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最美乐器—吹奏乐

 柳谙花茗 2024-04-2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乐器图案是敦煌壁画中运用最多的素材之一,除了上篇文章介绍的经典造型:敦煌最美乐器—琵琶之外,还绘制有大量的吹奏乐器。吹奏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有名的典故出自《韩非子》里的“滥竽充数”,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都耳熟能详:
图片
战国时候,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喜爱音乐,特别喜欢听竽合奏。 吹竽的乐队越大,他听得越起劲儿。
有个南郭先生,没有学问,又不爱劳动,专靠吹牛拍马混饭吃。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队的消息,就托人向齐宣王介绍,说自己是吹竽的高手。 齐宣王很高兴,让他加入了乐队。合奏的时候,他坐在三百人组成的乐队里,腮帮子一鼓一瘪,上半身前俯后仰,好象吹得十分卖力,其实,他一点声儿也没吹出来。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乐师一样,拿着高薪,吃着美餐,一混就是好多年。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 (mǐn)王当了国君。这个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 但是,不爱听合奏。他让乐师挨个儿单独吹给他听。这一来,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害怕自己滥竽充数的欺君行为被发现后掉脑袋,只好悄悄地卷铺盖溜了。
这个故事除了带给我们一定的寓意之外其实也传递出了那个时代君王好乐的普遍现象和乐队的庞大程度,不然这个南郭先生根本就没有机会滥竽充数。
那么竽到底是什么样一种乐器呢?有一种说法是竽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笙。接下来我们就从敦煌壁画来了解一下当时乐队的盛况以及笙的形制:
图片

图为中唐时期壁画第154窟北壁
上图中,位于第一排的两位乐伎。左边吹奏的是笙,这是一种竹制簧管类乐器,由簧管、斗子、吹嘴三部分构成。簧管的长短参差不齐,笙斗呈圆形,吹嘴呈茶壶嘴状。右边吹奏的是筚篥。它的形制与竖笛十分接近。如果不仔细分辨的话,容易产生混淆。相较笛身,略短,稍细。一端有哨嘴,按指位置偏上方。
在第二排,左、右两身乐伎分别吹奏竖笛和横笛。在吹奏类乐器中,横笛的地位和琵琶一样,贯穿在几千年的历史脉络中。从敦煌所绘的横笛来看,笛身规格、挖孔数量以及演奏方法都不统一。在唐代大型经变画中,横笛的地位无可取代。作为乐队中必不可少的高音乐器,有时甚至会被连用数支。通常与横笛相对出现的还有竖笛。它的笛身较长,有吹口。吹奏时,两手靠下持笛。
第三排左侧乐伎吹奏的则是排箫。它是一种竹制管乐器。在敦煌壁画中,竹管形制乐器非常多样式,管身粗细长短以及花纹等都不相同。其余两位乐伎则分别演奏拍板和铙。
由此,唐朝大型宫廷乐舞的繁盛景况可见一斑。

图片

上图为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菩萨伎乐乐队图像(局部)
古代所谓的“箫”其形制应同于今日之“排箫”,即将长短不同的竹管并排固定的竖吹乐器。

图片

上图为中唐时期壁画莫高窟第154窟 北壁

图片

中唐时期壁画 莫高窟第154窟 吹笙图

图片
北周时期壁画 莫高窟第290窟 东壁 吹笙图

图片

初唐时期壁画 莫高窟第220窟 吹埙图

埙,早在周代“八音”分类中就被纳入“土”类乐器之列。这样的乐器在敦煌壁画中仅此一例。埙是目前已知国内最早的乐器之一。此器外观呈桃形,深褐色,乐伎双手持埙两侧,正在吹奏。
埙的音色饱满悠长,祥和古朴肃穆,在菩萨伎乐乐队中也常常出现,与经变画相得益彰。
埙在唐代的使用多为大型雅乐场合,可见其具有典型官方礼仪属性,它既是八音“土之属”的代表,又位列“六德之音”。
埙作为古老的华夏乐器,最先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被吸收进入官方礼乐体系。

图片

西魏第249窟南壁

这幅壁画中吹奏的乐器为海螺,也称法螺。

在《妙法莲华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可见它既是乐器,在佛教中又属于法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