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龙纹的形象发展

 秋气不惊堂内燕 2024-04-27 发布于甘肃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辟邪物等,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在夏文化晚期的青铜器表面,纹饰制作技术相对原始,除看到一些简单的几何纹饰外,未看到龙纹饰的痕迹,这可能是想象力受到形象思维所限,也可能是艺术造形水平没有到位。到商早期,龙的形象才被铸造到青铜器表面。相比之下,商以前龙纹饰的形象较为抽象,而青铜器表面龙纹饰的形象就相对具象了。在郑州二里岗及湖北盘龙城出土的众多青铜器,表面多有龙纹饰出现。

龙的造形除了受到器物几何形状的影响外,还受到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对称平衡布局思想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一般圆形鼎为三足,每两足之间的腹部为一个纹饰单元形成三对称的布局。在艺术造形水平刚起步的商早期,每两足之间制作一个面部龙纹饰,较容易达到三对称平衡。

商早期爵的几何形状不同于商晚期爵,其横截面如同一个枣核呈两个面。其中一个面的纹饰区可以与鼎一样制作一个龙的面部纹饰,而另一个面的纹饰区由于中间铸有鉴,在望与腹部之间必须设置泥芯,由于这个纹饰区的中间被断开,这就打破了两对称的规律,形成了三个区域即一大两小。而纹饰的制作,只能在有限的区域中进行设计。所以,我们看到的商早期爵表面的纹饰,虽然也是三个龙纹,但其中一个龙纹制作成正面且大,另两个龙纹小且是侧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即龙纹饰的形状在商早期是取决于青铜器表面可制作纹饰的区域形状而定的,并非有固定的形状。

到了商中期,龙有了较为具体的形状。随着纹饰制作技术的发展进步,到商中期龙的形象越来越具体。

到商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上龙的纹饰多集中在鼎、篡等器口沿下的纹饰带中,龙身上已经出现了足。尽管各地青铜器造形有所不同,但口沿下纹饰带中龙的造形大同小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西周早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虽然存在着夔龙、应龙等不同的龙种,但从青铜器纹饰中是不容易区分的。

受商代龙纹饰形象的影响,到西周时期,龙的形象在商的基础上发展了四足及背鳍。在商周青铜器中,龙纹饰一般是作为陪衬纹饰被铸造在器口沿下的纹饰带中,而下面的主题纹饰一般会是虎、牛、羊、凤之类。西周中期以后至唐代,是中国龙纹饰大发展、大变异的时期。青铜器纹饰中的夔纹、蟠纹、蠕纹、旭纹等,都被认为是龙的变异。在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的三龙镜、四龙镜纹饰中,可以看到肢体完整的龙形象。

青铜时代以后,出现龙形象最多的青铜器当是铜镜。西汉早期就有四龙镜,在东汉的线雕纹饰镜中,大多有龙的形象。在浮雕纹饰镜中,有盘龙镜、龙虎镜、神人龙虎画像镜,甚至神兽镜上面也有龙的形象。一直到唐代,人们始终没有忘记龙的形象发展。狡挽是龙的九子之一,在唐初,狡貌镜铸造的批量较大,几乎各地都有出土。其镜尺寸都相对小,一般在,2一4厘米左右,内外区都铸满了狡倪。随着对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及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唐初的狡貌镜终被海兽葡萄镜取代。但是,到了武则天以后,纯中国文化的龙又被作为题材铸造成专题文化的盘龙镜,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