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是怎样得名的 | 国学千字文87

 王肖杰 2024-04-27 发布于山东
如果一些背景知识如果不了解,读史书会感觉云里雾里。古代的行政机构设置是最重要的背景知识之一。古代跟现代一样,机构设置变化很大,不仅朝代更替时变化大,即使在同一朝代内,机构也经常变化。现简单梳理一下:
中国有确切考古依据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没有垂直统一的政府机构,地方与中央是松散的联合,各臣服的部落地区称“方国”,周文王所在的岐山也是一个方国,这种政体类似今天的联邦制。
周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制礼作乐的人是不是周公不一定,但肯定从周朝开始,国家治理上了一个大台阶,采用的制度是分封制,类似于现在的地方自治。西方意义上的“封建制”就是中国语境的“分封”,其特点是下管一级,天子管诸侯,诸侯管卿;卿只听诸侯的,可以不搭理天子,即西方谚语所说“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秦朝之后“一杆子捅到底”,属于专制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并不妥当。
郡、县:始于春秋,本无隶属关系,只是县多在内陆,郡大多在边境。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形成两级政府。中国古代县的数量相对稳定,除了魏晋南北朝有一段时间比较乱,其它时间一般在1200-1500个左右。2022年我国有1866个县。
州:汉朝才有。顺便说一句,《尚书·禹贡》里说的“九州”是战国时期的人虚构的,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行政区划。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地区,每个地区派一名刺史去巡查,这些地方多采用“九州”里的州来命名,比如蓟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等等,“州”的区划名称就这样留下来了。
道:最初相当于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唐朝疆域广大,中央扁平化管理300多个州有困难,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0个道,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单位。
路:宋朝沿袭唐朝的体制,但把“道”改称为“路”,其实换汤不换药,连用词都有连续性,道就是路,路就是道。“四川”不是因为有四条河而得名,而是因为四个“路”。1001年,宋真宗将“川陕路”一分为四: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一般称为“川陕四路”,简称为“四川”。
府:唐代将一些皇帝住过的州改为府,以示尊重,比如洛州改为河南府,并州改为太原府。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如安西都护府。后来在内陆军事要地设“都督府”,与“都护府”差一个字,虽然都督府军政民政都管,但不是普遍设立,有点“特区”性质。
省:名称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期间,隋唐有“三省六部”制,但这里的“省”指的是中央机构,相当于现在中央的部、委、办、局。“省”作为地方的一级行政机构始于元朝,时称“行中书省”,意思是“行使中书省权力”,简称“行省”。明代改为“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一直沿用到现在。
以上只是个大概,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也非常复杂。比如明朝有的州相当于县级,有的则是县的上级,类似现在的“市”:北京市是省级,威海市是市级,荣成市是县级,都称“市”,级别却相差很大。点点滴滴都是知识,非日积月累不可。

好友需要,分享给T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