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2167】方正学《幼仪杂箴》(下):古代孩子的德育教育(1)关于喜、怒、忧

 新文艺 2024-04-26 发布于山东

“V”习惯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一以贯之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每天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e启读《五种遗规》

方正学《幼仪杂箴》(下)

古代孩子的德育教育(1)

关于喜、怒、忧

方孝孺的《幼仪杂箴》,或许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坐立行走等内容,跟其它书籍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部分,他更加重视德的培养。行为规范教会孩子们应该怎么做,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孩子的性情,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行为规范关注的是外在的行为,德育教育关注的则是内在的修为。

具体内容包括:

喜:喜从何来?

喜和笑是有区别的,喜是内心的感受,笑是内心感受的外现。

方孝孺认为,能让自己内心喜悦的事,应该是在道上有得,或者是符合道的喜,这种喜是无止境的;因为不符合道的而喜,或者不是道上有得、而是物质上的获得而喜,是不长久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得就有失,如果因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得到了满足而喜,那么得到的东西可能很快就会失去,悲也就会随之而来了。所以,只有追求道,去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才能长喜。读书使人快乐,只有不断学习,快乐才能源源不断。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因什么而喜,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情、境界,可能达到的高度。有人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或许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物”,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不是“德”吧?!物质越来越丰厚,道德越来越匮乏。

人这一辈子,只有两样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也是自己完全可以自主掌控的,必须好好珍惜,一是生命,二是思想。前者是物质,是所有一切的基础;后者是精神,必须依附于生命才有源头活水。

要让生命长久就要注意养生,要让思想长久就要读书学习,不断为自己赋能。

怒:怒由何生?

《论语》中“子张问崇德辨惑”时,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什么是惑?好的时候爱不释手,拿着当成宝贝;一不顺心就恨不得立刻弄死它。既拿着当宝贝,又想置之死地而后快,这就是惑。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或许就是不懂得情绪管理,喜怒无常就是惑。

方孝孺说,现代人的愤怒,常常来得迅速而猛烈,咬牙切齿,口无遮拦,一言不合,说翻脸就翻脸,说动手就动手,动手就下死手,完全不懂得包容、忍让,不管不顾先蹦跶发泄一顿再说。就像现在常说的冲动是魔鬼,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导致情绪失控,小事闹成大祸。

方孝孺认为,有道德的人则不这样,他们以“道”为法度、准则,按照规矩待人接物,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性情喜好而反复无常。

动不动就生气上火、怒火中烧,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立志成圣成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才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认为颜回是弟子中最好学的人,或许就是因为他“不迁怒、不二过”吧?!

忧:何以解忧?

杨绛先生在给一位年轻人回信的时候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断章取义地来看,应该是这位年轻人向杨绛先生诉苦,希望杨先生能够缓解自己的忧虑。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忧虑从何而来,主要来自于自己的才能与自己的欲求不对称,才能较低,而欲求较多,难以得到满足。

方孝孺认为,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忧虑不进步,适当的忧虑,有利于使自己求学上进。

所谓适当,就是忧所当忧,也就是为值得的事而忧虑,比如为自己的学识没有长进、德行没有提高而忧虑,进而尽力弥补,这样的忧虑是有益的,也是应当的;如果天天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而忧,并且只是忧虑、抱怨,不采取实际行动去弥补、提升,这样的忧虑就是无益的,并且会使自己忘了初心,埋没、消减了自己的志气,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现代人之所以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就是因为放弃了应当为之忧虑、奋斗的,而为了那些不值当的、鸡毛蒜皮的、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费尽心思,你争我抢,世上的人大多都这样啊!

所以,何以解忧?不是杜康,而是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妄念。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勉力自我修行、提高吧!

图片谨供欣赏

请勿恶意传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拍摄于月湖公园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