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译人译事 | 翻译就像“扫雷”,你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吗?

 译品译味 2024-04-26 发布于上海

本期,我们来听一听译品译味新媒体团队幕后小编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Jennifer,在高翻学院的体验刚满七个月,不过,今年已经是我和高翻“结缘”的第七年了。

2018年1月13日,我来到大连西路550号参加了第一次“人生大考”。高中时,尽管我对翻译专业一无所知,但从老师口中听闻高翻的事迹后,就迅速“上头”,果断在志愿表的第一格填下了“翻译”。滑稽的是,录取后才发现,原来高翻离我还很远,本科生要先到松江修炼一番。

从虹口到松江,从松江到虹口,兜兜转转绕了一圈,变的是年龄和经历,不变的是对高翻的向往。本科的时日里,依然经常从老师口中听到高翻,依然对翻译钟有独钟,不过,自己对专业翻译还是了解得马马虎虎。

而身处高翻的七个月,带给我极快的转变。一次次挑战性十足的任务推着我靠近真实的翻译,感受着“翻译之道”的乐趣。

摆脱对“感觉”的依赖

做翻译练习,就像是古早的“扫雷”游戏:开局一片茫然,总要凭着运气试探几步,一步步连点成线,才能将扫出的安全范围由点扩大到面。做翻译练习亦是如此,最初的“运气”往往依靠“感觉”行事

本科的第一次笔译作业,是通读修改一段译文,并在批注里写下自己修改时的思考。我在批注里写下了这样一条理由:“感觉用……(某个词)更为合适”。如今回看,只想给思考力不足的自己答复四个字:

翻译的思考不能停留在“有何不妥”,而应深入到“为什么不妥”。如果是判断用词是否合适,可以追问自己:这段文字出自什么类型的文本?原文写作有何目的?译文怎样能够达到原文所期待的效果?

比如,小编提到的作业出自一份高端珠宝品牌服务的商业宣传文本,原文的目的在于宣传推广品牌,因此译文要做到:选词贴合“高端”定位、文风吸引顾客群体

老师们经常说,做翻译时,脑海里会不断浮现问号,要去回应问号、解决问号。通过自发的“灵魂拷问”,翻译者才能不断挖掘信息、追根溯源,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不止步于表层感知,从而一步步勾勒出“怎么翻译”的解决方案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在9*9的基础扫雷模式下,靠运气或许能马马虎虎通关。然而,常在“雷池”走,哪有不“失控”。翻译的日常是暴露问题,每当增加难度、开启新局时,一不留神便正中“雷点”。

在“翻译扫雷”的过程中,有许多变量。比如,基础模式调整到困难模式——待译文本内容增多,雷点也必然更多、更密集。每一局都是全新的布局——文本类型不一样,雷点位置也变幻莫测。这些变量,就要求译者做到“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无论什么难题摆在面前,都要有处理的能力。

起初是翻译新手时,老师每周只布置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的翻译,之后逐渐增多到几段文字、完整的短篇或是长篇的片段。任务量叠加的过程中,对翻译全局观的考验也更加凸显,字词在篇章下的理解、语篇衔接、行文逻辑架构、整体文体风格把控……这些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考虑得面面俱到。

在翻译之旅上,更令我畏手畏脚的是“走出文本舒适区”,一碰到不熟悉的文本类型就发怵。然而,这恰恰是翻译的常态,是翻译进阶的必经之路。舒适区其实并不“舒适”,反而容易养成“惰性”,迈出一步走到“拉伸区”,才能体验到“进阶升级”的成就感。

近期,在两门笔译课程中,老师都在反复用不同类型的文本“刺激”我们形成灵活的应对策略

每一种文本类型都是一个新领域,每一篇文字都有自己的特色。英译中,前一周要发挥文采创作力、翻译读物前言,后一周秒变“严肃脸”、处理起用语严谨的法规文件;中译英,刚刚领略了文化外宣的新闻报道,马上又投入技术领域的对话采访。

几套“组合拳”练下来,我发觉自己也逐渐“脱敏”了。正如扫雷游戏可以无限次“复活”,每一次文本试水都是一场“无痛冒险”,让我在千锤百炼中磨砺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

回想去年开学典礼那天,朦胧的大雨之中视野有些模糊,虽是遥遥一望,远处深蓝展板上的“大学之道,语言之美”却也清晰可见。

那场雨就像是翻译这局“扫雷”游戏的开场,尽管面前灰蒙蒙一片,但有心拨开烟雨云雾,就能找到背后的惊喜宝藏;有心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靠近翻译之道,领悟语言之美

翻译之旅虽已启程七年,但翻开新章,一切都是熟悉又陌生,一切还是冒险又有趣。人已入局,未来还要继续修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