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轮下》共读回顾|少年与巨轮

 文穴阅读馆 2024-04-26 发布于浙江

题词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文穴每周共读已升级为线上微醺

文穴每周共读升级为线上微醺,这一期我们共度的内容为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最早出版于1906年)。

从“轮”的意义到汉斯之死,黑塞的这本书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这次共有3位伙伴报名发言席,同时也有远在悉尼读博的伙伴一起参与讨论。

以下是伙伴们的发言:

赫楠

📖【文穴年度学人】

除了读书没有别的爱好

齿轮与苹果汁与无用之人

发言席

关于《在轮下》这本书,在黑塞致卡尔·伊森贝的信中他是这么写的:

学校是我唯一关注的现代文化问题,也时不时惹我愤怒。学校使我崩溃,我所知道的少数重要人物,他们的经历跟我一样。在那儿我只学会了拉丁文和说谎,因为在卡尔夫和在中学里,如果不说谎,你就根本就过不了关,就像我们的弟弟汉斯,因为他诚实,在卡尔夫的学校里他几乎被弄死。自从他们在学校里把他的骨气消融之后,他就一直在轮下了。

写这封信的时候,黑塞还不知道,三十年后自己的弟弟真的会自杀。

在书中,我认为有两个形象代表了人的个体,一个是齿轮还有一个是苹果。

人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不要“弄坏这精密的工具”,所以才要在融入社会之前接受教育。真相就是这样,教育从来不是教你如何做人的,而是让你如何更适应你想要/需要去争取的那个位置。

初级教育将人铸成一个个齿轮,更高级的教育则是要磨去那些突起和毛刺。

汉斯在打磨齿轮的过程中也似乎化作了一个齿轮,在劳动的节奏中,他“他感到自己的渺小以及自己这个渺小的生命融入了一种伟大的节奏”,但是这项工作甚至没有时间给他去理解齿轮是做什么用的,很快他就被消磨的精疲力竭。

就好像是被扔进了榨汁机的苹果一样,甘甜的果汁被榨走。剩下的只是褐色的果子残渣。

书中的汉斯原本是一颗应该成为牧师的齿轮,然而在精细打磨的过程中,他骨气被消融,之后就滚到车轮下了。而这样一颗齿轮又是很难再其他地方找到位置的。他既不愿意成为抄写员,也忍受不了成为一个钳工,最后他判定自己已经是“无用之人”,因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汉斯微弱的反抗,无法抵挡历史的巨轮。书中批判的这种磨灭人性的教育系统,也似乎从未改变过,并且愈发巨大,将更多的人卷进去。

如今已经没有人会去质疑学校存在的意义,因为想要生存,就必须进入到这个体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无法创造社会价值的无用之人,如果不像汉斯那样“钻牛角尖”,就只能生存在社会的夹缝里。

我不想很悲观的说人已经越来越远离它的本质了。因为说到底这个社会也是由人构成的。作为社会性动物,学习如何融入社会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而无法融入的人,大概各自有各自的命运吧。

槭树翅果  

📖【文穴月度学人】

旅居小作者,现居四川

不要在轮下,要在平原上

发言席

在谈论“轮”是什么之前,先引入一个“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屋内的外国人并不懂中文,屋外传来中文的信件。

外国人仍然可以调动对屋内中文书籍的整理、归纳、检索能力找出相应的中文符号,在不知道这些中文意义的情况下,对传来的信件进行正确的回复。我认为,“轮”就是地球上的,一个巨大的“中文屋”。

在轮的庇佑和范围辐射下,人们不需要理解固有规则的意义与规律,不需要思索是否与自身属性契合。只需要附和、投入,节省处理信息的能量,成为轮的一部分,组成轮的驱动力。像人工智能对人类信号的处理、也如工蜂们趋于本能地构建出充满规律的蜂巢。

只要在轮下,无论是否需要圆滑地处事,在轮的辐射范围内,都意味着圆满的,具有迷惑性的表象成功。但同时,也意味着轮子滚滚向前,无法叫停。因此,在轮下的人逐渐呈现出自己的特性,但这恰恰是轮不需要的。

经过高速碾压,最终沦为无法与轮同步调的牺牲品。汉斯对希腊语的阅读着迷,文章“念起来明快、悦耳”,“思路敏捷,无拘无束,还很容易理解”,“然而,一旦涉及语法,或者要从德语翻译到希腊语,汉斯就像走进了迷宫”。他是更侧重于理解力,而不是对“轮”之规则适应的人,是“在轮下”遭受碾压的人。

轮的高效、“圆满”成为磨损,乃至伤害人的利器,不要在轮下,要在平原上。因为人之为人无法被抹除和剥夺的,可能恰恰是那些不够高效的,让人延宕痛苦的本性——情绪、情感、理解力、思想。

如果无法推倒滚动的轮子,欣赏轮子静置时侧面的花纹。无力推翻,建构。

为自己创造一个心灵皈依的平原,在无限的创造中看到、找到自己的特性。

这就是成为你自己——在广袤无垠的平原上,真正生生不息的人。当然,这份抉择和探寻对汉斯来说是失意的,即使他在劳动时意识到了创造的价值,“理解了劳动的赞歌”,“感到自己的渺小以及自己这个渺小的生命融入了一种伟大的节奏”,但他很快意识到了每个钳工讲述相同经历模式背后新“轮”的存在。

最后汉斯只能借助醉酒时混沌或清醒的时刻,以肉体灭亡的方式摆脱“轮”的桎梏。

眠猫Neko

靠书影音活命的可怜虫

👑 本期最佳发言

一个人可以被杀死几次?

发言席

通篇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弥漫在这个作品中的一种死亡和走向死亡的幻灭感。

汉斯在文中是有好几次的死亡的,尽管有些不以肉体的灭亡为表现,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代表了某种意义的符号的消亡的方式,更显压抑。

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一下我体会到的几种死亡,文章中分成两种死亡,一种是真正的死亡,一种是虚拟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一个外号为“印度人”的同学印丁格的死,以及最后的汉斯之死;其中虚拟的死亡,更偏向我们所说的一种社会性死亡,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群体中的逐渐陨落的过程。

首先,“印度人”的死亡可以说是一直以来生活比较平静的汉斯经历的第一次转折。汉斯此时正在经历与海尔纳的价值观碰撞的过程,他既无法摆脱自己一直坚信的那种体制内的听话得来的既得利益,又对海尔纳浪漫、自由、无拘无束十分的向往。而这次的死亡加速了汉斯对自己原来秉承的文化、教育的消解。

他说:“一切自私自利是虚无的........有些东西失去了是追悔莫及的”——就在此时此刻,他确认想要与海尔纳缔结紧密的盟友关系,而决意牺牲掉其他他曾经在意,并奉为圭臬的观念。

在死亡方式上,印度人在水里死亡,和后来汉斯在水里死亡方式也形成了前后呼应,这种关联也暗指这次的死亡对汉斯的重要程度。

紧接着,他与海尔纳的交往之后,汉斯逐渐远离了他的朋友圈,与海尔纳的交往中,汉斯逐渐失去了各种的能量。文中,其实汉斯虽然决意与海尔纳交往,但并没有获得海尔纳的那种快乐和自由,反而逐渐萎靡、消沉。某种意义上,他的成绩、个人的目标、生活、朋友圈甚至价值观都被杀死了。

同时老师也无法理解汉斯的转变,时间和耐心都有限的老师们没有过多的去探寻他转变的原因,只能恨铁不成钢,也在三番几次的劝阻中对其失望。

此时,汉斯的个人声望、存在于“他人”角度的期待——权威长辈眼中的所谓的“好孩子”被杀死了。

曾经汉斯用很大力气去捍卫的海尔纳的自由生活方式,然而伴随着海尔纳的反抗失败又被开除后,也没有再和汉斯建立联系——作为在入学之后唯一与社会的纽带、唯一信服的朋友、他唯一热烈赞扬过的价值观都在冲突中淡出他的生活。在脱离了神学院的环境之后,海尔纳甚至再没有联系过汉斯,一封信也没有。

汉斯没有等到可以延续到生活中的友情,他的友情被杀死了。

随之而来就是,父亲得知汉斯在学校里的情况,一直将汉斯视作骄傲的父亲,因为汉斯的表现差劲而感到愤怒、失望。汉斯以好成绩、好声望维持的在家中的地位以及父亲的亲情被杀死了。

回到家中,对一切都没有任何兴趣的汉斯遇到了生命中的一束光。

爱玛的出现让汉斯短暂的重燃了对生活的期待。然而,爱玛调戏他、亲吻他,甚至暗示可以进一步的与汉斯交往,但是在离去之前也并没有任何征兆。

像其他抛弃汉斯的人一样,没有一丝犹豫的离开了他——爱玛并不拿汉斯作为一个认真交往的对象,而仅仅是无趣时的调剂罢了。汉斯对爱玛的爱情甚至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他的爱情被杀死了、他被视为男性尊严的部分被杀死了。爱玛只把他当个小男孩对待。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汉斯到底最后是被什么杀死的呢?

他的圈层、声望、友情、亲情、爱情、尊严、理想都一步步被剥离之后,在这种万念俱灰的状态走向死亡。那么最终引导他走向自我毁灭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汉斯永远再把自己嵌入进一个不适合他的套子中,所以无论怎样都很痛苦;他一直在各个群体中寻找自我认同和身份,但直到死去也没有找到;

其次,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可以看到在汉斯的一生中都没有提到“意义”这个东西。虽然虚无也是一种状态,但秉承虚无的人是要与自己的思想自洽的,但是汉斯也没有自洽

最后,在经历各种“死亡”之后,汉斯能够被剥夺的东西几乎没有了:他所在意的所有东西几乎都在他的心里被杀死了,肉体的死亡是最终伴随着心灵的死亡,一起湮灭。

汉斯一直作为一个客体活着,他活着的原因是被需要。他可以是很好的儿子、学生、对象、朋友、一个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成功模型。他的理想信念就是我要做一个被认同,甚至被赞扬的人。汉斯是整个作品中,最不像天才的人。

他获得一切东西都需要很用力,他所有的天赋就是听话,可以任人摆布。

这也是他最后走向悲剧命运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命不由他,可叹可惜。

【共读收获】

无数次“死亡”也意味无数次“重生”。《在轮下》的题中之“轮”,也可寓意着“死亡-重生-死亡-重生-死亡-重生”无休无止的无限循环的人生旋转状态。这与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和十六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中,主人公通常经历的人生非常相似,都是在“起-落-起-落-起-落”的过程中展现阶级滑落(财富滑落)的状态。

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亦指本文中的汉斯)如何能够实现这种无限循环状态的逃离?

1)哲学性自杀。杀死自己以往的认知,达到一种自我与现实状况和解的状态,即可嵌入现实,结束撕裂感;

2)现实性自杀。当自我不愿放弃秉承的信念和以往认知时,大多数主人公都会以物理性,现实性的肉体消亡作为对抗。

大家的发言之后,便是辩题讨论,大家各自发表了独特的观点,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不过为了保障大家交流的自由,讨论内容仅限内部分享。感兴趣的伙伴,期待大家日后来参与交流呐。

最后的最后,关于文穴俱乐部。

它不是文学爱好者的避难所,而是诚挚读者的理想国,专业读者的试炼场。

新时代的文学读者不需要逃避现实,而应当储备十足的力量准备更好地理解现实,保卫生活的真诚和思想的可能性。

我们的活动力主不教条、不学院、不规训,保持自身的先锋性和多元化,从形式和内容上贯彻这一宗旨。

所以在这里,我们将努力拥抱生活的可能性、阅读的真诚,充分保持对文字与生活的尊重。

最后,期待我们一起:

走入文字的窄门,探寻存在的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