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来看看教员用一生提炼出的读书之道

 慧然 2024-04-26 发布于广东

教员说:“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教员一生藏书96473册,仅从1972年底到1976年,教员就先后看完了129种、数百万字的书籍和刊物。

今天,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员用一生提炼出的读书之道吧。

1

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

这无字之书便是广阔的人生实践和社会现实。

青年时的他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教员一生中读了两部大书,一部是“有字之书”;一部便是“天下国家万事万物”的“无字之书”。

教员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学到哪里。师范时,便和好友萧子升游历考察了湖南各县,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广大农民、船工打成了一片,看到了师范同学未能看到的世界。上井冈山后,教员每到一地必调查研究,一本《寻乌调查》,全文竟达8万余字,事无巨细。

正因为教员饱读无字之书,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透彻的了解和体悟,能够将马列的有字之书和中国国情的无字之书结合得浑然天成。

2

读书贵有恒。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永恒”

读书学习是一条艰辛而漫长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读书人必须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教员在长沙读书之时就曾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来劝诫自己要坚持读书,绝不懈怠。

他用一生在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宗旨。

1976年9月8日,在弥留之际,他还让身边的人用手托着文件和书,坚持读书、看文件11次,时间长达2小时50分钟

3

好书要反复读,温故而知新。

教员曾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读了100遍。”

一套《鲁迅全集》,被教员完整无缺地从延安带过了黄河,带到了西柏坡、香山,进了中南海,读了近40年。

一本《社会学大纲》,教员在延安的窑洞里,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把这本书整整看了10遍。

至于《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三国演义》,这些书更是常年在教员案头,从青年读到暮年,封面几乎都脱落翻烂。

4

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员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在重要的地方画上竖线、横线、曲线、三角或圈、点、勾等各种符号作标记,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教员就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约10万字的书上用小楷写下近15000字的批注。

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之时,教员受益良多,特意用毛笔抄录了近4000多字的内容。

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原书854页、44万字,其中有批画的达640页、33万字,批注3400余字。

5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员一生最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最提倡“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在读《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书时,少年时期的教员发现这些书中讲的都是些文官武将,从来没有人把农民作为主人公去正面塑造。反复琢磨后,教员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教员对书上所写的、所说的人和事,都要用辩证分析方法去对待、去研究,用自己的大脑去辩证地思考,从不人云亦云,从不书上怎么写、怎么说,他自己就怎么信、怎么说。

6

读书全靠“挤”和“钻”。

许多朋友讲,太忙,没有时间读书,或者底子薄,很多书读不懂。

那教员又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1939年5月,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教员就特别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

再一个问题是看不懂,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