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 | 读《民国那些教育家·陶行知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人生》①

 盐渎苏迅 2024-04-27 发布于江苏
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曾说:“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是学校落后于社会,如今我们全世界的高校都有如此的迹象,社会走在大学前面。”针对众多新的颠覆性技术的产生不是在大学校园而是在企业中,王树国校长发出如是感慨,因为传统上大学是创新技术的发源地。
王树国校长以教育家的情怀关注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的发挥问题,与陶行知“教育是改良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学校应该与社会有密切往来,否则大家就不会了解社会的需要”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事实上,不仅是大学,中小学也要关注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的需求。
相当长一段时期,乃至今天,家长们仍然不愿意将孩子送到职业院校读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一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与大学不同的是,职业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更多将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但其长期存在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形态脱节的问题,学生毕业后不能作为“熟练工”直接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学校要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及支柱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定期调整专业目录,与企业联动开展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报考职业院校时,大部分家长、学生对填报的专业并不了解,可能出现相当多学生选学专业与自己兴趣特长偏差较大,甚至完全背离的情况。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允许学生二次选修专业,增加专业与学生的契合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或许是意识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端与危害,今天的中小学校普遍重视生涯教育,目前学校生涯教育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考选科方面。关注和研究高考选科,本质上就是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急功近利的目标又带来了生涯教育的片面性。相当一部分学校把生涯教育等同于选科分班与志愿填报,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学生相应兴趣、能力和素养的长期养成教育。聚焦“人”的培育与发展,学校应以生涯教育为指引,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实现自我认知,扬长补短,发展优势智能和综合素养。

盐渎苏迅

因为认真,所以优秀

美好,

孕育于昨日的耕耘,

结晶于今天的奋斗,

面向明天的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