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2023年中国感控10大事件”揭晓!

 紫燕玥玥 2024-04-26 发布于陕西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细心盘点,翘首期盼!由SIFIC团队发起的“2021-2023年中国感控10大事件”评选活动终于进入最终揭晓环节,我们从近百个事件中摘取了37个事件进入最终投票环节,结合专家意见,经过近一周的角逐,今天,终于到了揭晓的时候啦!

2021-2023年中国感控10大事件

按事件发生时间排序

图片

2021-2023年中国感控10大事件

按事件发生时间排序

01

《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发布


推荐理由


为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从2021年2月9日起,国家卫健委连续3年组织制定《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要求各专业质控组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优化改进工作策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深入推进目标管理,实现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其中,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量改进目标定为“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基于此,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于2021年10月28日发布了《“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指导意见的函》(国卫医研函〔2021〕198号),又于2022年6月24日组织召开了“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工作会议,2023年7月10日再次发布相关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规率”行动,指导各级哨点医院、非哨点医院开展专项改进工作。

如今,该专项改进工作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常规基础工作之一,根据哨点医院和非哨点医院上传的数据来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得到明显提升。

图片

02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更新发布


推荐理由


2021年2月9日起,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的《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目标九即为“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同年3月17日,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工作,国家卫健委组织对2010年印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并发布了《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2022年至今,“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率”虽未再列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十大”之中,但连续2年被明确为护理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今年刚刚发布的《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2024年版)》中,该项目又被调整细化为“降低血管内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21版)》较上一版本,内容更具体,明确将导管部位的局部感染纳入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中,并指出了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包括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等,与《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工作十分契合,为医疗机构如何开展工作提供了非常及时、实用的指导意义。

图片

03

《医疗机构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发布


推荐理由


不管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刚需”,还是为了满足《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工作的开展需要,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化已普遍应用,但信息化监测的规范性也势在必行。

制定统一的医疗机构感染监测数据集,旨在为医疗机构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提供一套术语规范、定义明确、语义语境无歧义的标准,以规范医疗机构感染监测过程中基本记录内容,实现住院患者医疗机构感染相关临床数据在提(抽)取、转换、存储、发布、交换等应用中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推动现有医疗机构感染数据在不同医疗机构、不同软件系统和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交换和共享。

2021年4月1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及国内知名感控专家共同起草的卫生行业强制标准《医院机构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WS 670-2021)正式发布标准充分参考国内外多项代码标准,制定了医疗机构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的数据集元数据属性和数据元属性,为数据的信息化收集、共享分析提供了信息统计基础。

图片

04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发布


推荐理由


为保障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管理工作。2021年8月2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88号),被感控人亲切的称之为“88号文”。

“88号文”提出了6项要求,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高度重视感控人员配备管理、优化感控人员专业结构、提高感控人员能力水平、落实感控人员工作职责、关注感控人员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高规格、全方位的对医疗机构感控专职人员的配备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文件的出台,使广大感控人员从心底感受到国家对感控工作的重视,对进一步拓宽感控人员晋升和职业发展、稳定感控队伍、提高感控质量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图片

05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更新发布


推荐理由

自2003年版《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发布以来,《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就成为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处置的重要依据,为规范管理医疗废物、维护人民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十几年来,我国医疗废物管理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厘清,特别是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医疗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管理”,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规定“医疗废物分类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都对修订2003年版的目录提出了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水平,实现医疗废物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科学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生态环境部对目录进行修订,形成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目录》延续了原有的五个类别和特征,增加了分类的管理要求、收集方式、满足相应条件下的豁免管理等内容。

鼓励减少使用含汞的医疗器械,鼓励使用可复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对五类常见医疗废物进行归类与细化,如16周胎龄以下或重量不足500克的胚胎组织属于病理性废物;补充说明了盛装消毒剂、透析液的空容器等常见的废弃物不属于医疗废物;增加豁免内容,安瓿瓶导丝等在满足豁免条件时,可不使用利器盒收集

图片

06

《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更新发布


推荐理由

微生物耐药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2016年,为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我国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国家层面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应对细菌耐药,从药物研发、生产、流通、应用、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监管。此项工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在国际社会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部分常见微生物耐药问题仍在加剧,地区和机构之间耐药防控水平存在差异,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为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在总结评估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

《行动计划》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的原则,设立了9项指标,形成了8项主要任务,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监测评估,建立完善应对微生物耐药有关部门间协调联系机制。加强执行过程监测和结果评估,推动任务落实。充分发挥专家力量,提供技术支撑。从多个方面保障遏制微生物耐药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可持续。

图片

07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推荐理由

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基础等因素,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2022年12月26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发布了《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

根据方案,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实施“乙类乙管”后,我国防控工作目标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图片

08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发布


推荐理由

2023年6月2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WS/T 823—2023),规定了产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布局与设施要求、人员管理、物品管理、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疗废物的管理与处置等。对产房管理、分娩室管理提出了详细要求,对产科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指导作用。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的发布,旨在规范产房内的医院感染措施落实,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有效降低母婴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为医务人员提供明确的感控操作指南,同时也为医疗机构建立了完善的防控体系,进一步保障了母婴的安全与健康。

图片

09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医院隔离技术标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三项推荐性标准发布


推荐理由

2023年8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医院隔离技术标准》等3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监测标准》(WS/T312-2023)、《医院隔离技术标准》(WS/T311-2023)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WS/T826-2023)正式发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年版)自发布实施以来,已执行14年。随着近年来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不断成熟与发展,新的目标、方法和工具对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感染监测标准》的发布,旨在号召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定期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将医院感染监测的质量控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培养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同样的,医院隔离技术标准》的更新也是对2009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补充和完善,对医院内隔离措施的落实提出更科学、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

而《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的发布,有助于规范医疗机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防控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这类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意识和能力。通过实施统一的标准,可以加强医疗机构内耐药菌的监测与防控,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图片

10

《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规划(2023-2025)的通知》发布


推荐理由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新时期,我国院感管理水平亟待进一步成熟规范,医疗管理的底线和红线意识需进一步筑牢。同时,随着医疗新技术应用、新诊疗模式的发展,也为院感质控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与之相比,目前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进一步做好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持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促进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升,2023年10月7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领导下,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制定了《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规划(2023-2025年)》。

《规划》确定了10项任务,从组织建设、指标体系建设、质量改进目标推进到各级质控中心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再到规范技术指导行为、提高科研能力等,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图片

结果揭晓的最后,小编在此特别建议大家把本文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工作群里哦,在这刚刚过去、刻骨铭心的三年里,用这样的“10大事件”评选活动加以纪念,暨能让大家对我们感控文化和理念有更深的体会,也是我们感控人自己的一次绝佳宣传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