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渐华 2024-04-26 发布于山东

一、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

(一)地方政府方面

高职院校属于区域性大学,有些学校建在中小型城市,地方城市经济不发达,能够获得的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高职院校的资金和设施设备的捐赠支持较少。而地方政府也将较多的精力聚焦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大,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指导性、方向性文件不完备;对于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相应的社会服务主体权利与义务划分不清晰,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上有缺失。另外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引导和协调校企间的合作,无法形成“政校企”之间的三级联合,使校企合作呈现层次浅、范围窄、周期短的缺点。而且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或者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联合管理,两方在对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管理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职责边界模糊的情况。

(二)地方企业方面

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追求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效益,两者在合作观念上存在偏差。从表1可以看出,部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方式较为单一,即使是能够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攻关等项目,也局限在本校的强势专业中,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格局尚未形成。所以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地方高职院校虽然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地方企业对其还是持有怀疑态度,对高职院校提供服务的能力信任度不够。

(三)高职院校方面

当前,由于缺乏行业、企业的指导,加之历史与传统的遗留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等方面并未围绕区域经济的需要,导致学科专业设置重复、教学科目结构单一,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构成中,博士、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以及科研能力强的教授等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占比较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政策、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未取得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出现理论素质高与实践能力低的现象。正因如此,高职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会更偏向于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研究,对于应用型的调查研究一般会因先天条件不足而放弃,这也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

表1 2021年度江西省高职院校科研社会服务到款总额排行(前7名)单位:万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注:数据来自微信公众号gzfzzk(高职发展智库,网址为
https://mp.weixin.qq.com/s/77ZVD7ckqRnra FYfxZy3KQ。)

(四)学校教师方面

高职院校新入职的教师大多源自高校毕业生,有企业经历的应聘人员较少,对行业企业职务要求不够了解,缺少专业实操技能和实践经历。还有部分教师较多地专注于自身所处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对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较少涉猎。从表2各项科研数据的统计来看,江西省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产出困难。加上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基本的社会服务意识,认为教师的职责主要在教学,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和“如何把教学办好”,习惯于较为封闭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对于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公益性培训有些不适应甚至排斥,认为“没必要”或者推辞“没时间”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从主观上也阻碍了其服务社会能力和技能的提升。

表2 2021-2023年度江西省“双高计划”院校各项社会服务指标数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注:数据来源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和江西省各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实现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的良性互动

地方政府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社会活动的有效保证,首先要从法律条文、相关规定上给予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基本的政策依托。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社会、企业以财政拨款的形式对高职院校进行经济资助,拓宽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渠道,并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使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2022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就提到要打造“技能江西”职业教育高地,制定差异化的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和生均拨款制度,建立职业院校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

高职院校也要依照因地制宜的准则,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设定科学研究课题,提升科研成果质量,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直接生产力。例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紧跟行业新形势,以落实江西省省委省政府对03专项试点示范工作要求,围绕“物联江西”的总体目标,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在交通运输领域试点示范,整合道路桥梁等方面人才资源聚集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成功获批2020年江西省03专项及5G定向择优项目立项,成为江西省唯一获得省03专项立项的高职院校。

因此,地方政府只有合理的从政策导向和服务措施上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转变自身角色“以督代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高职院校的监控力度,把握好“控”与“放”的边界,通过设置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科学分配监管职权。尊重高职院校的独立性,赋予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完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实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监管机制,建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容错纠错制度,充分释放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力,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凭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品牌,拓宽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二)加强地方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联合

地方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先进的生产设施、市场营销平台等资源,而高职院校则具备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人才、为地方信息技术提供保障等能力。鉴于此,地方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双方产学研合作的纵深发展。首先,区域企业应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打通校企合作壁垒,推动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例如:2021年,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按照华为ICT学院的总体建设规划,校企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分二期实施,建设集1+X证书、华为认证和教学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该院校以华为ICT学院为合作平台,以国家“双高”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课程嵌入、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认证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探索信息类专业共建共管的新模式。下一步,将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培养体系,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领华为ICT生态圈建设,将华为ICT学院品牌做大、做强、做精,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华为ICT样板学院。

其次,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长期的人才合作培养,选派企业工作人员加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共同实施教育教学。例如: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财金学院就与用友旗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新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订单班”,共同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新道公司共派出2名管理骨干、3名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组建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与“三教”改革,联合制定专业群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企业与高职院校应该把产学研充分结合,进行科技研究、产品设计、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合作力度,拓宽合作渠道,把高职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变为企业的市场优势,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铺垫基石,使企业受利于创新带来的机遇和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间接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与优化。

(三)完善高职院校自身的内部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必须建立健全配套的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制度条例以及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愿景目标,并把这些配套的规范制度作为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人员所必须遵循的统一纲要,为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通过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的制度文件,健全了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机制,采用将科技创新工作量折合成教学课时和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评定依据等措施,从源头上解决了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问题,并在职称评审条件中,加大加重教师科技创新工作所占的比例,将应用技术服务企业生产项目等纳入职称评审的业绩条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唯论文、论著、课题、专利与获奖”的问题。

其次,高职院校在开设新专业时应该紧密围绕国家现有的环境政策,依据地方经济社会现实情况,以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为基础,紧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持续不断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科研资源,使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能够发挥的效用达到最大化,使高职院校能够拥有“本土化”的专业。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交通强省和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产业设置专业,专业对接产业,持续推进传统优势专业内涵建设,建立面向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汽车、建筑、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虚拟现实(VR)、移动物联网等区域重点产业的专业体系,形成体系相对完善、专业协调发展、交通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新格局。

再次,高职院校应组建一支专业技术强、服务意识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队伍。要能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归纳整理出能够指导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参照,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效率和程度。例如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企业锻炼制、教学业务能力竞赛制、专业实践能力达标制、教改科研课题立项制和教师培训交流(进修)制等六项制度,全面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了一支“双师双能双创”师资队伍。

(四)打破高职院校教师的传统观念束缚

高职院校教师要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必须打破关门抓教学、闭门搞科研、把开展社会服务作为“副业”的传统观念束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具备积极的社会服务意识。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会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变动,进行社会服务活动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主动关注到“双高计划”中对于自身的素质要求,明确社会服务的信念。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要将社会服务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增强职业发展理念,加强自主发展内生力。

其次,要更多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到企业中实践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高职院校想要立足地方稳步发展,在面临转型的形势下,必须抓住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提供智力服务,不断地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这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群建设对师资的要求,与濂溪区生态工业园开展合作,结合园区产业布局,本着“校企互融、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合作原则,与园内具有较大规模、良好经济效益、较强社会责任感、较高美誉度与知名度的企业合作,设立“教师企业工作站”,建成稳定的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安排专业教师轮流进入企业工作站学习和工作,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科技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工艺流程革新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打造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综合集成的科技服务团队,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再次,要提高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为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避免学用脱节,主动关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7]。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内容、方向和层次也会有所差异,所以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追求跨专业、跨行业成立科研创新团队,坚定科学研究的信心,发扬务实的科研作风,以横向项目为突破点,积极寻求与当前市场、与学校发展的良好契合点,选准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项目和对象,将社会服务走深走实,才能真正有效提升社会服务的本领和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