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这件“笔笔封神”的行书,只有514个字,却让康熙临摹了几十年!

 墨品书法网 2024-04-26 发布于北京

我们平时写书法的时候,可能会面临一个“三难”的境况,写得过于工整严谨,容易被人批评是“印刷体”“馆阁体”;写得过于妍媚唯美,难免陷入“俗气”的境地;而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创新,很有可能成了“江湖体”。

因此,学界认为那些能把这三种情况巧妙化解的,都称得上是“奇才”了。纵观书法史,将用笔、结字之细腻灵动,韵味之唯美华贵发挥到顶峰者,当属元代奇才赵孟頫了。当代书法家邱振中将他称之为“帖学最后一位大师”。

赵孟頫对中国书法有两大不可磨灭的功劳,首先是复兴几乎失传的“魏晋笔法”,为帖学又“续命”了700多年;其二,赵孟頫将书法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做到了平衡,解决了前人始终没有“攻克”的难题。

鲜于枢称赞赵孟頫“楷行草篆隶俱为当世第一”,而他的行书、楷书无疑是最精妙的。从元代开始,他几乎取代王羲之,成了学书人始终绕不过去的名师,到了清代,“赵董书风” 成了宫廷的主流。

赵孟頫传世真迹数量较多,这也为后人临摹提供了便利。清代顺治开始,便广收天下赵字真迹藏于内府。康熙更是专精于赵、董二家。在赵氏这些作品中,玄烨临写次数最多、研究最为透彻的,当属《明肃楼记》了。

《明肃楼记》约完成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纵29厘米、横297厘米、共计74行、514个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此时赵孟頫正值壮年,这一时期的字取法明晰、深谙法度。他以“二王”、李邕为师,兼融晋唐,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上手。

此作凌空取势,藏锋起笔,入纸后笔尖衄挫、调锋,形成一个个小虚尖,如“至”“立”“使”等字,行笔中侧锋并用,笔画遒媚多姿、圆熟华美。牵丝引带、使转灵巧,转折处方圆并用,横画、竖画、撇画、捺画轻重、粗细对比明显。

《明肃楼记》结字欹侧险奇,左右高低错落,结构之间疏密变化明显。如“诏”字整体呈现左低右高、左轻右重的态势,上半部宽、下半部窄,但丝毫没有重心不稳的情况;再如“迫”字,长捺一波三折,能清晰看出笔锋变化。全卷用墨浓淡、字迹大小、章法疏密,处处尽显变化。

这件作品体现出赵氏对古人笔法的化用,以及用笔之精巧细腻,对于初学者来说,学起来非常便利,是我们学习行书的绝佳字帖。

而今,我们将赵孟頫《明肃楼记》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细节与真迹别无二致,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