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丨一根木棒与《易》之源起

 一堂国学 2024-04-26 发布于山东

古人通过一根木棒,就能测定当下的节气和时间,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

5000年前的一天,阳光洒下,日晷上的木棒投下影子,众人围拢,专注地看着影子的移动。先民依据日晷的指示,安排劳作与生活,知晓节气的更替,这是《易》之源起。

《周髀算经》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日影观测记录和计算公式,即勾股定理,并还原了日影观测连接为太极图的实验。

《竹书纪年》记载了夏桀十年,距今约3600多年前的一次流星雨,这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

《易通卦验》则记载了4000年前古人对夏至和冬至的日影长度测量数据,观测地点在北纬34.22度。

距今43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发现了13根有弧度的夯土柱,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距今65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也出土了太阳符号和刻有阴阳太极图的梳子。

华夏先民发现了太阳投影的变化奥秘,以其精准而巧妙的设计,做成建木或日圭,对天文观测以应农时和人事。

这是《易》之本源,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这些古代的科学家们作传,是为《日者列传》。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比西方早了至少300年,一年24节气,一天24小时,12时辰,寒来暑往,始一反焉。

45亿年的蓝色星球上,人类走了一茬又一茬,但时光的脚步从未停歇,时钟的刻度也从未改变,这就是《易》之简易、变易与不易。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继往圣绝学,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关注一堂国学,一起快乐成长。

国学丨民俗丨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