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4-27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文化,滋养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首先是“衣”。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流渠道,把中华服饰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古代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这个进程或许还可以往前追溯,根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这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了佐证。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作为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带钧非常重要,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言,“满堂之坐,视钧各异"。贵族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制作精美的带钩,带钩上面或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勾奴服饰中的黄金带扣,汉代诸侯王墓中经常发现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但做工更为精良。秦汉期间,华夏结束列国林立的纷争状态,走向大一统,同期,北方宿敌匈奴也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汉匈之间冲突频繁,然而即便如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也未曾中断。

其次是“食”。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食物也是如此,中国的豆腐在宋朝时就传到朝鲜半岛,清代传到欧洲,广受世人喜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以陶瓷为例,它们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当然,欧洲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与启发下,也研制出了本土的陶瓷技艺。还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

再次是“住”。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建筑,屋顶的坡度越来越陡峭,而为了弥补陡峭带来的美感削弱,建筑的屋角开始起翘,且越来越高;室内空间的增加也导致柱子与斗拱高度比例改变;屋顶变陡使斗拱的作用变小,甚至明清之后完全成为了装饰。宋朝以后的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中国建筑自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最后是“行”。以交通工具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密切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在古代,马车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在世界交通史上,有些事物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对交通的发展却影响巨大,如被称为“中国靴子”的马镫便是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对交通,而且对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史,是一个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接纳新事物、创造新文明、贡献新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之久,正是因为血液里的这种自我革新精神,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在遭遇无数次劫难之后,依然能够浴火重生。

(摘编自练春海《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圈,甚至影响到17、18世纪的欧洲。

B.中华服饰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的时间,或许可以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丝路开辟之前。

C.中国先后从域外引进小麦、水稻,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奠定饮食文化基础。

D.宋朝以后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追根溯源,这与垂足而坐的新式坐姿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诸侯王墓中发现了匈奴黄金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做工更为精良,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

B.秦汉时期,走向大一统的华夏民族,与处于最佳发展期的北方宿敌匈奴冲突频繁,但战争未曾中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

C.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

D.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由此可以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1665年,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到中国传教,并在其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豆腐,将其描述为一种使用大豆制作的“中式奶酪”。

B.在建筑方面,屋顶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之一。《诗经》里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C.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D.在“黑石号”出水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这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

4.下列表格中观点(结论)与材料不对应的一项是(3分)

选项

材料

观点(结论)

A        

汲冢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

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佐证。

B

中国陶瓷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外国的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

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

C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钩是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制作精美,成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

D

《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马车制作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

5.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精神”在文中多有体现,请从“衣”“食”“住”三部分各找一例,进行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闸门

走下山顶不远,周仆突然停住脚步。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呵!这就是刚才烈士们带着满身的火焰同敌人进行壮烈搏斗的地方!在浅淡的暮色里,周仆看到烈士身上的棉衣,有一些余烬还在燃烧,断断续续地冒着丝丝续的青烟。他们有人掐着敌人的脖子把敌人撩倒在地上;有人同敌人死死地抱着烧死在一起;有人紧紧地握着手榴弹,弹体上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人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附近还有几个六○炮的弹坑,弹坑边躺着烈士,成堆的美国人倒在烈士的周围……

周仆再往下一望,从山腰到山脚,美国人遗弃的尸体,乱糟糟地盖住了整整一面山坡。尤其在那个山洼,那些戴着钢盔、穿着皮靴的长大而笨拙的尸体,密集得一个压着一个,一堆连着一堆。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姿势,横七竖八地躺在积了很深的血水里。其中许多尸体,头冲北,脚朝南,看得出他们是遭到突然的反击惊慌后退中被击毙的。郭祥的“闸门”,就是这样把那些远渡重洋的恶狼一批一批地砸死在这里,碰死在这里。看见这种情形,周仆真想大喊一声:杀人犯们!那些以侵略别人的国家、破坏别人的幸福为职业的杀人犯们,那些在手无寸铁的人民面前无比残忍而在战士面前胆小如鼠的卑劣的野兽们,你们认真地瞧瞧吧,这才是你们迟迟早早必然会得到的下场!周仆站在山坡上,热血上涌,思绪翻腾。眼前仿佛又飞出火人的巨大身影,耳朵里仿佛又听到他们震天动地的呐喊。这些火人们,这些不知恐惧为何物的人们,他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部队,什么样的战士呵!他们是下凡的天神吗?不,他们不是天神,他们就是那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战士,是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同志。然而,他们却的的确确像无畏的天神,也可以说他们就是为劳苦大众复仇的天神。世界上有任何一种反动力量,可以打败这样的部队吗?没有,过去没有,今后就更不会有,而是相反,它们终究要被这样的战士所打败!周仆沉吟间,只听有人“哎”了一声。

他转眼寻视,只见一个抢运烈士遗体的战士,抱着烈士的头坐在地上,好像在低声哭泣的样子。他赶过去一看,是刘大顺,他低着头,眼泪像小泉水似地涌流下来。

“你,你怎么啦?”周仆忙问。    

调皮骡子和其他战士也赶过来问:“你怎么啦,刘大顺?”

①“断了……”他指了指烈士的手指,难受地说。

周仆一看,那位烈士紧紧地抱着敌人,嘴里街着敌人半块耳朵。由于双手抱得过紧,分都分不开,以至烈士的手指被掰断了。

周仆的心,不禁引起一阵酸辣辣的疼痛。在场的人,也都十分难过。停了一会儿,周仆才说:“别难过啦,同志们。我们应该很好地向烈士学习。你看他们对敌人多么仇恨。对敌人不仇恨,或是恨得不够,就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话是对大伙说的,可是刘大顺却觉得,政委仿佛是针对自己讲的。

“政委……”他并没有抬起头,“我,我想找你谈一次话。”

周仆亲切地说:“我也早就想找你谈谈,可惜没有抓紧时间。……昨天在诉苦会上,我见你昏倒了,我知道你心里是很难过的。”

“我,我……政委,”他被政委的话所激动,流下了眼泪,话也说不成句了,“我越想越不该犯那样的错误(对敌人动了仁慈之心);看看同志们,我觉得我够不上一个红三连的战士…”

周仆上前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大顺同志,我们决不会根据一时的表现,来断定一个同志的。……大家还是快把烈士的遗体运到后边去吧,免得呆会儿炮火再伤着他们。”刘大顺恋恋不舍地撒开手,②望望政委,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坚决的与感激的神情。周仆亲自用手理了理烈士的遗体,由刘大顺他们抬往后面去了。

随着夜色的降临,北面的战斗越发激烈起来。炮火的闪光,有如打闪一般,照得山谷一明一暗。红色的电光弹在夜空里纵横交叉,来往飞驰。③不一时,敌人的照明弹也打起来了,越打越多,照得山谷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夜航机也轰隆轰隆地出现在阵地的上空。周仆回到山顶的时候,二连已经按照命令前来接防。三连的代理连长乔大夯,班长陈三和代理班长调皮骡子围着政委,要求把他们继续留在阵地上。

“让我们打到底吧,俺们红三连能坚决守住阵地!”乔大夯说。

周仆摆摆手说:“你们已经很辛苦了,下去休息一下再说。”

“战斗还没结束呀,政委,我们怎么能下去哪?”陈三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倒没什么,这是战士们的意见哪!”

“我们人少,顶一个排还不行吗?”调皮骡子也接上说。

“不行,这是命令!"周仆决断地说。

“俺们红三连……”乔大夯又要说他的红三连了。

小迷糊打断他的话,附在他耳朵上使劲地喊:“政委说罗,这是命令!”

大家看政委脸色严峻,才不言语了。④乔大夯慢腾腾地卸下刺刀,插在皮鞘里;又从地上拣起他们连长那把带血的铁银,扛在肩上;迅速地整理了部队,带着22名战士,走下凸凹不平的阵地。

“真不愧是井冈山下来的连队!”周仆自言自语地说,在炮火的闪光里,望着他们坚强的背影。

(节选自魏巍《东方》,有删改)

注:周仆是志愿军某团政委,郭祥是该团三连连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题目“闸门”一语双关,既指具体的河流的闸门,也象征以郭祥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组成的狙击队。

B.小说第二段通过周仆的心理描写,表明志愿军战士是最朴索的真英雄,他们为了劳苦大众能够战胜任何敌人。

C.由美国人遗弃的许多尸体,“头冲北,脚朝南”的情状可以看出美国士兵的狼狈,表现了志愿军的果敢英勇。

D.小说中陈三、调皮骡子与政委周仆的对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借助泣不成声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刘大顺因不小心折断战友的手指而伤痛、内疚、歉意无尽的心理。

B.句子②使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刘大顺对周仆的感激之情,也表明了他的思想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

C.句子③用“白昼一般明亮”强调了战场环境的严峻,预示又一次战斗的开始,推动了情节发展。

D.句子④中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乔大夯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侧面衬托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    

8.请赏析小说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9.小说节选部分设置“周仆”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窦宪既立于除鞬为单于,欲辅归北庭,会宪诛而止。于除鞬自畔还北,诏遣将兵长史王辅以千馀骑与任尚共追讨。斩之,破灭其众。耿夔之破北匈奴也,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馀种留者尚有干馀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就此渐盛。

单于顿屠何死,单于宣弟安国立。安国初为左贤王,无称誉;及为单于,单于适之子左谷蠡王师子以次转为左贤王。师子素勇黠多知前单于宣及顿屠何数遣将兵出塞掩击北庭还受赏赐天子亦加珠异由是国中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安国欲杀之。诸新降胡,初在塞外数为师子所驱掠,多怨之。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每龙庭会议,师子辄称病不往。度辽将军皇甫棱知之,亦拥护不遣,单于怀愤益甚。

春,正月,皇甫棱免,以执金吾朱徽行度辽将军。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乃上书告崇。崇讽西河太守令断单于章,单于无由自闻。崇因与朱徽上言:“南单于安国,疏远故胡,亲近新降,欲杀左贤王师子及左台且渠刘利等;又,右部降者,谋共迫胁安国起兵背畔,请西河、上郡、安定为之做备。”帝从之,于是徽、崇遂发兵造其庭。安国夜闻汉军至,弃帐而去。因举兵欲诛师子。师子先知,乃悉将庐落(毡房,代指部落、部众)入曼柏城,安国追至城下,门闭,不得入。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崇、微因发诸郡骑追赴之急,众皆大恐,安国舅骨都侯喜为等虑并被诛,乃格杀安国,立师子为单于。

西域都护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馀人讨焉者,到其城下,诱焉者王广、尉犁王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钞掠,斩首五千馀级,获生口万五千人,更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焉者王。超留焉者半岁,慰抚之。于是西域五十馀国悉纳质内属,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有删节)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能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师子素勇黠多知A前单于宣及顿屠何B数遣将兵出塞掩击C北庭D还E受赏赐F天子亦加殊异G由是国中国H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I安国欲杀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恰巧,正好,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会”含义不同。

B.辄,总是,就,与袁枚《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中的“辄”含义相同。

C.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如文中“拥护”“贡献”的意义古今相同。    

D.讽,用含蓄的话劝告,引申为暗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宪将于除鞬确立为北匈奴单于,于除鞬则自行叛离返回匈奴北方,被和帝派遣的将兵长史王辅与任尚率军剿灭。

B.安国继单于位后,因与左贤王师子两人政见不合,加之师子勇猛多谋,引发安国嫉恨,故安国欲除之而后快。

C.单于安国因与中郎将杜崇不和,便上书控告杜崇,杜崇指使人截留奏章,并与朱徽共同上书向朝廷示警。

D.西域都护班超率军讨伐焉者,斩杀焉耆王广等人,同时,班超恩威兼施,西域五十多个国家纳贡称臣,归附汉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4分)

(2)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4分)

14.联系文本,简要概述安国被杀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迁。这首词是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官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起首二句借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景象,烘托了作者的悲凉心境。

B.词人正在楼内饮宴,因其身份,且又将离此南行,使宴饮气氛沉闷。

C.下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淡云闲,胸中宠辱皆忘。

D.“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迁客的命运,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

16.请结合词上片的最后两句和下片的最后两句,简析词人抒写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的《师说》中

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          ”。

(2)《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两句,说明诗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杜甫在《登高》中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描写了自己晚年孤独 病弱的境况,其《登岳阳楼》中“            ,       ”两句也写出了类似的境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许多_   A  _的古典诗作,至今仍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有些篇幅短小的古诗,往往在_  B  _中,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悠然不尽。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勾勒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图画,意在言外,暗示沧桑之感。古代送别诗_  C  _,我最喜欢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结尾,把缝的情意熔铸在对眼前景物的点染之中。透过字面,开掘一步,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真言离思萦怀,但深深的别意却是余味绵长。

由于诗歌追求简约含蓄之美,让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转达言外的意趣。因而诗歌鉴赏,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真切而深刻地领略诗作的意境之美。

18.请在文中A、B、C三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简单而言,云是一种可见聚合物。有的时候,云是小水滴,由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有的时候,云是小冰晶,也是由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华成的,且呈不同形状。它们常常混合飘浮在空中。

云随着气流的变化可以形成各种形状,因其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物理过程等而分为“三族”“十属”近30种。实际上,一年四季的云,由于不同地理位置,    ①   _,云也会有明显差异。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虽然看不见天空中的水汽,     ②    但从云的生消演变中,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预测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验,并将其编成谚语。那么,     ③      ?其实,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1.请结合第一段文字内容,给“云”下个定义。(4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人生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让须走的路先走好,才有机会走想走的路。

读了以上漫画材料,你有什么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 C(“水稻”原产于中国)

2.B(A“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错,C“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错,D“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错)

3.B(这句是说中国建筑自有的民族特色)

4.D(“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前面材料不对应)

5.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入胡服骑射,推行军事改革,振兴了国家;②中国从域外成功引进小麦,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③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胡床”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中原人由此改变坐姿,并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6. A(“一语双关”错)

7.D(“侧面衬托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错)

8.使用排比(整句)和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示了反击战后战场上惨烈的情景,突显了战争的激烈、残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2分)写出了志愿军战士对侵略者的痛恨,体现了他们保家卫国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2分)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敬仰。(1分)(共5分)

9.①通过周仆这一形象展示了志愿军指战员关爱战士的情怀和果决的战术能力,体现了志愿军官兵平等的民主风气;②起到线索的作用,由周仆所见所思及其和战士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将相关的内容紧密地组织在一起;③以周仆的视角来写战场上的情景,增强了现场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有利于突出主题。(每点2分,共6分)

10. BCH

11. C(“'贡献’意义古今相同”错,“贡献”在文中为“进贡”“进奉”之意,与现代词义不同)

12. B(“政见不合”错)

13.(1)安国因此将自己的打算寄托在投降者身上,和他们一同谋划商议。师子察觉了他们的阴谋,于是就另外驻扎在五原界。(落实“委计”“别居”等关键词语,保持语意连贯,共4分)

 (2)朱徽派官员晓譬进行调和,安国不听从。城既然不能攻克,安国就率兵驻扎在五原。(落实“和”“听”“引”“屯”等关键词语,保持语意连贯,共4分)

14.①嫉贤妒能,要杀功劳卓著、众人敬服的师子;②与朝廷官员意见不合,关系紧张;③疏远旧部,亲近新降之人。(每点1分,共3分)


15. C (“胸中宠辱皆忘”错)

16.词上片最后的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1分)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了胸中久抑的悲慨。(2分)词下片最后的两句使用典故,(1分)表达了词人对故都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2分)(共6分)

1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

(2)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共6分)

18.A脍炙人口;B寥寥数语;C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每空1分,共3分;此题如有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也可给分)

19.第一处:删掉引号内的句号(或“删掉引号内的句号,在引号外加逗号”)(2分);第二处:将破折号改为冒号。(2分)(共4分)

20.应改为: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和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追求言外的意趣。(共有3处语病,每改对一处得1分。共3分)


21.云由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不同形状的小冰晶而混合形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格式1分,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1分,凝华成的不同形状的小冰晶1分,混合形成的飘浮在空中1分,共4分)

22.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②也看不见大气运动③它们真实可信吗(每项2分,共6分)

23.请参照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参考译文】

当初,窦宪立于除鞬为北匈奴单于以后,想要辅助他返回北匈奴王庭,恰逢窦宪被杀而计划停止。于除鞬自己叛离返回北方,(和帝)下诏派将兵长史王辅率领一千余骑兵和任尚共同追击讨伐。斩杀了于除鞬,消灭了他的部众。(自从)耿夔打败北匈奴,鲜卑人便乘此机会辗转迁徙占据了北匈奴。匈奴人残存的还有十余万户,全都自称为鲜卑人;鲜卑从此日益强盛。

匈奴单于顿屠何去世,前单于宣的弟弟安国继位。安国当初是左贤王,没有声誉;等到他当了单于,前单于适的儿子右谷蠡王师子按照次序转升为左贤王。师子一向勇猛狡黠足智多谋,前单于宣和顿屠何二人屡次派他领兵出塞,袭击北匈奴,回师后,受到赏赐,汉朝皇帝也对他另眼相看。因此,匈奴国内都尊敬师子而不依附安国,安国想杀死师子。那些刚投降的北匈奴人,当初在塞外曾屡遭师子的袭击掳掠,大都痛恨他。安国因此将自己的打算寄托在投降者身上,和他们一同谋划商议。师子察觉了他们的阴谋,于是就另外驻扎在五原界。每逢匈奴王庭集会,他总是称病而不肯前往。度辽将军皇甫棱知道这件事,也支持保护师子而不派他前往王庭。单于安国愈发怀恨。

春季,正月,皇甫棱被免官,命执金吾朱徽代理度辽将军。当时匈奴单于与中郎将杜崇相处不和,单于便上书控告杜崇。杜崇暗示西河太守截留单于的奏章,使单于无法申诉自己的意见。杜崇乘机与朱徽一同上书说:“南匈奴单于安国,疏远旧部,亲近新降之人,想要杀害左贤王师子和左台且渠刘利等。再者,匈奴右部的投降者正在谋划共同胁迫安国起兵反叛,请西河、上郡、安定三郡为此警戒备战。”和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朱徽、杜崇就率军来到匈奴王庭。安国夜里听到汉军抵达,丢弃庐帐而逃。于是就发兵想要诛杀师子。师子事先得到消息,便率领全体部众进入曼柏城。安国追到城下,城门关闭,不能进入。朱徽派官员晓譬进行调和,安国不听从。城既然不能攻克,安国就率兵驻扎在五原。杜崇、朱徽于是调发各郡骑兵急速追击,匈奴人全都大为恐慌,安国的舅父骨都侯喜为等担心一起被株杀,于是杀了安国,拥立师子为单于。

西域都护班超征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军队共七万余人讨伐焉耆,大军抵达焉耆城下,引诱焉耆王广、尉黎王泛等到陈睦驻扎过的城邑,斩杀他们,将人头送往京城;班超乘机纵容士兵抄劫掳掠,斩杀五千余人,生擒一万五千人,改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焉耆王。班超留驻焉耆半年,安抚他们。于是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都派送人质归属汉朝。远至西海之滨,四万里外的国家,都经过几重翻译来汉朝进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