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州味道|历代湖州人是怎样纪念颜真卿的

 栎阳钓晚 2024-04-26 发布于贵州

图片



图片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4975,阅读约21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吴永祥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颜真卿登进士第,大历八年(公元773)到湖州担任刺史。在湖州,他爱民勤政、礼士崇文,曾召集天下诸多文士在湖州撰修《韵海镜源》,与陆羽、皎然、张志和等名士游历唱和。湖州刺史任上,他留下了《湖州帖》《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等书法精品。近年来,还发现了他在湖州任上撰写的《修梁吴兴太守柳文畅西亭记》残碑。颜真卿一生刚烈耿直、不媚权贵、忠于国家,因此得到了历代湖州官民的崇敬和纪念。

图片
颜真卿像

图片

根据唐代殷亮撰写的《颜真卿行状》、令狐峘的《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神道碑》可知,早在唐代,湖州人就感怀颜公治理有方,要求立“去思碑”。颜真卿于唐代大历十二年(公元777)离开湖州。后淮西李希烈反叛,朝廷派颜真卿出使淮西,李希烈以高官厚禄诱劝颜真卿,被严词拒绝。公元785年,颜真卿死于李希烈之手。在颜真卿去世前一年,杨顼任湖州刺史。在杨任刺史期间,湖州百姓向杨顼提出要给颜真卿立“去思碑”,于是杨刺史从民之请,由当时的书法家陆长源撰写碑文,将碑立于“州门之外”。这是湖州人纪念颜真卿之始。

图片
《湖州帖》(《江外帖》 南宋忠义堂帖本)(局部)

据元牟巘的《重修颜鲁公祠堂记》可知,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始创湖州颜真卿祠(即颜鲁公祠堂,亦称鲁公祠),建在当时的骆驼桥东放生池上。又据方志载,嘉祐二年(公元1057)与苏轼等人同科进士、并中状元的章衡(曾任湖州通判)塑颜真卿像并放置祠中。而“其后知州事张田增葺”,遂有了张田所撰的《颜鲁公祠堂记》立于祠内。在祠内,还有鲁公所书的《干禄字书碑》《放生池碑》《乞米帖》《鹿脯帖》等。据嘉泰《吴兴志》载,《干禄字书碑》是唐代湖州刺史杨汉公所重摹。

图片
当代重建墨妙亭

提起《干禄字书碑》,则颇具传奇色彩。最初,《干禄字书碑》在颜真卿令人刻好后一直放在湖州,后湖州刺史杨汉公因原刻经常被模拓而导致字迹漫漶,遂重新再刻一碑。嘉泰《吴兴志》载,在南宋,二碑皆在湖州,杨汉公所刻之碑则就在鲁公祠堂内。南宋绍兴年间,宇文时中曾任湖州知州,后来他到四川三台(当时潼川府治所)当官,并在当地立《干禄字书碑》。1995年5月17日,在三台师范艺术楼奠基工地上,几位挖基工人意外掘出了一方石碑,当拂掉碑身上的泥土后,才发现就是宇文时中立的《干禄字书碑》,这在当时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我国学术界,《干禄字书》主要分为“湖本”“蜀本”两个版本。“湖本”系统比较接近原本,“蜀本”系统则与原本稍有差异。“湖本”系统中的颜鲁公原刻(774年刻)、杨汉公摹刻(839年刻)最接近原本。

图片
保存于四川三台琴泉寺内的《干禄字书碑》(局部)

北宋宣和年间,时任湖州知州的葛胜仲又临放生池建堂,“榜曰怀忠”(即建“怀忠堂”)。在宋高宗绍兴初,湖州知州汪藻为颜鲁公祠堂事向南宋朝廷上报了《湖州奏乞修鲁公祠并赐额状》云:“伏见本州城东能仁院,有唐颜真卿祠堂一所,谨按石刻,真卿以大历七年自抚州除湖州刺史,逮今四百余年,州人奉祠不衰。前此为湖州刺史者多矣,而此州独拳拳于真卿者,岂非以忠义感人有不能忘者耶?自艰难以来,州县官吏,日以军兴为忧,如真卿之祠,见为不急,栋宇倾仆,将就泯灭,臣实惜之。窃谓,方今多事之时。所以昭劝群伦者,忠义为首,而名节暴白,莫如真卿。昔章圣皇帝东巡,嘉张巡、许远之节,至亲幸其祠,所以旌异代之忠,示将来之训。真卿风烈,诚不在巡、远之下。幸车驾驻跸临安,真卿之祠,适在旁郡,若不特加崇奖,恐无以慰邦人之思。伏望圣慈,量给度牒十余道付臣,市材葺治,显遗直之魂,激懦夫之气,诚非小补。如蒙俞允,仍乞赐一敕额,伏候敕旨。”

汪的上奏,将当时湖州人纪念颜真卿的原因讲得很明白,即“而此州独拳拳于真卿者,岂非以忠义感人有不能忘者耶?”湖州人纪念颜真卿主要是因其“忠义”。因此,汪藻诉说了“幸车驾驻跸临安,真卿之祠,适在旁郡”的现实,提出了“若不特加崇奖,恐无以慰邦人之思。伏望圣慈,量给度牒十余道付臣,市材葺治,显遗直之魂,激懦夫之气”的建议。经南宋朝廷批准,正式赐颜真卿祠名为“忠烈庙”,并由汪藻进行修缮。

图片
宋高宗像

南宋淳熙年间,曾任湖州知州的大文豪苏轼附祀于鲁公祠堂,萧德藻撰写《东坡先生祠堂记》。元丰二年(公元1079),苏轼到湖州当知州,就写过关于鲁公湖州放生池碑的一段小记,其记曰:“湖州有颜鲁公放生池碑,载其所上肃宗表云'一日三朝,大明天子之孝;问安视膳,不改家人之礼’,鲁公知肃宗有愧于是也,故以此谏。孰谓公区区于放生者哉?”可见,苏轼与颜真卿两人曾在湖州“跨时空相会”。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湖州路总管李奇见鲁公祠堂“庙毁像坏”,遂重修,重修工程“始七月、成十月”,“大其门庑,敞其轩楹,规制尤宏杰”。

图片
明初,忠烈庙(鲁公祠)位于广化桥北(《永乐大典》湖州府城图局部)

明洪武初,朝廷允许将湖州鲁公祠列入“祀典”,并命官员春秋二次致祭。成化年间,又迁鲁公祠于“乌程县学之东”。明初《吴兴续志》中还记有城东的“颜鲁公堂巷”,就是原鲁公祠在“骆驼桥东”时留下的地名。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湖州知府万云鹏将鲁公祠迁于湖州“府学尊经阁左”。据万历《湖州府志》载,当时湖州府署中后堂有一匾额,名“颜鲁公旧治”。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浙江学政李清植、湖州知府唐绍祖修缮鲁公祠。

图片
唐湖州石记(局部)

图片

实际上,对颜真卿“人书合一”的高度评价肇始于唐,兴于宋,特别是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极力推崇。欧阳修《唐湖州石记》载:“右湖州石记,文字残缺,其存者仅可识读,考其所记,不可详也,惟其笔画奇伟,非颜鲁公不能书也。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到湖州拜谒“鲁公”的米芾也给颜真卿极高的评语。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米芾来到湖州,拜访鲁公祠,撰写了《颜鲁公碑阴记》(也称《鲁公仙真记》),其记中云:“元祐三年九月,余游吴兴,适睹郡人新公之祠,因得谒拜公像,其英气仙骨凜然如在。”记中又云:“公之大节纪载甚多,而论次于林公之文为备。固已激忠义之颓风,沮阴邪之羞魄。”这里的林公,指时任湖州知州林希。林知州就是赞美湖州“绕郭芙蕖拍岸平,花深荡桨不闻声。万家笑语荷花里,知是人间极乐城”的人。而米芾的书法名作《蜀素帖》就“生成”于这一年,也是米芾应林希之请而书。

图片
米芾《颜鲁公碑阴记》拓片

宋代诗人周紫芝与葛胜仲子葛立方为好友,他也曾来过湖州颜鲁公祠,写有《谒颜鲁公祠,时新筑怀忠堂云》诗曰:“平生高目看儿童,晚喜低头拜鲁公。政恐父师千载后,未输丞相百年中。投诸魑魅知何事,碎得狻猊有底功。长遣忠臣泣遗恨,谩营华屋照丰容。”

此诗中的“投诸魑魅知何事,碎得狻猊有底功”,就是对颜真卿的夸赞。“投诸魑魅知何事”是指颜真卿被派到了李希烈那儿去,“碎得狻猊有底功”是指他虽终命丧敌手,但他的一身正气也粉碎了敌人的“狻猊”。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诗人张元干也曾到湖州来“拜颜鲁公像”,并赋诗一首,其中有“吴兴祠堂祀百世,凛凛英姿有生意”句。

北宋文学家程俱曾作《鲁公堂怀忠辞》三首(楚辞体),其在序言中说:“余游吴兴,拜祠下,肃然想其余烈,退为文以颂之。”他还希望“庶几千载之下,幽人志士尚能荐芳洲之蘋,酌苕溪之水,歌此辞以祠公”。这三首辞中的第三首中有“傥复过岘山而税蘋洲”“怅神交兮千载,览陈踪兮夷犹”之语。这里的“岘山”“蘋洲”皆是颜真卿的“湖州踪迹”,他曾登临岘山,与诸文友吟《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诗,并对白蘋洲进行修整,清淤导流而建亭。

公元1207年,王炎到任湖州知州,他认为“北山程公尝作楚辞一章,刻石庑下,其辞甚古,然未尽事实”,遂写了《怀忠堂辞》云:“顾高弁苍苍兮清苕弥弥,公来游兮湖山增美。”这里的“高弁苍苍”指湖州的弁山,“清苕弥弥”指苕溪。

图片
王十朋塑像

公元1167年,状元王十朋到湖州任知州。他曾谒颜鲁公祠,写下了诗云:“卞山苕溪高且清,鲁公祠堂貌如生。言言千古英雄在,吉吉一点仙丹成。奸臣必欲置之死,天下不敢呼其名。当时节义谁可并,常山太守公难兄。”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常山太守公难兄”是指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颜杲卿以忠义著称,在抵抗安禄山的叛乱中不幸被俘杀害。其二云:“霜严日烈与时乖,前后奸邪屡见排。苕霅祠堂境清绝,孤忠千古有人怀。”其三云:“畏死贪生物我同,仁心要在扩而充。江湖鱼鳖知多少,尽在恩波浩渺中。”这最后一首是咏放生池的。他还写有《谒颜鲁公祠文》,讲述了自己刚到湖州不久,就来拜谒鲁公祠的事,文中有云:“某昔守番昜,今来霅川,皆公旧治,有象貌存,视事之初,敢不躬谒。”因颜真卿当过饶州刺史,王十朋也当过饶州知州,所以有“番昜、霅川,皆公旧治”。

生活在南宋乾道、淳熙间的诗人童敏德写过《湖州题颜鲁公祠堂》诗:“挂帆一纵疾于鸟,长兴夜发吴兴晓。杖藜上访鲁公祠,一见目明心皦皦。未说邦人怀使君,且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卢杞相,出当斯位诚艰辛。生逆龙鳞死虎口,要与乃兄同不朽。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乃知成仁或杀身,保身不必皆哲人。此公安得世复有,洗空凡马须骐驎。”这首诗被记载在著名的南宋笔记《容斋随笔》中。

南宋的袁说友《题颜鲁公怀忠堂》,则讲到了苏轼附祀于湖州鲁公祠堂的事,诗云:“羽化仙家久,祠严霅水东。一身终许国,千载独怀忠。徙倚丰碑旧,瞻依古像雄。堂堂祭如在,从祀有坡公。”苏轼对颜真卿的评价很高,特别是对他的书法,苏轼极为崇拜,他曾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图片
苏轼雕塑

元代隐居湖州弁山的黄玠有《吴兴杂咏》组诗,其中《颜鲁公祠》云:“恭惟颜太师,名节天下无。身首可异处,贞心终不渝。客来拜祠下,岂爱干禄书。”元末明初隐居在湖州的张羽作《鲁公祠》:“闻昔天宝时,构祸始胡羯。大驾方蒙尘,妖气暗金阙。逆虏肆长驱,州县皆瓦裂。君能婴其锋,正气不可夺。弟兄收散卒,义师同时发。贼势苦牵制,遂成中兴烈。投老陷奸臣,万死能一决。元龟乃自弃,朝野气骚屑。兹郡昔来守,千载有遗辙。登堂拜君像,瞻望仰奇节。英灵共血食,终古岂磨灭。”

图片

除了湖州城内颜真卿专祠外,历代还有其它祭祀他的祠庙。南宋后期,弁山有“颜苏二公祠”,为湖州知州赵希苍所建。宋人袁燮的《颜苏二公祠记》载:“初,吴兴庙祀颜公,而祀苏公庙之庑。郡守陈侯汶,始立宝积院之祠以奉颜公;杨侯长孺,始立黄龙洞之祠以奉苏公,二公皆此邦良牧,人心所不能忘也。然黄龙洞之祠,虽杨侯创之,实陈侯续之。及今太守赵侯希苍之至,顾瞻此祠,据爽垲之地,思前人创立之艰,图所以永久勿坏者,益究心焉。轮奂之美,功力之坚,有加于往日,则合颜苏二公共为一祠。”

据记文可知,在赵之前,湖州知州杨长孺(杨万里之子)于弁山建苏轼祠、知州陈汶于妙西宝积院建颜真卿祠。赵希苍来湖后,将二祠合一,立于弁山,遂有此“前临震泽,波澜浩渺,广吞三郡,旁揖卞山,形势崷崒,雄镇一方”的祠堂,且“登堂一望,则苍翠之色、泓澄之辉,上下交映”。如今在弁山东麓的法华山上,还有一处颜真卿的题词,即“流觞嶼”三字,落款为“真卿临右军书”。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对此有记载:“右磨崖,高二尺,广二尺三寸,正书,径五寸。署款两行,在右方下,字径二寸余。在乌程县北法华山白雀寺后。”到了南宋淳祐年间,湖州知州高衡孙又在当时的湖州子城镇霅楼下建四贤堂,以纪念晋王羲之、谢安,唐颜真卿和宋苏轼。

图片
清代《湖州府志》中的弁山一带图绘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南郊岘山又建三贤祠,纪念颜真卿、苏轼和王十朋。明《岘山志》载,三贤祠在山上的漥樽亭北,逸老堂南,由督学刘瑞建。清康熙年间,湖州知府吴绮见岘山祠已荒废,便重新修建,并集思广益,增三贤为九贤,建立岘山九贤祠,以纪念王羲之、谢安、柳恽、颜真卿、杜牧、孙觉、苏轼、王十朋和陈幼学九人。光绪元年(公元1875),月河南岸建三贤祠,纪念谢安、颜真卿、苏轼三公。

图片

湖州岘山九贤祠碑记(局部)


据文献记载,在安吉有过颜真卿墓祠,还有纪念颜真卿、颜杲卿的“双忠祠”,且至今仍有颜真卿后代聚族而居的颜村。沈树本《湖州氏族考》云:“颜氏有仲弘,于宋南渡时,知真卿有墓在安吉之荆溪,由山东涉江来筑室于墓西偏,里名颜村,世居以奉真卿祠,本朝康熙癸丑进士正色,其后也。”可见,早在宋室南渡前,就可能已有颜真卿的衣冠冢在荆溪了。双忠祠也原在颜村,供奉颜真卿、颜杲卿。

如今,在湖州历史文化名人园、妙西杼山茶境景区和飞英公园韵海楼都有颜真卿雕塑,湖州古代贤守纪念馆内有颜真卿的画像。直到今天,湖州人民仍然没有忘记这位可亲可敬的“颜鲁公”。
来源:湖州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