锋太多,不懂得用锋。虽然从行书的角度来说,我也是反对那种所谓笔笔中锋用笔的人,但虽然是侧锋用笔也不能让笔“塌”下去。例如图中的“合”“麻”两字的长撇,写到最后笔锋完全都弹不起来了,末端笔画上面重,下面毛,典型的笔倒下来之后的“偏锋”用笔,这是书法当中的忌讳。其他还有一些,不再多说了。下面找出一些名家的范字给大家作一参考。

图片

图片

2,笔力孱弱,运笔过程中线条有颤抖的迹象,例如“家”字中间的宝盖的横画部分,中间多了个墨点,就是用笔写到中间之后略有停顿之后才又写下去的。下面范字“家”是米芾所写,大家可以明显看出来线条的流程性,虽然笔画很细,但笔力感觉却是入木三分。

图片

3,缺少提按的变化,一字之中用笔缺少提按变化,例如“把”字,左边提手最后一笔“提”,从左下到右上,一根一样的线条粗细,还有“故”字的那一撇,等等,都是线条太单一呆板。这样的用笔还有很多,不一一找出来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图片

图片

二,结字
结字来说中规中矩,虽然是行书,但其实也就是楷书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连笔字”,给人感觉就是拿毛笔写钢笔字。

图片

书法的行书跟我们日常所知道的“连笔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行书有行书的法则,讲究牵连、简省、牵丝、呼应、借体生姿等等。这就需要学习书法的时候,多向古代名家法帖去求取真经。
三,章法
章法上可以说是最差的了,这样的字挂出来,首先给人看到的就是章法,接下来才是细节的用笔、结构。所以,即使字写得差一些,章法上如果用心的话,还是能提升作品分数的。
我们看右边正文第一行,“故人具鸡黍”,前四个字都是向横向发展,最后一个字才是瘦长的。还有正文第三行“绿树村边合”,五个字都是横向取势,这些都范了书法大忌。

图片

我们说章法要好,讲究的是错落有致,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
这幅作品中很多字都是写的太整齐了,所以“状如蒜子”便不是书法了。第四行“青山郭外斜”,山字笔画少,其实应该写小点,用笔可以这样粗点,整体横向取势。而上面的“青”字,原本就是瘦长之字,那不妨就让它再瘦长点,这样与下面的“山”,一竖一横、一大一小两种取势正好形成参差错落之姿。
而作者却把山写得很大,青字也突出主笔的横,减弱到了纵向取势。我们说书法一定要符合汉字的自然美,其实很简单,就是该大的就大点,该小的就小点,该瘦长的就瘦长,该扁阔的就扁阔。这样一幅字中自然就有了天然的参差错落。
四,格调
所谓格调不高,一是结字比较俗,缺少变化;二是章法太做作,为了追求整齐,少了书法的天然之参差错落之美感;三是缺少古法,其实也就反应了作者缺少临帖,这是很多练书法的通病,就是只用毛笔写自己的字,不去向古代名家求经。

图片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见,可能不太中听,得罪之处还望谅解,纯粹是就书论书。
另外还有两个很致命的问题。
一是俗,二是作。如果从写字的角度看,写得不错;如果从书法的角度看,还未入门。

图片

1、“馆阁体”不只是楷书

提到“馆阁体”,我们想到的都是清代那些高官大老爷们写的“乌黑、光亮、方正”的楷书,其实,“馆阁体”不仅仅只是指那些毫无生气的楷书,如乾隆爷那样的行书,同样属于“馆阁体”。
由于乾隆喜欢赵孟頫的字,写来写去写不像,于是就写成了“馆阁体”。

图片

乾隆御笔
这张字,每个字都端端正正,没有欹侧变化,没有轻重缓急,就是一个个的字,了无生机,是比较具型的“馆阁体”。

2、扭捏作态,“作”的成份较重。

我们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要有大小、轻重、疾徐、干枯等变化。此作者对此理解肤浅,以为一个字写大一点,下一个字写小一点;一个字写重一点,下一个字写轻一点,这样就可以了。

图片

《蜀素帖》
殊不知,这些变化是要通过书写来体现的,也就是说,要有书写性,要自然,不然就做作。
现在,有些会电脑软件的人,喜欢先在电脑上把字排一下,觉得好了再照这个样子去写。我觉得对此顶多可作个参考,不可过份依赖。

3、章法死板,密不透风。

8句诗,8行,一行一句,加上标题和落款各一行,密密麻麻十行。

图片

《蜀素帖》
标题有放在作品前的写法,不过在落款处更好。
正文不要一行一句,错落一下变化不是更丰富吗?甚至不妨大胆留白,拿出一二行只写二三字。
而落款则太满,印章直抵作品底部,让人少了很多回味的余地,只觉得压迫。

建议多看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你这种写法,尤其可参考米芾的《蜀素帖》。

来源:书法功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