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生病不愿意喝药,那就试试外敷吧,效果一点不比喝药差

 伊悠帆123 2024-04-26 发布于湖南

中医书友会第385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小朋友不爱吃药怎么办?中医有好办法。文中介绍的这些小儿常见的口腔上火、疳积、盗汗等等病症,都可以用外敷中药解决。中药外敷魅力可以在这些案例中窥见一斑。

—本文约2634字,预计阅读7分钟—

图片

外敷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作者/胡翘武主治,汪玉兰、马继松整理

↓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简介:胡翘武,1915—2002, 男,安徽歙县人,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擅长中医内伤杂病及外感热病的诊治。著有《中医临证三字诀》《老中医经验集·胡翘武专辑》《橘井一勺·四时常见感证求径》等书,并在国内中医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外敷法是将药物捣烂或研末,加入水、醋或其他赋形剂调匀后涂敷于体表,使药物性能从皮肤或循经络传导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小儿由于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对药物反应比成人明显,故采用外敷法后,药物的性能较易发挥作用
又因小儿服药困难,故古代医家对外敷法颇为重视。如清代陈复正在《幼幼集成》里即记载了多种外治疗法。吴尚先《理瀹骈文》、李时珍《本草纲目》、赵学敏《串雅外编》中亦均载有不少外敷疗法,共中有相当部分可移用于治疗儿科疾患。

受前贤启迪,笔者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儿科常见病和一些急性病,除少数重证患儿尚需配合内服药外,多采用外敷法而取效现撷数则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吴茱萸末外敷涌泉穴治咽喉口腔疾患
  • 例1
朱某、女、5岁,1979年9月6日初诊。
发热3天,咳嗽,喉痛、吞咽痛增,曾呕吐一次。检查:咽红肿,扁桃体Ⅲ度肿大,苔薄黄,脉滑数。证属火热上攻,发为急性乳蛾
治疗

治用吴茱萸研末,加少量面粉、蛋清,调和成两小饼,敷双侧涌泉穴,一日一换。另用生老蒜一瓣捣如泥,取黄豆大一块,敷贴乳蛾相对的颈部皮肤上,外用纱布固定,一日一换(如起水泡,用针消毒后刺破放水再贴)。

经以上处理1日,诸症减轻,扁桃体恢复正常。
  • 例2

胡某,女,1岁、1974年11月3日初诊。
舌尖糜烂,咽痛近旬,形瘦神萎,四肢清冷,舌淡脉细,指纹淡青。证属痰浊夹心火上炎,发为口糜之证
治疗

(1)辰砂1.2克,生甘草3克,姜半夏4.5克,通草3克,附子1.2克。2剂,水煎服。

(2)吴茱萸4.5克,研末,加醋、面粉各适量调敷两涌泉穴,1日1次。服药2剂,敷药3次,诸症皆除。




以上两例均由火热上炎所致,采用吴茱萸末外敷涌泉穴。


其作用机理,正如《本草纲目》所云:“茱萸辛热,能散能温……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英末酷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此处所述,即引火归原,导热下行上病下取之法,故而取效。
余每在临证中、举凡由火邪上炎引起的一切疾患,如急性扁桃体炎、口舌糜烂、婴儿雪口、重舌、马牙等病证,运用吴茱萸敷涌泉均有良效。全身症状严重者,兼用内服药,内外合治,收效更捷。

二、生半夏、生香附外敷涌泉穴治螳螂子
徐某,女,1个月,1976年4月4日初诊。
患儿于产后二十天常啼哭不乳,入夜尤甚,现伴发热,目赤羞明,大便溏泄。检查:口腔两颊部有硬肿隆起,状如果脯,妨碍咀嚼,诊为螳螂子
治疗

方用生半夏、生香附各等分,研末加蛋清和面粉,调如镍币大,敷双侧涌泉穴。经敷5次后,螳螂子消失,它症亦愈。




螳螂子为小儿两颊内肿硬隆起的颊脂垫,常致婴儿啼哭不乳,故亦名“妒乳”。此证多因婴儿胎火过盛,蕴于阳明,而半夏、香附均入阳明经,外敷涌泉穴可引蕴于阳明经的胎火下行,故可取效。

若加吹冰硼散,则收效更佳。另外,如上法无效时,还可改用生地12克,樟脑2克,共捣烂,敷两手心,纱布包好,24小时换药1次,一般3次即可痊愈。


三、疳积散敷脐部治疳积
吕某,男,3岁,1978年7月6日初诊。
近月来患儿形体逐渐消瘦,纳谷不香,时欲呕吐,口渴喜饮,烦躁易怒,大便时干时溏,夜卧齘齿。观其面黄发稀,腹胀叩之如鼓,舌苔厚腻,指纹紫滞。诊为疳积治以消积理脾,软坚去滞
治疗

方用疳积散:桃仁、杏仁、大黄、山栀各6克,芒硝9克。上药共研末,用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少许,调敷脐部,每日1换,3次即愈。




疳积的发病原因,总不外饮食失调,喂养不当,过食生冷肥甘,致使脾胃损伤,形成积滞,积久化热,伤耗津液,日久成疳。

疳积散具有泻下活血的功用,加入酷、酒作为引导,更可使药力从表达里,以收清热通便之功。热清便通,则脾运得复,积滞得消,疳乃自愈。


四、白芥子敷肺俞穴治哮喘
陆某,男,6岁,1980年1月20日初诊。
肺炎后久咳未愈,痰多白稠而难出,近因感受寒邪,咳嗽加重,咽中痰鸣,气喘吁吁,难以平卧。咳甚作恶,胸闷纳呆。诊为脾肺气虚,复感寒邪。治以温散寒痰。
治疗

白芥子、甘遂等分,研末,取适量面粉调敷两侧肺俞穴,胶布包贴,隔日一换(如有水泡,挑破放水后,七天再敷)。经5次贴敷后哮喘终平。




小儿肺炎后期,往往两肺湿罗音不易消失,一旦受凉则易复发,故应及时处理。然全身用药效多不佳
后在《张氏医通》用白芥子涂法治冷哮的启示下,用此法外敷治疗本证每每收效。原方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姜汁等药。
考虑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用药不能过于辛温,以免伤阴。故舍去细、麝等香燥之药,单用白芥子、甘遂研末外敷。实践证明,舍去细、麝后,本方对肺炎久治不愈引起的喘咳亦有良效。

五、丁桂散敷神阙穴止腹泻
方某,男,5个月,1978年9月8日初诊。
素体脾虚,腹部胀而软,常排蛋花样粪便,量多,溲短少,肠鸣漉漉,口不渴,苔白润。诊为脾虚腹泻。治以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治疗

丁香、肉桂等分,共为末,取少许口涎调敷神阙,三日一换,两次即效。




腹部为阴中之至阴,属脾所主,而统辖一身阴经的任脉,又正经过神阙穴。故用健脾散寒,温通行滞的丁桂散敷脐,可振奋脾阳,促进运化,驱散阴经之寒凝,使泄泻得止。


六、五倍子、辰砂敷神阙穴止盗汗
鲍某,男,5岁,1977年9月16日初诊。
盗汗已2年,屡治不愈,经X线透视为“肺门淋巴结核”。诊见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色㿠白,食欲不振,时有低热和微咳,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细弦。诊为气阴两虚
治疗

治疗除服参麦散加固表药外,再用五倍子6份,辰砂1份,共研末,每取少许,用患儿口津调敷脐中,三天一换。治疗半月汗止。汗止后,改用西药抗痨治疗。




盗汗多为心阴不足,心阳浮越,逼液外泄所致。早在《本草纲目》中即有将五倍子研末,口津调填脐中,止盗汗的记载。今与“养精神,安魂魄”的朱砂合用,通过对统领全身阴经的任脉的直接作用,达到潜心火、止盗汗的目的,故不治汗而汗自止。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