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瓷器】元代青花瓷器鉴定要领

 灯下悦读 2024-04-27 发布于广东

摘 要: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对其认识以来,元代青花瓷即以其古朴的造型、优美的纹饰、亮丽的色彩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等,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研究、收藏和仿烧元代青花瓷的热潮。特别是仿制元代青花瓷的水平不断提高,使人稍有不慎即上当受骗,因此,愈来愈多的人关注元代青花瓷的鉴定问题。本文从造型、纹饰、胎釉特征以及在制作时留下的工艺特点等方面,简述元代青花瓷的鉴定要领。认为要想掌握鉴定元代青花瓷的本领,就一定要了解元代青花瓷收藏和出土的基本情况,多看真品,利用传统鉴定法,从造型、纹饰、釉料、胎釉及工艺特征等方面,反复揣摩其时代风格,功夫下到了,就不会被仿品所迷惑。

关键词:元代青花瓷 瓷器鉴定

“青花”是人们对瓷器上所呈现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蓝色图案花纹的称谓。青花瓷器的做法是:先在已成型的坯体上以钴料描绘图案纹饰,然后施以透明釉,入窑经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瓷器属于釉下彩瓷器,日本人称之为“染付”,欧洲人则称之为“Blue–and–White”或“Underglaze Blue”。

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表明,至迟在9世纪初的唐代中晚期,河南巩县窑已开始烧造高温白地釉下蓝彩瓷器。到了元代晚期,景德镇窑开始烧造更高质量的高温白地釉下蓝彩瓷器,而且后来成为明清直至今日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这也就是人们所习称的青花瓷器。

各朝皇帝的艺术修养参差不齐、人们的生活习俗不同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元代及明清各朝青花瓷器的图案及色彩均呈现不同风貌。如元代青花瓷器之明艳洒脱,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之浓丽凝重,成化青花瓷器之清秀淡雅,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器之浓重艳丽,清代康熙青花瓷器之亮丽明翠等。虽风格各异,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以元代,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和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受到的评价最高。

特别是元代青花瓷器,堪称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素以造型古朴、釉质莹亮、纹饰丰富、画技洒脱、青花发色艳丽而备受世人青睐。2005年7月12日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图1)以1568.8万英镑(折合约2.3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乃至亚洲单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新高。一夜之间,元代青花瓷器似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无论在何地,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瓷器时,言必“元青花”、动辄“鬼谷子”。

元代青花瓷器的兴起,虽与伊斯兰国家民众的喜爱有密切关系,但很快就风行世界各地。究其原因,当与白地蓝花这一和谐、优雅的装饰有密切关系。因为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或湛蓝的大海所涌现的朵朵白色浪花,能使人们不安的心情归于平静。而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艺所描绘的人物故事、瑞兽、花鸟等题材,则进一步拉近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

应引起注意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元代青花瓷器仿品充斥市场,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把仿品说成真品,而真品反倒被“忽悠”成仿品,致使有关元代青花瓷器的收藏和研究呈现颇为混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收藏爱好者和研究人员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上当受骗者屡见不鲜,有的甚至遭受惨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笔者愿意结合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古陶瓷所得之经验,谈谈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应掌握的要领,供研究者和古陶瓷爱好者参考。本人认为,鉴定和欣赏元代青花瓷器,可以从造型、纹饰、胎釉特征以及在制作时留下的工艺特点等几方面来进行。

图1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英国 Eskenazi 收藏

一、造型

与元代其他品种瓷器的造型风格一样,典型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硕大、饱满、浑圆等时代特点,给人以庄重、雄伟、古朴之视觉感受。常见器形有大盘、大碗、直颈盖罐、盘口狮纽盖罐、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盘口瓶、执壶、凤流扁壶、四系扁壶、香炉、台盏、花盆、盘座、花觚、高足碗、高足杯、匜等。八方造型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式样,见有八棱梅瓶(图2)、八方盖罐、八方玉壶春瓶、八方执壶、八方葫芦瓶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中有三种造型较为特殊的作品。第一种是为适应蒙古人生活习俗需要而烧造的高足碗、高足杯等。第二种是外销伊斯兰国家的大盘(图3)、大碗等,以适应其围坐在一起吃抓饭的饮食习惯。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爪哇条”曰:

国人坐卧无床凳,吃食无匙箸。男妇以槟榔荖叶聚灰不绝口。欲吃饭时,先将水漱出口中槟榔渣,就洗两手干净,围坐,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若渴,则饮水。遇宾客往来,无茶,止以槟榔待之。……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器,并麝香、销金纻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买易。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件口径达46厘米的青花花口盘,即属此类作品。一件绘荷塘鸳鸯图,即元、明代文献中所谓的“满池娇”;另一件以青花地拔白麒麟祥凤图装饰。第三种是以外销东南亚国家为主的小件器物,见有军持、葫芦瓶、双系小罐、鸟食罐、水盂等。

图2 元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棱梅瓶 河北博物院藏

图3 元 青花芭蕉瓜果飞凤纹菱花口折沿盘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二、图案纹饰

典型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布局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主次分明。在瓶、罐等琢器上,主要采用横向带状分布的形式布置纹饰,一般均有五六个或七八个层次,在主要的层次之间,以卷草、锦纹、弦纹、回纹、钱纹等辅助纹饰相隔。八方造型器物上的纹饰,则利用八个面作纵向布置。对于盘、碗等圆器,一般采用以盘心或碗心作圆心,依次向外作多层次布置。有些器物的里口也绘以蕉叶、回纹或云纹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的绘画风格有细腻和豪放之分,细腻者一丝不苟,追求逼真,豪放者运笔率意,只求形似。图案表现形式有白地青花和青花地拔白两种。有的还在纹饰上吹洒细密青料星点或划刻花筋叶脉,以增强装饰效果。典型元代青花瓷器在画工方面以笔触细腻、线条酣畅流利而受人瞩目。装饰题材主要有人物故事、动物、植物以及几何纹饰等。

人物故事一般取材于元曲及典故,见有“昭君出塞”(图4)、“尉迟恭单鞭救主”“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周亚夫细柳营”“鬼谷子下山”“锦香亭”“百花亭”“文姬归汉”“四爱人物”(王羲之爱鹅、周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西厢记”等。多以连环画形式装饰在大罐、梅瓶、玉壶春瓶等器物上,所绘人物栩栩如生,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上装饰水平最高、最受人喜爱的一种题材。

图 4 元 青花昭君出塞图罐(局部)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动物题材很丰富,计有龙(图5)、凤(图6)、鹤、雁、狮、鱼、鸳鸯、孔雀、鹭鸶、天马、白兔、麒麟(图7)、锦鸡、蟋蟀、螳螂等。其中的龙纹多为三爪或四爪,五爪龙较为少见。龙角既有双角,也有独角。龙的形象颇具时代特点,即头小、颈细、身细长、尾尖细或呈火焰状,张口吐舌,异常凶猛,极具动感。龙的周围常伴有火珠、云纹等。

图 5 元 龙纹

图6 元 凤纹

图7 元 麒麟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植物花卉类装饰题材亦很丰富,诸如牡丹、月季、荷莲、菊花、柳树、芭蕉、香瓜、葡萄、栀子花、牵牛花、松、竹、梅等,均有所见。画法上绝大多数为写实,极少数为写意。元代青花瓷器上还有一些颇具时代特征的纹饰,举例如下:

1.蕉叶纹(图8)

一般被用作辅助纹饰出现在玉壶春瓶、执壶、象耳瓶等的颈部,蕉叶的中茎以双线绘出,中间填以青料,即所谓实心满色。而明代洪武青花或釉里红瓷器上所绘蕉叶的中茎则仅以双线绘出,中间留白,不填青料。

图 8 元 蕉叶纹

2.回纹

一般被用作边饰。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回纹继承了宋、金时期工艺美术品上回纹的表现形式,即多为依次重复排列的单个回纹,互不相连。而明代洪武青花或釉里红瓷器上的回纹则多两两相连,重复排列。

3.莲瓣纹(图9、图10)

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辅助纹饰,多作直边方肩形式,每个莲瓣各自独立,互不相连。常画八个,俗称“八大码”。莲瓣内常填绘杂宝、折枝莲花、圈点、如意头纹或卷涡纹等。而明代洪武青花或釉里红瓷器上的莲瓣纹则多相互借边,重复排列。

图 9 元 莲瓣纹之一

图10 元 莲瓣纹之二

4.海水纹(图11)

一般被用作辅助纹饰。用粗线条画浪花,细密线条画海水。常装饰在瓶颈、罐颈、盘口沿等处。而明清时期瓷器上海水纹的表现手法一般则仅以细密线条表现。

图 11 元 海水纹

5.花卉纹

莲花的叶子呈二或三节葫芦形,叶边多带刺,有的将花心画成石榴状(图12)。牡丹花的叶子饱满,呈麦穗状(图13)。有些牡丹花的花朵和叶子还刻划出筋脉,以增强装饰效果(图14)。菊花叶子边缘上的凹陷,即植物学所称“缺刻”部分画得较深(图15)。菊花花朵有画一层花瓣者,亦有画两层花瓣者。画一层花瓣者,花心或为螺旋状,或为网状,花瓣或染色或不染色;画两层花瓣者,花心一般为网状,两层花瓣一般均染色。而明代洪武青花或釉里红瓷器上的菊花朵一般呈扁圆形,俗称“扁菊花”,虽亦画有两层花瓣,但内层花瓣一般都不染色,外层花瓣每个花瓣只半边染色。

图 12 元 缠枝莲纹

图 13 元 缠枝牡丹纹

图 14 元 缠枝牡丹纹(带暗刻)

图 15 元 菊花纹

6.云肩纹(图16)

呈如意头形,系源自元代服饰上的一种图案,颇富装饰性。画得很丰满,以子母线双钩三层,中间为粗重的母线,两边各有一道细的子线。云肩内常画鱼鳞状海水,海水内留白色莲花或白色海马,也有在云肩内画缠枝花卉、凤穿花等纹样者。

图 16 元 云肩纹

7.云纹(图17)

被用作主题纹饰的陪衬。变化多端,式样优美。有团状、灵芝形、如意头形、飘浮长带形、接二连三的云片或山字形大云片等,多与龙、凤等纹饰相伴。

图 17 元 云纹

8.卷草纹

被用作边饰,婉转自如。仔细观察,可发现是一个纹样单位接着一个纹样单位画出。

9.竹石纹

多被用作人物故事图的陪衬。似受元代画家赵孟頫、柯九思的影响,笔法沉着,枝叶多挺劲向上,富有活力。

10.鱼藻纹(图18)

鱼纹肥大,体态活跃,栩栩如生,鳞、鳍、眼甚至体斑等细部均精心描画。水草排列细密整齐,极富动感,仿佛在水流的冲拂下左右摇摆。其高超的绘画技法为元代以后瓷器上的鱼藻纹所不及。

图 18 元 鳜鱼

三、典型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青料

典型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发色较为鲜艳,浓重处泛黑色疵点,并有金属般光泽闪烁,应为氧化铁结晶所致,有人称之为“锡光”或“铁锈斑”。如对光斜视,可见到结晶斑上浮,与周围蓝色几乎在同一平面,这与明代永乐、宣德典型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不同,永乐、宣德典型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沉入釉内,凹陷不平。

关于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青料的来源,因不见于元代文献记载,故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古陶瓷研究者探讨的热点问题,而且意见分歧较大。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来自波斯(今伊朗);二是认为来自印度;三是认为系用远东地区的蓝色料Smalt制造的,而且认为Smalt不能单独用于描绘青花瓷器,必须与钴土矿或锰矿混合使用。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陈尧成等通过分析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钴料的组分特征,然后与世界上的100多种钴矿石的化学组成进行比较,查找出与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钴料化学组成较为接近的钴矿的主要产地,再与当时的国际文化、贸易交流史结合起来研究,认为景德镇典型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钴料的组分特征是Fe2O3/CoO为2~4.5,比值较高,MnO/CoO少于0.07,比值较低,并且含有硫和砷,而基本不含镍和铜。检索已发表的钴矿资料,并与上述结果对照后可以发现,不含镍和铜的富钴钴毒砂的化学组成最接近上述组分特征。陈尧成等认为这种钴毒砂很可能来自中亚和欧洲,也可能来自于与中亚同一地质构造的我国甘肃、新疆地区。后来,专家学者们对元大都遗址出土元代青花瓷器进行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所取得的结果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同样标本进行取样分析所得结果完全一致。

成书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忽思慧撰《饮膳正要》载:“回回青,味甘、寒,无毒,解诸药毒,可敷热毒疮肿。”这里的“回回青”即是一种来自伊斯兰世界的钴土矿,但书中只是说它在当时是被用作治病的药物,并未说它被用来画青花瓷器。因此,元代青花瓷器所用进口青料是否即“回回青”,虽不无可能,但目前尚不能确定。近年有学者认为典型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来自伊朗卡善地区,亦可聊备一说。

笔者认为,关于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钴料来源问题,目前研究得尚不够深入,主要原因是所测试元代青花瓷器标本数量太少,这是客观条件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笔者深信,随着无损测试(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四、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

总的说来,元代青花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从器底和断面可清楚地观察到,其胎质不如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瓷胎细腻洁白,而是略显粗松,并有肉眼可见的杂质疵点和细小气孔。科学测试的结果表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采用的是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甚至多元配方,高岭土的引入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提高,拓宽了烧成范围,提高了机械强度,减少了器物变形,为烧造大件器物提供了必要条件。

五、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釉

皆为白中闪青色。从科学测试数据看,它既与青白釉不同,又与卵白釉有别,具体表现在釉中氧化钙(CaO)含量稍低于青白釉,但稍高于卵白釉。氧化钾(K2O)和氧化钠(Na2O)的总含量比青白釉中的总含量高,比卵白釉中的总含量低,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

六、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

与后来的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相比,典型元代青花瓷器在制作工艺方面颇具时代特点,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器物大多砂底无釉,唯玉壶春瓶、玉壶春式执壶等足内施釉。砂底可见镟坯痕,并常见砂眼、氧化铁杂质或粘砂现象。

(二)瓶、罐、壶等高大器物均为先分段成型、再粘接组合而成,而且接痕明显。尤其从器内观察,可发现接口毛糙,不注意修整抹平,有的还留有大段接缝。

(三)器物圈足不规整,常见有扭曲现象。多采用斜削修足,削痕犀利洒脱,毫不拖泥带水。底心多留有脐状或鸡心状突起。

(四)器物外底常有不规则的釉斑(图19),由于这种釉斑并非人为故意涂抹,所以每件器物外底所留有釉斑的多少和形状各不相同。大罐的内部虽亦施釉,但釉既薄又不均匀。

(五)器物足边胎、釉相接处或器身缩釉处常见有“火石红”现象。

(六)梅瓶的口部多平出沿,颈部多呈上窄下宽的梯形。

图19 元 青花大罐外底上的釉斑现象

七、元代青花瓷器的铭款

元代青花瓷器绝大多数都不署铭款,目前所见除了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所藏一对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分别署有61个和62个字长篇供养铭文外(图20),1980年江西省高安县元代瓷器窖藏出土的六件青花梅瓶的外底和盖内壁,分别署有墨书“礼”“乐”“书”“数”“射”“御”六字,寓意《周礼》中的“六艺”,当由器物的主人所书,并非由陶工书写。1996年在香港拍卖的一件元代青花牡丹纹罐的足边暗刻“朱讵二月造”。1996年12月四川雅安市文化路一处元代窖藏出土一件白釉双系盖罐,罐身有以青花料自上而下书写的楷体“至正七年置”款(图21),但无其他纹饰。

伊朗阿迪比尔寺收藏的中国元代青花瓷器中有在底部或盘沿下以阿拉伯文标识者,或为长方形阴文錾刻(图22),或为由钻刻的小圆坑,或由堆贴的小块泥土组成的阿拉伯文。据唐内希普介绍,其内容或为伊朗阿巴斯王的名字,或为阿巴斯王所题的献词。阿巴斯王在16世纪后半期统治伊朗时,曾重建萨非神庙(阿迪比尔寺),由于萨非在反对蒙古族的战争中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因此阿巴斯王将美丽的中国瓷器作为献给神庙的礼物,以此表示对萨非的纪念。阿巴斯王献词的中文大意是:阿巴斯,万圣之君的奴仆,谨以此献给萨非王国的神庙。

图20 元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及颈部供养铭文 

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

图 21 元 “至正七年置”款白釉双系盖罐 雅安市博物馆藏

图 22 元 青花缠枝牡丹兽耳罐 近足处錾刻的阿拉伯文

伊朗阿迪比尔寺藏

笔者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定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它,不能有侥幸心理,更不可感情用事。广大收藏爱好者在收藏元代青花瓷器时一定要头脑冷静,要认真学习鉴定元代青花瓷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现存元代青花瓷的基本状况及所署铭款特征。多看真品,从造型、纹饰、彩料、胎釉及工艺特征等方面反复揣摩其时代风格,功夫到了,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例如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元代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图23),高21.0厘米,是一件著名的元代青花瓷;现代景德镇就有人对其仿制(图24)。不难看出,在造型方面,仿品的肩部过于丰满,足部比真品瘦,颈部比真品短。与真品相比,画面布局略显杂乱,人物、战马画得不够生动传神,山石画得没有气势,海水、竹子、莲花等画得缺乏灵动感。总而言之,与真品相比,仿品在造型方面显得呆滞,绘画水平明显较差。

图 23 元 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24 现代仿元 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

再比如说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当地元代墓的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图25),现代景德镇也对其仿制过(图26)。与真品相比,仿品胎体略显厚重,尤其口部明显比真品厚,致使在造型方面略显蠢,不如真品挺拔。纹饰布局方面,仿品上的辅助纹饰回纹、卷草纹,比真品上画得宽;近足处的莲瓣纹画成6个,而真品上画8个,因此显得较宽,不如真品上的莲瓣纹瘦长;云龙纹、蕉叶纹不如真品上画得灵动。另外,元代青花玉壶春瓶圈足内施釉,而这件仿品圈足里只是有釉斑。这些都是仿品露出的明显破绽。

图25 元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青州市博物馆藏

图26 现代 仿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还有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一对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花瓶,堪称最著名的元代青花瓷,现代仿品很多,但真正仿得到位的还不多见。当然,不了解情况的人还是容易上当受骗。笔者选取其中一件仿品(图27),与图20真品作对比,看看仿品与真品的不同之处。首先在造型方面,仿品的盘口做低了,肩部凸起不够。其次在制作工艺方面,真品象耳的象鼻子稍向上卷,而仿品象耳的象鼻子基本不上卷;真品两侧象耳本来套有瓷环,只是流传过程中打掉了,在象鼻套环处和肩部均有粘掉釉现象(图28),而仿品无此现象。在颈部所写供养铭文方面,仿品不但字体写得不像,而且行距过大了。另外就是仿品上的纹饰画得不够灵动、潇洒。

图27 现代 景德镇仿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图

图28 元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象耳和肩部因打掉象鼻所衔瓷环而粘掉釉现象

希望通过这几例对比,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有助于读者掌握元代青花瓷鉴定要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