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痰饮——十枣汤,小青龙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

 铁毛l 2024-04-2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痰饮十九: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匕,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匕。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水寒木郁,则脉沉而弦,法当悬饮在胁,咳唾引痛。病悬饮者,木旺土虚,不能行水,宜扶土而泻水。十枣汤,芫、遂、大戟,决渠而泻水饮,大枣补土而保脾精也。

1  脉沉而弦,水寒木陷。沉则为水,弦则为饮,悬饮内痛,十枣汤主之。

痰饮二十: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石膏 如鸡子大,碎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而成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其阳气郁阻而肺热者,宜大青龙汤,石膏、麻、桂,清金而泻营卫,杏仁、生姜,利肺而降逆气,甘草、大枣,培土而补脾精也。其阴气冲逆而肺寒者,宜小青龙汤,麻、桂、芍药,发表而泻营卫,甘草、半夏,补中而降胃气,姜、辛、五味,温肺而下冲逆也。

1  溢饮者,伤寒表闭,汗不外泄,侵于经络,而为溢饮也,故当发其汗,大小青龙汤,开皮毛孔窍,发汗以泄水也。经阳郁闭,卫陷肺热者,大青龙汤,石膏清卫闭之肺热也。

痰饮二十一: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

木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一枚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茯苓 四两 芒硝 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土湿胃逆,不能行水,故饮停胸膈,阻格肺气,喘促壅满。胆胃填塞,甲木莫降,故盘结胃口,心下痞坚。水旺木郁,不能外华,故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木防己汤,人参、桂枝,补中而疏木,防己、石膏,泻水而清金也。邪虚者,病在膈间,得之即愈。邪实者,土湿木郁,而生下热,暂时难愈,三日复发。复与此汤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之清上,加茯苓以泻下湿、芒硝以清下热也。

面色黧黑者,《灵枢·经脉》:足少阳、厥阴之经,病则面尘脱色。盖木主五色,入心为赤,入肾为黑,以肝木藏血而华色,木荣则阳火发露而光华,木枯则阴水郁堙而晦黑。木者,水母而子火,火明而水黯故也。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支饮粘瘀,湿热缠绵,非用防己、石膏,不能泻也。实者三日复发,以湿热在下,病根伏留而不除也。

痰饮二十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茯苓三分 猪苓三分,去皮 泽泻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瘦人气弱,不能消水,水停木郁,风动根摇,故脐下振悸。肺气不降,津液淫蒸,故涌吐涎沫。君相失根,神魂旋转,故颠冒眩晕。此缘水泛而土湿,五苓散,二苓、泽泻,利水而泻湿,白术、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1 脾主肌肉,土虚湿盛,不能濡养肌肉,故令人瘦。脐下有悸者,湿盛木陷也。吐涎沫而颠眩者,此为脾虚湿盛,有不能消化之水停宿也。宿水阻格,则火逆上蒸,肺津涌泛也。宿水阻格,君相失根,升浮失归,故颠冒眩晕也。五苓散,燥土疏木,消化停水也。

痰饮二十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卒然呕吐,心下痞闷,膈间有水,头眩心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生姜、半夏, 降逆而止呕,茯苓泄水而消满也。

1 卒然呕吐,心下痞,此是痰饮致呕。膈间有水,就是水停心下。水气阻格,气升降不利,则见眩悸也。胆降无路,则心痞结,隧路梗阻,乙木冲悸。小半夏汤,降逆而止呕,茯苓茯苓泻泄水而消满。

论:本条可以对比参考,528呕吐二十二,猪苓散,俱在膈上,而致呕吐。

痰饮二十四: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饮停心下,阳不归根,升浮旋转,则生冒眩。此由土败水侮,故支饮上停。泽泻汤,白术补中而燥土,泽泻利水而排饮也。

1   心下有支饮,也是水停心下。心下停水,阻格阳气拔根,而升浮失归,所以苦冒眩。泻泽泻,补中而燥土,利水而排饮。

论:本方看配伍剂量则知,煮的时间很短,又分温再服。

附:李可老中医,痰饮病例,身濡动症

段某,8岁,1988126初诊;头摇,手抖已1个月,日发作2到3次。发作前先觉心下懊憹,发则呕而不饮食。旋即发冷,上身抖动,不能自制。抖动时神清,语言如常,无恐惧感。每次发作或半小时,或1到3小时不等,说停便停。发作后不疲,不困,戏嬉如常,食纳好,二便调。经各医院专家会诊,未见实质改变。选用镇静,营养神经,和解少阳,温阳制水,涤痰止痉,针灸诸法不效。近3日来多在1214时发病,病作时患频呼心口难受,随即俯卧床上,以头抵被,扬手掷足,反复颠倒,莫可名状。目眩,觉周围事物旋转,自诉如坐船上。病前1223日,患儿因洗澡受寒,突于1150分失语,上肢无力,于14时许恢复,后遗口吃。24日,入夜胸腹胀满。元旦上午,突然高热达39.5度,2日热退,下午6时发病,迄今近月余不愈。难症痼疾,求教于仲景。“心悸,头眩,身润动”似属真武汤证。其发作时恶寒,欲厚衣被,则表症仍在,二便调,无里证。其主症,“心下痞,烦燥,苦眩冒,干呕,胸腹胀满,肠鸣漉漉”,与痰饮症相符。遂拟一方,以桂枝汤解表,加桂以降冲逆,吴茱萸温肝胃,泽泻汤,小半夏汤去痰饮之痞,呕,眩,更加生龙牡,紫石英之镇摄浮阳;

桂枝10克,油桂5克(后下),白芍10克,炙草6克,党参,吴茱萸,生半夏各10克,泽泻45克,白术18克,茯苓18克,紫石英,生龙牡各18克,鲜生姜5片,姜汁一小盅(对入),大枣6枚,煎服如桂枝汤法。

128日二诊,药后遍身得润汗,12时稍觉心口难受,欲发未发。昨夜小便2次,今日3次,寒饮已化,腹满未退。脉弦滑,仍属饮邪,以温药和之。改温氏奔豚汤小剂治本;

附子9克,油桂,沉香,砂仁各3克,山药,云苓各18克,泽泻,怀牛膝,红参(另炖)各9克,生半夏18克,炙草9克,生龙牡,紫石英各15克,姜汁1盅(对入),3剂

2月4日,药后8日未发,停药后昨15时有一次小发作,一显即过。原方量减半,小儿稚阴稚阳,补阳不可太过,加炒麦芽30克,肾四味40克,3剂后恢复学业。

论:本案痰饮典型。洗澡受寒,则肺闭不化,痰饮病成。肺实则失音,水停心下,所以胸口痞满不通而难受,阻膈阴阳不交,则发厥逆,阴厥不升,则木郁风动,所以头摇手抖。阳气不降,升浮失归,所以目眩如坐舟上。心火不降,所以以懊恼。外有桂枝汤解表,得汗则病解一半,内用半夏泽泻汤,泻水则病解一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