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特稿丨回归本源!做离大地最近的“百姓银行”

 文野 2024-04-26 发布于山西

Image

Image

编者按

历史的脚步匆匆,从2003年农信社深化改革启动,至今已有20个年头。
20年前的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深化农信社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20年来,全国农信系统追随国家大政方针,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扎根广袤乡村,聚力改革创新,全力“当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乡村振兴主办行”,成为名副其实的“离大地最近的银行”,交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三农”事业的壮丽答卷。
20年峥嵘岁月,孜孜无怠;20年百舸争流,奋楫争先。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特别推出一组“农信社深化改革20周年特稿”,以我们的聚焦、观察与省思,与全国农信机构一起凝视历史、回望初心,并与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广大农信人,携手同行、再创佳绩。
今天刊出的是最后一篇《回归本源:做离大地最近的“百姓银行”——农信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
作 者丨中华合作时报首席记者  胡宏开
不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年前,国务院发布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时至今日,该文件仍是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它明确了农信社定位:“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强调了深化农信社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

回望深化农信社改革20年,凡是经营好的农信机构都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好了国发〔2003〕15号文件,且坚持“长期主义”,而出现风险的农信机构,很大程度上是偏离了主责主业。

知往鉴今。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是农信机构的职责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Image
政策导航:
坚持金融工作人民性

农信机构扎根“三农”大地70余年,源于人民,也必须归于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农信机构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态度非常明确,且一以贯之。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信社服务“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标志着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提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调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2021年6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突出金融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不仅对金融机构考核指标更细化、更具体,而且考核结果与金融机构监管评级挂钩,变“引导性监管”为“强制性约束”。

党的报告二十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

坚持党管金融,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是新时代金融工作的鲜明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农信机构大力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扛起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Image
回归本源:
服务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和国有大行争夺县域市场的倒逼下,全国农信机构不断扎根本土,“农区市场寸土不让,城区市场寸土必争”,并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和服务体系。

坚持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国农信机构作为一级法人,机制灵活,也具有创新精神,不缺“方法论”,关键是做到坚持战略定位不“漂移”。

在坚持战略定力方面,浙江农信在全国农信系统中树立了典范。从“三做三不做”到“姓农、姓小、姓土”,再到“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浙江农信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不变,服务“三农”和小微的宗旨不变,支农支小的主责主业不变。

党建共建,做大地方“朋友圈”。农信机构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大多都是当地规模最大,纳税最多的金融机构,且与民企最亲、与百姓最近、与地方政府联系最紧,在党建共建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此,农信机构与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类组织广泛开展“三级共建”活动,即党委合作共建、支部协同共建、党员互助共建。通过党建共建,动员和整合更多社会力量,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在党建共建中,“银行挂职政府”也是一大亮点。一般农信机构的部门负责人挂职县直机关副局长,支行负责人挂职所在乡镇副镇长,客户经理挂职所在村(社区)金融助理。

扎根本土,深耕“一亩三分地”。“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正确的事情坚持做”,深入开展走访活动,看似“笨方法”,但是最奏效。

全国农信机构积极实施走村入户,访园进企。2008年起,浙江农信已连续16年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江西农信开展“扫户、扫村、扫街、扫园”的“四扫”活动;福建农信实施“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广西农信开展“万名农信党员进万村”工程……

在走访中,农信机构坚持做到与业务融合,在农区实施“整村授信”,在城区实施“网格化管理”。

渠道建设,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农信机构近8万家网点,几乎全国所有乡镇都设有农信机构网点,金融服务延伸到每个“毛细血管”。同时,在村部设有普惠金融服务站(有的地方称“金融便民服务点”“乡村振兴服务站”“丰收驿站”“福农驿站”等),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金融服务。

Image
践行普惠:
做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从起源于江西婺源的“小额信贷”模式,到江苏农信推出的“阳光信贷”模式,再到浙江农信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全国农信扎根“三农”大地,做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让更多老百姓有尊严地享受金融服务,农信机构“不做大客户,做大客户数”,把增户扩面作为重要抓手。在增户扩面中,基层行社推出许多新举措,如温州农商银行系统就曾推出独具农信特色的“三有三无”微贷技术。“三有”,即有固定住所、有确定职业、有稳定收入;“三无”,即无不良记录、无过度融资、无负面评价。“三有三无”微贷技术是基于个人信息和行为判定个人授信,更加注重信用价值,打破了贷款“唯抵押论”,只要符合“三无”标准的客户均能得到授信。

在做好增户扩面“普”的基础上,农信机构还在“惠”上下功夫,为百姓提供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

足额。单个农户小额贷款从最早的几千元到后来的3-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万元,有的地方还达到50万元,充分满足老百姓的金融需求。

不仅如此,农户小额贷款还以“户”为单位,推及到“以家庭成员”为单位。浙江开化农商银行早在2019年就实施从“按户授信”转为“按人授信”,对辖内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应授尽授,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

便捷。在为百姓提供便捷服务上,农信机构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政银合作”“社银合作”“银医合作”等跨界合作,全面融入社区治理,将基层网点、普惠金融服务站打造成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手机银行的综合功能,不仅手指点点就能完成金融服务,而且还提供各类缴费、购物等非金融服务。

便宜。老百姓在享受足额、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还享受农信机构的优惠服务。自利率市场化实施后,老百姓的融资成本不断降低,特别是疫情三年来,农信机构利率普遍降低100BP-200BP。

随着时代发展,普惠金融不断融入新元素。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能延伸金融服务触角,降低交易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和覆盖面。

顺势而为。在数字普惠方面,一些农信机构先行先试,并取得较好成效。浙江江山农商银行紧紧围绕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科技引领数字化转型”和“普惠引领大零售转型”的发展战略,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在全国首创“数据建模、无感授信、有感反馈、便捷增信、线上签约、按需用款”简易流程,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广覆盖、可持续、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全方位普惠金融体系,百姓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江山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农信社深化改革已走过20年历程,无论其中遇到怎样的曲折变化,农信社服务“三农”、小微的初心不改,正以做离大地最近的“百姓银行”绽放时代芳华。

作者介绍

Image

Image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监制/蔡靓  责编/胡宏开  制作/穆阳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