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永新龙氏根脉录

 谦谦书生 2024-04-27 发布于湖南


江西永新龙氏根脉录

钦公为况公(字景荀)长子,抚与侃公(字景陶)为嗣。

一千一百余年以前,景陶公因爱永新城南三十里处的鸥溪山水之美,从永新县城东郊顾村莲塘徒居于鸥溪大社陂。

鸥溪大社陂,位于今在中村西北槠木冲中。大社陂之地名,今人已很陌生。周围一带,称鸥田。鸥田又分上、中、下院,上院为黄陂、黄淇一带,中院为在中、斜陂一带,下院为楼下、西厅一带。鸥田两面是由西南走向东北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形成一条有宽阔田垅的山冲。

鸥溪的山不高,但林木青翠,清泉甘美。槠木冲的奇石,小溪上的木板古桥,桥头边的翠柏及石公庙,构成如画风景。景陶公就因为爱其山明水秀,所以卜居于此。谱载,钦公派祖祠《三浩堂》即建在鸥溪的木兜潭畔。

黄淇村古属永新县鸥田上院,明清时属景福乡五十六都,民国时属中和乡,现属泮中乡,今与龙源口乡合并,为龙源口镇。黄淇于大片田畴之中,前为狮岭,后有金峰,左泉源,右淇水,鱼米之乡的气象。

钦公之孙凯,子四,万、宽、发、曜,发公子三,弘、云、启。据说,弘公玄孙(十三世)彦升公,见淇水上空常现黄色彩云,认为此处是吉祥之地,于北宋嘉泰年间从黄陂徙黄淇开基。村名也便叫黄淇。

其后,尹姓于元至正辛卯,徙居黄淇村北,吴、段两姓也相继迁入。吴姓于共和国初期因无传而族泯。黄淇村现居有龙、尹、段三姓,共250余户。龙姓居村左,106户,村之前排中央,为黄淇龙氏宗祠《光裕堂》。据龙氏“昭德堂支谱”,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江西布政使范惟一,为报彥升公之裔苔溪公曾捐修范文正公祠之德,赠绫书诗轴“四科济美”,并由永新县衙支银修缮黄淇祖祠。

据传,龙氏宗祠前,一排青翠古柏如笔,两方水塘如砚,因此文风鼎盛。彥升公所生四子皆贵,孙梅曜公宋嘉泰经魁。十七世自修公(字顺履)广有田产,富甲一方,龙称“龙十万”。文伟公,宋进士,官湖广南北帅府机宜;明德周公,官工部观正。斗冲公(讳文明),万历已丑进士,曾任山东莱州兵备副使,曾委托零陵郡守杨继时等维护修缮伯高公墓。

黄淇龙氏,开基于宋,兴于元末,盛于明初,衰于明正统至嘉靖末,复兴于清顺治至乾隆,再衰于清末至民国,又盛于民国末至今。

明正统至嘉靖年间之衰,考其原因,一因元末战乱,据族谱载,此时四十余人卒殁并无传;二因顺履公(龙十万)富名远播,官府对其子孙迭加赋税,子孙难以承受,被逼外逃。族谱载,二十世,居于黄淇村的龙氏,只剩留世高、渊春、世美三人,因而后分三房。

明末战乱,又历经了一次人口骤减。

兴盛时的徙迁,衰落时的外逃,黄淇龙氏,分徙甚广。凡外徙的,有联系的知其下落,没联的,便成疑案。

永新县内,洞中、连里、岩前、矮滩、太垣、徐源、左山、龙田、文竹、烟阁楼下等村龙氏,皆彥升公裔孙。

迁徙外县外省各地,知道情况并有联系的有:十九世德纯公,徙江西永宁新城江边开基。即今井冈山市新城江边。二十世云高,徙江西永宁七堡大塘开基。即今井冈山市新城大塘。二十世兴隆,开基湖南茶陵马首,即今茶陵皇图。据茶陵公元2000年谱载皇图龙氏有近千户。二十二世涛公,徙永宁六保塘内,即今宁冈古城塘内。二十四世维隆徙茶陵高陇芝水园下,约七十余户。

族谱有记载,迁徙外地立籍开基的龙氏,有:十九世燕子公徙广州,二十世达善公徙山东衮州,二十一世启祖公徙陕西汉中,仲贵公徙江西吉安敖城,兴渊公徙江西庐陵柴巷,兴公徙武岗州,二十四世宾至如归公商居祁阳,二十五世汝茯公徙庐陵,汝羲公徙绥远路口,二十六世仲宝公徙永宁赤坑,二十八世念山公徙关西沙田,三十世立禹公徙绥远。这些地方的龙氏,因久无联系。情况如何,也就不知道。

袍陂,本是一座水陂,位城西皂旗山下。《永新县志》(万历志)载:“袍陂……世传刘楚公所浚。”刘楚公即宋相刘沆。袍陂曾是渡口,也是码头。古县志载:“忠义潭在城南袍陂渡。”陂之南岸边的村落,也就名为袍陂。

袍陂村是个村落群,“人民公社”时期,曾名联合生产大队。袍陂村,现含老居、新居、山溪、圳上、霞楼等不相连属的五个村落。[霞楼村龙氏为琳公派下]。

现在袍陂五个村,清时属才德乡五十八都,现属才丰乡。濒临禾水河的袍陂村,于忠义潭畔。宋末抗元有一段义烈隹话,忠义潭成千秋故事,故而袍陂昔称忠义里。明末,袍陂龙氏的外甥文学家贺怡孙曾作《忠义潭记》。袍陂之下,碧水迥澜,江面开阔,古时以舟楫为交通工具,此处曾为停泊码头,舟船的渡口,明嘉靖时的文学家尹台曾作《义渡舟铭》描绘其帆樯竞航的壮丽。忠义潭畔建有忠义祠,忠义祠畔龙氏去泥公又建有学子骚客读书赋诗的书楼《影帆阁》,文学家贺怡孙也曾作诗文记之。袍陂有很浓郁的文化氛围。

琮公,唐天佑乙丑(公元905年)进士。自永新城郊的莲塘徙居永新北乡和固塘。其子经公,后汉承佑已酉,任司徒。宋,乃以原官致仕,并追赠琮公为司徒。吴顺义甲申,从固塘徙居袍陂老居村开基。

经公开基的老居村,明清时称湖田社,紧邻禾河忠义潭畔的优美与壮烈。此地的袍陂龙氏宗祠,是龙氏琮公派袍陂系列的总祠,也可以说是琮公派的总祠。祠名《惇叙堂》。祠前的司徙公坊与其旁的忠义祠、影帆阁、袍陂、忠义潭以及江雾、帆影、朝霞、渔火相辉映,很容易令人想像出当日司徒世家故园的辉煌与壮丽。

龙氏宗祠——《惇叙堂》在现老居村前,祠前有敕封司徒公坊,所以老居村又名坊下。因琮公、经公父子曾任司徒,琮公派,自称“司徒世家”。

袍陂八世祖有舜臣、舜卿二公。舜 卿公居袍陂,舜 臣公宋天僖戊午年进士,曾任都曹主薄,因生性狷介,弃官归乡,卜居泰和甘溪开基。

袍陂四个村的龙氏,都是二十一世志元、见贤二公的裔孙,二公开基相毗邻的圳上与山溪。据袍陂龙氏三修谱载:壶山公广有田产,且为有德之人。生子一,因虑其单,始娶刘氏为正媳,又娶鄱付地方周、夏二氏为副媳。共有十孙,名字都冠一海字,故称为十海。长子海汪、次子海洋、四子海滨世居山溪,三子海淳徙新居,五子海淇、六子海溶徙田西,七子海渊居大塘,八子海澜居右坑,九子海溶移居田南,十子海深徙茶陵。

海淳公的第四子二十四世栾(慎斋)公由新居复居老居村而为老居的基祖,因此老居村建有慎斋翁祠,称《天伦堂》。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天伦堂三十六世嗣孙龙庆忠先生,有“南龙北梁(梁思成)”之誉。

老居村右为新居村,海淳公由山溪至此开基。海淳公字旗山,明武宗正德间新居嗣孙为之建《旗山翁祠》,号《序伦堂》。

志元公号马山,为圳上基祖,圳上村建有《马山翁祠》,名《长善堂》。圳上村现有一百余户。

见贤公号壶山,为山溪基祖,在山溪建有《壶山堂》。有八十余户。山溪今名珊溪,另居张、尹二姓。

固塘村,是永新北乡的一个大村落,有三百余户人家,居有文、龙、周、萧、欧阳等十余姓。文氏先于龙氏在固塘居住,据说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祖籍地。

舜卿公下十三世溥公(字博如)由袍陂复居固塘,三传有十六世的养道、养德二兄弟,养道公居固塘的樟树下,养德公居固塘的花树下,共有六十户左右。固塘龙氏宗祠为周慎堂,据永新龙氏总祠《思古堂》文献记载,其基祖为寿龄公。但樟树下以养德公之子十七世申三公为基祖,花树下以二十二世谨权公为基祖。

固塘明清时为五都,口头上今犹称五都固塘。现属莲洲乡。其地形属丘陵地带,山不高而秀;有一条小溪,水不深而清。风景是秀丽的。溪水流量很小,水稻灌溉依靠水塘。全村水塘较多,其大丰塘古县志上便有记载。干旱,是固塘自然条件的一大缺陷。我想,当年琮公卜居于此,是见其山水秀丽,其子经、綧二公,后来一徒居禾河边的袍陂,一复居禾河边的莲塘,其因大概为畏其干旱。

花田村与固塘村毗邻,养德公位下的二十一世兴田公于崇祯末由固塘徒居此地。花田龙氏宗祠为敦厚堂。人丁繁衍,历三百六十余年,今有70余户。

源头村,古称云山。含新居、老居、麻田、转祀庙、三房、岸上、周家坊、横溪等八个屋场。前六个屋场相接相连,今已成为一片。位于永新县之北端,与安福县相邻。群山叠翠,小溪从山中蜿蜒而出,故称为源头。源头村,在山脚下,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有天龙古寺、龙磨幽潭、紫崖奇洞、长山晚钟等八景,为附近一带学子的春游之地。

明、清时属禾山乡八上都,称招贤里,含湖塘、江边、宝石、椒溪、玄德等八个社。民国时属爱信乡,共和国成立后,先属源旷乡,后属莲塘乡,公社化时,称合心生产大队,现属象形乡,称合心村。天龙山现并入合心村。

宋时,源头村居住陈姓。至今仍有小地名叫“陈屋场”者。

舜卿公下十六世孙勉公,号瑞卿,应源头陈氏之聘,于宋淳佑年间从袍陂至源头村云山寺教馆。少尹陈子泽,有独生女淑媛,择舜卿为婿。议定“一子一分,二子平分”。后生四子,二子姓陈,二子姓龙。始龙兴陈衰,继陈兴龙衰。龙氏从十九世到二十三世五代单传。明万历八年,所有的陈姓复姓龙。二十四世自树公生四子,故后分四房。因源头地处山区,自然条件较好,种水稻兼种席草,生产的“八都席”,价廉物美,永新西北两乡及莲花、安福两县的生意人,争相订购。在小农经济社会,源头与邻村比较,生活较为安定,也较为富裕。人丁繁衍较快,基本没有向外迁徙。至明末,便有二百余户。

人口骤增,人多田少,清初,一是政府鼓励移民四川,一是到外地经商,源头村龙氏,突然大量外流。据族谱记载:二十九世近(字发阶)徙广西桂林兴安县堡头村,卅一世芝礼(字赞匹)徙袁州芦溪,芝绍(字显士)徙袁州,芝芬(字三才)徙广西南丹州,芝矿(字廷辉)徙贵州,芝花(字杰士)徙永宁九保;卅二世逢佛(希善)徙四川,逢仙(字希永)徙四川,逢奇(字一偶)徙广西,逢景(字学望)徙重庆,逢罗(字光士)徙云南,逢元(字彝善)徙广西,逢勋(字希尧)徙京都,逢庚(字香五)徙广西;卅三世云揆(字圣安)徙云南蒙字县,云中徙云南蒙字县,云扩(字治一)徙七十三都新田,云霞(字正轩)徙四川,云霁(字聚轩)徙四川;卅四世路庶(字秀川)徙四川白铜厂,路宦(字济宗)徙四川宁远府。

出外经商而落籍外地的有:卅二世逢嵓(字仿曾)徙贵州都匀,逢相徙汉口,逢堤(字魁帆)徙云南思荣县,逢阳(字昭帆)徙云南思荣县,逢辛(字廷芳)徙湖南郴州,逢选(字轩元)徙四川,逢霑(字显荣)徙四川,逢晓徙湖广,逢萼(字唐辉)徙云南;卅三世云昂(字配高)徙四川夔州府,云鳞(字配升)徙四川夔州府,云油(这联沛)徙都昌,云丝(字美轮)徙贵州,云授(字协干)徙湖广,云乔徙云南,云遴(字昌文)徙云南威远府岩脚村;卅四世路玑(字玉运)徙西蜀,路清徙郴州。

出外做工殁葬云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者,卅一世5人,卅二世33人,卅三世9人,卅四世2人。

此后,又很少有外徙者。

如兄弟众多,田产较少者,大多数人进入天龙山垦荒作山。栽种杉树、油茶树、油桐树,种植生姜、番薯、黄粟、瓜果等。其中多数人仍以源头为家,有少数人长期居住在天龙山里。

天龙山,古属源头,因属山区,一二户为一居民点,散布于各个山冲。公元1962年曾于此设横岭公社,1965年撤拼莲塘公社,为生产大队,现称天龙村。所居有龙、邱、万、王等多姓。源头龙氏二十五世谧公曾居坳中,宣统元年《袍陂龙氏五修房谱》尚载有二十余户,现无存。天龙山现居龙姓五六户,系源头村龙氏徙居于此。

天龙山,曾为有绿林好汉盘踞之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泽东称为“暴动队始于永新”的农民暴动队,在这里一带“埋伏”。继建中共西北特区。毛泽东称此为“与井冈山不相连属”的军事根据地。

源头村有龙氏三百六十多户,分为四房,是永新县龙氏最大的一个村庄。合心村另有黄、周、眭、罗、刘等姓六十余户。

源头龙氏,为不忘外家,特建《少尹公祠》,号《萃心堂》;为本家建《惇伦堂》。每年冬至日,先祭祀陈氏先祖,再祭祀龙氏先祖。故有暮祭、朝祭之分。

源头村,现军界有将军,学界有教授、博士、硕士、学士,有作家,有工程师,有高级政工师等。三十八世嗣孙申祥公在台北为文史教授,曾任民国国防部政战部中将副主任委员。

琳公于南唐应顺甲午年乡试中举,因任吉州士曹而居庐陵。有纬、绶二子,纬仍居庐陵,绶回永新居于县城巷背。纬公后裔居天河、敖城、高沙等处,绶公裔孙,咸公位下十世有襄、济二公,襄由巷背徙水东,济由巷背徙鄱阳。十六世云津公由鄱阳开基登丰南城,十六世彦评公开基荷塘,如洵公开基梅田。十三世京、衮二公由鄱阳复居巷背,衮公于城东筑读书台,子孙遂居于此。京公裔孙,一支居市田,一支因十六世仁夫公为官在外,子孙居湖北黄岗。衮公裔孙居东城台上。十四世子哲公由鄱阳至义山西溪开基。箴公位下十世瀚公长子仪公由巷背徙袍陂下楼,十三世德潭公自巷背徙鹅田。所以此次修谱,永新县境内琳公派下分七个系列:南城系列,荷塘系列,梅田系列,台上系列,袍陂系列,西溪系列,鹅田系列。

在永新县内,琳公派下丁户最多,约有近四千户,七十余个村落。

图片

南城系列

南城系列,包括高溪上井、下坊、中居、新居、下边、坊下、石桥、竹山、洲头、台岭石塘、大岭新村、三湾竹仔坪、文竹桥岭、龙门塘坞等龙姓村落。共有四百四十余户.

南城片村,即现在口头上所说的南城,囊括新居、下边、坊下、井头、竹山、中居、洲头、石桥等自然村。明翰林学士刘定之在《钓隐堂记》中写道:“南城——在九输洲之南,洲最平旷.相传前朝尝规为邑治,南城之名所由也.”据县志载,永新东汉建县,县治在今洲头村与厚田下排村之间的高洲.南城村位于邑城东南而得名.后因禾河改道,城邑东迁,此处成为荒地,宋末云津公从洋溪徙此,斩荆棘,排狐貉,创基立业.龙氏嗣孙繁衍,渐成今日屋宇相联,村落相邻的规模。清人李山香有赋,曰:”南望五马,西眺双童,俨若程门立雪;双溪环流,足藏澄潭卧龙;灵树参天,能栖丹山彩凤.”现在,南城背靠五马峰,前临禾河水,中间分文铁路横贯,洛溪水从山前村后流过注入禾水,新建的南城大桥如长虹卧波,与国道相连接.更有一番新的气象.

南城片村,明清时,属登丰乡十四都.古谱上所以有登丰南城之称.民国时属南华乡.公社化之初,曾设南城公社.现属澧田镇.

南城以龙氏为主体,另有张、王、刘等姓杂居其间。云津公之孙十七世孔时公有二子:文博、文启。博子仕宁;启三子,南城现所居者为长子仕信公嗣孙,次子仕与公徒四川成都安乐县,三子仕瞻公后裔分居本县台岭石塘和莲花杨枧樟树下。

南城龙氏下分三房八支。子雨公五子,第五子无传,因有四支。长子永元居新居,次子永享居下边,三子永利居坊下,四子永贞居井头。子渊公子惊居竹山。子暹公有三子,分别居于中居、洲头、石桥。南城龙氏宗祠名《种德堂》,为云津公之子申夫公始建于元天历二年,初名《潜昭翁祠》。光绪乙丑年子雨公嗣孙建有《子雨翁祠》,号《衣德堂》;道光二十七年亨公长子建《淳翁祠》,号《克由堂》;竹山龙氏于民国卅年间重建《渊翁祠》,号《敦叙堂》;民国卅年间中居重建《蟠霄翁祠》,号《务本堂》;民国卅年间洲头村建恢、恪二翁祠,号《棣萼堂》;石桥龙氏建《凌霄翁祠》,号《务滋堂》。

南城为文风鼎盛之乡,种德堂嗣孙,代有人材,清季为最。清名小说家龙燮,为南城仕宁公下嗣孙,官居徽州望江;龙文彬父子一门三进士二举人。民国年间,龙钟桂、龙懿奎、龙竟泉都是永新县著名人物。民国初年,桂卿公富甲一方。南城富豪、乡绅较多,美、台、港都有种德堂的裔孙居住。现今有大专学历者五十余人,博士、学士也很多。

(江西永新县龙氏共165个自然村,“概况”全文38000余字。现仅摘选以上几村,供宗亲参考。欢迎宗亲,撰写本县、本村概况,刊载于此。如祖源不清,世系不详,或有疑难问题需要讨论者,欢迎也在此进行讨论和交流。

以钦、琮、瑊、瑀、琳五公为例,他们出生在江西永新,他们的生年,永新应比其他任何地方的龙氏清楚,但清及清以前的永新历修族谱上所无,而外省的族谱上却都有,这应如何去理解?

世事是复杂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出生地没有,外地就不可能有,有就是乱编的,这是不是有点武断。我讲讲我自家的情况,看看另一种存在,或许能邦助理解。我现居四川泸州,祖籍资阳北乡陈家沟,是仁陈公康熙中期自湖南湘乡迁到资阳北乡陈家沟的。民国九年庚申,我曾祖自资阳北乡陈家沟迁居泸州。我家的生庚薄上记录的人员,出生地名、出生年月日时、迁居地、迁居时间,祖妣出生地、出生年月日时都记录的一清二楚,一直可以上溯到与湖南湘乡敦周堂清嘉庆戊午老谱相接,但在资阳陈家沟老家出生地,却找不到我太祖以下人员的相关记录,你是否可以据此说我家泸州的记录无法理解?

就以钦、琮、瑊、瑀、琳为例。他们生于永新,永新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宝庆三年(公元1226年)便已有初修与二修,琮公派至宣统元年,共有九修。永新谱所无,外地多是至清才开始修谱,那么,他们的的资料从何而来?总得应该要有个说得通的依据。如有的地方以“钦”为“琛”,还有出生年月日时,名字都是想当然,可见出生时间更是想当然。

我姓龙,我骄傲!我姓,我自豪!

氏点赞!

家人转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