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 说

 潍坊北海道 2024-04-26 发布于北京

——说琴人(三)

作者|杨世珍

       说到琴人,自然就联系到与琴有关的三类人:斫琴人、弹琴人、听琴人。当然,也不乏集三者于一身的圣贤高人。

       所谓“三代以上,家弦户诵”,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当时弦歌不绝的乐教普及程度,整个社会的文化状态。那时用的琴制作可能很简单,多数家庭自己就能斫琴。斫琴成为一个行业,从社会分工中分化出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留下了很多历史佳话。

       传说伏羲不仅画了八卦,还是第一个制琴人,如:“伏羲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沼四寸,象四气。”琴的造作 一开始是圣人制器作乐,其依据是最广大、最神秘的天地形态,想要传达的是天地大自然的浑然真气,以及人在天地间的一种惊惧与浩然,不是简单地发泄平常的悲喜之情,娱己娱人,而是欲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很多琴家不仅会弹,还是斫琴高手。蔡邕就曾从火中抢出焦桐斫成名琴——焦尾琴。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现代琴家管平湖,一代国手,他弹奏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被美国的宇宙飞船带去了莽莽太空。他手斫的古琴“大扁儿”,其形制独特,又宽又扁,声韵超凡,一直被他的得意女弟子王迪先生藏用。

       在制琴最高水平的唐代就出现了斫琴世家,有四川雷氏和江南张越等,其中雷氏家族声名显赫。早期雷氏家族的雷俨曾经做过唐玄宗的琴待招,凭着弹琴的技艺伺候皇上。雷俨之后,雷氏家族更以斫琴的本领行世,比较有名的有雷霄、雷威、雷珏、雷文、雷会、雷迟等。其中雷威的名气最大,琴面材不仅用桐,也用松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琴“九霄环佩”就是雷氏唐琴。现在存世的十三床唐琴多是雷氏琴。

       雷威曾冒雪进峨嵋山选琴材,可见琴材的重要性。古人论琴称“良材”而不称“良工”。 魏晋时著名文学家、琴家嵇康在《琴赋》中这样说琴材:“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纷纭以独茂兮,飞英蕤于昊苍。夕纳景于虞渊兮,旦晞干于九阳。经千载以待价兮,寂神跱而永康。”良材集天地之精华,识材选材制琴之人亦人之精英,两相辉映,良琴始出,挥弦动操,才能“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浩汤汤,郁兮峨峨。”如果在高轩飞观,广厦阔房之地,于朗月垂光之时,抚琴一曲,则可神思飞越,得齐万物。宋代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描述:“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况于人乎?况于己乎?”

       斫琴者除唐代雷氏选用新材外,多倾向于选择旧材。正如琴学集大成者九嶷派鼻祖杨宗稷在《琴学丛书·琴余》所述:“音声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出于天定。”此处的所谓天定,就是时光岁月的打磨,杨宗稷当时曾改造重斫了一床老料粗制滥造的新琴,其声韵竟在唐宋琴之上,究其原因,是原琴所用之材是旧材,而且还不是桐,是少有人用的槐木。他因而说:“乃至古材皆可为琴,不必桐也。”现代很多斫琴人为斫出好琴,就瞄上了老房屋建筑的木料、老物件、败棺椁等。

       古人斫琴考究,弹琴更讲究。从《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可见端倪: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在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双手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才好。”这番话并非黛玉或作者曹雪芹的首创,源自明代万历年间杨表正的著述 ,杨表正在体态方面讲的更具体,如“其身心要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抑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不宜飞抚作势,轻薄之态。欲要手势花巧以好看,莫若推琴而就儛;若要声音艳丽而好听,莫若弃琴而弹筝。此为弹琴之大忌也……又曰'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总而言之,弹琴讲究环境要好;时候要对;心态要稳;有知音更好;仪表衣着要古朴雅致;姿态要端正简静;修养要深厚,学识要渊博。

       《文会堂琴谱》将弹琴的讲究归纳为“五不弹”、“十四不弹”,以及“十四宜弹”。十四宜弹则为:“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可以说,弹琴的最终讲究是正身心,在于养心。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意远,心境决定着琴境。

                                                                             2024年3月8日

       ——本文刊载于2024年《北海道》春季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