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河地名文化 ‖ 以“井”“堰”为村名的村庄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4-27 发布于河南

Image前使用的辘轳水井

在唐河县地名文化中,以村庄所处的自然实体命名的比较多,除已编发的某湾(沿唐河)、某冲、某沟、某河、某洼(凹)外,还有如:井、堰、岗、坡等。其命名方式多以“姓+自然实体”组成。本篇辑录全县以“井”命名的村庄共16个,以“堰”命名的村庄共10个。
1. 大井   位于县城西北3千米,唐河县城郊乡大井村委会驻地。明代,马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东南隅水井大而出名,起名大井;清初,县城西关高姓移此,马姓无人,住井北边的为井北,住井东边为井东。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北迁500米今址,仍用原名。2个村民小组。95户,438人,耕地775亩。地处平岗,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村北100米有东西水泥主干道,西通234国道,东连五里河唐源公路。村南临沪陕高速。
2. 东七里井   位于县城东3.5千米,唐河县东城街道七里井村委会驻地。据古墓碑文记载,明代张姓建村,以村西原有一口水井,且距县城七里,故名。2个村民小组,123户,559人,耕地895亩。村处平岗,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4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北临东西水泥路主干道。
3.  西七里井    位于县城东3.5千米,属东城街道七里井行政村。明代,李姓始住建村,因村东有古水井,故名。2个村民小组,135户,594人,耕地758亩。村址平坦,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散状,居住分散。村东、村北临水泥路主干道。

Image

农村古井
4.  李井   位于县城西北22.5千米,属桐河乡官园行政村。相传,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村旁有一汉代古井,故称李井,沿用至今。1个村民小组,31户,总人口133人,耕地198亩。村址北高南低,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2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独家小院。村西100米为X01线。因该古井水含氟量高水苦,1988年旧村南迁新址。
5. 乔井    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属张店镇牛园行政村。明末,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因村西有一眼古井而得名。1个村民小组,56户,278人,耕地516亩。村处平岗,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村东临鸭灌白桐四支渠和G328国道。
6.  深井郭    位于县城南21千米处,属黑龙镇大朱庄行政村,相传,明初郭姓自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始居建村,称郭庄。清初,郭姓组织来此的灾民在村中打深井1眼,井深11丈许,水源丰富,闻名乡里,遂将村名改称深井郭。2个村民小组,126户,510人,耕地971亩。村址地处平岗,聚落南北长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南侧生产路西交G234国道公路。2016年为美丽乡村试点。

Image

7.  大井杨    位于县城西南35千米,属龙潭镇小井杨行政村。明洪武四年(1371年),杨寄一家迁此建村,村中挖一大口井,水源好,远近闻名,取名大井杨。6个村民小组,237户 ,933人,耕地1814亩。村处蓼阳河南岸,聚落呈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民居散状,居住分散。2000年后,部分村民搬至村南水泥主干道两旁,村北有半圆形古寨墙
8.  小井杨   位于县城西南35千米,唐河县小井杨村委会驻地。明朝中叶,杨姓从大井杨分居迁此建村,因村小人少得名小井杨。2个村民小组,104户,340人,耕地865亩。村处蓼阳河套湾内,聚落呈南北长方形。2015年空心村治理,全村搬至村南500米道路两旁。原村址有养鸡场,年出栏2万只。150头畜位养牛场。
9.  担倒井   位于县城南31千米,属湖阳镇马洼行政村。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此地仅3户人家,有一口水井,水井倾斜,从山上拾柴晚归的人常说:“担到井上再休息”。年久月累成为村名担到井,因井倾斜,后讹为担倒井。4个村民小组,241 户,848人,耕地1287亩。村处三座冈峦之间,聚落呈椭圆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居住集中。水泥路北连黑龙镇赵朗庄,南通湖阳。
10.  兰井    位于县城南15千米,属昝岗乡赵建庄行政村。清末,兰姓始住建村,村中打井一眼,以姓氏和水井得村名。2个村民小组,103户,448人,耕地859亩,其中水田100亩。村处黄土岗西坡,方形聚落,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有桃园10亩。村民办有油坊和米面加工点。

Image

马镇抚镇前庄观音寺村前的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井。1934年11月23日拂晓,红二十五长征经过,在此烧水做饭点击可看    观音寺前的古槐树

11.  曹井    位于县城南26千米,属昝岗乡房云寺行政村。清初,曹姓始住建村,在村东南建水井一眼,以姓氏和水井定村名曹井。因吃水方便,刘姓迁入,为感恩曹姓,仍沿用原村名。2个村民小组,90户,380人,耕地600亩。聚落呈方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多为独家小院。村南500米有草山,东部、西部500米有荒沟,村民擅长饲养黄牛户。
12.  曹井   位于县城东南30千米,属祁仪镇杜门楼行政村。清末,曹姓始住建村,村东南挖水井一眼,称曹庄。后来杜、李二姓迁入,为了不忘挖井之功,取村名曹井。1个村民小组,23户,118人。耕地145亩。村址坐落在歪脖子山东麓,聚落呈方形,面积0.015平方千米。居住分散,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南临祁仪至山头水库公路。
13.  龚井   位于县城东北24千米,属大河屯镇赵寨行政村。清乾隆四年(1739年),龚姓建村,在村西打井,井水旺盛,常年不竭,村以井为名,称龚井。1个村民小组,95户,478人,耕地734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南为温凉河汇入泌阳河处。村北有乡村公路西通S233省道公路。

Image

农村堰塘
14.  肖堰   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处,属桐寨铺镇肖堰行政村。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肖姓自山西来此经商落户建村,为解决用水困难在村旁挖堰塘3个,面积20余亩,以姓得村名肖堰。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肖姓人在朝中做官,官职总兵,后随同兵营迁居他处。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毛姓从桐寨铺王庄迁入,仍沿用此村名。4个村民小组,124 户,485人,耕地797亩。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53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有水泥路北接村部和312国道。
15.  柳河堰   位于县城西南20千米,属张店镇胡集行政村。明代建村,南临西绵延河,北岸有堰,堰旁柳树茂盛,取村名柳河堰。2个村民小组,70户,180人,耕地250亩。村址平坦,村南临河,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村周道路贯通,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南、东、西3面有成片树林。
16.  胡堰   位于县城西南39千米,属龙潭镇钟庄行政村。明末,胡姓由南阳县汉冢迁至湖阳前胡村,后又由前胡分迁到此,因村西有大堰而得名。2个村民小组,62户,313人,耕地1189亩。村址平坦,聚落呈凹字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村南临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界。

Image

农村堰塘
17.  娄堰    位于县城西南35千米,属龙潭镇段庄行政村。明初,娄姓始住建村,因东临大水堰而得名。2个村民小组,104户,449人,耕地984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11平方千米。民居独家小院,道路畅通。
18.  黑龙堰    位于县城南25.5千米处,属黑龙镇尹田行政村。明初,贾姓始住建村、村东有活水泉,村民开挖,积水为潭,潭周砌石围堰,堰内种植水稻。清代,堰东边建有黑龙庙,堰名黑龙堰,遂为村名。1个村民小组,70户,280人,耕地363亩。该村2013年规划开发为龙泉社区,已与黑龙镇连成一片,建有医院、学校、超市等。黑龙堰亦改造为休闲娱乐公园。
19.  堰窝   位于县城东南28千米,属马振抚镇关地行政村。清代,孙姓始住,村址座落于山窝中,村旁有堰塘,得村名堰窝至今。属小关地村民小组,11户,44人,耕地75亩。村北靠小山,聚落呈方形,面积0.005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西北300米有小河汇入虎山水库上游。

Image

农村堰塘
20.  上大堰    位于县城东南34千米,属马振抚镇栗棚行政村。清末,沈姓从花冲村分出迁此建村,因此地地势较高,有一个大堰塘,得村名上大堰。与花冲、小庄为一个村民小组,7户,21人,村址背靠山坡,房舍面向东南,聚落面积0.002平方千米。房舍为独家小院,村西南临堰塘,水面8亩,可浇地30亩。
21.  王大堰   位于县城东37千米,属东王集乡黄棚行政村。明代,王姓始住建村,因村南临大堰,故名。2个村民小组,166户,722人,耕地1095亩。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房舍以地势分布。村东北曾有刺槐林800亩,村周围3个堰塘,浇灌水田40亩。
22.  小王大堰    位于县城东37.5千米,属东王集乡黄棚行政村。清代,王姓从王大堰分出建村,取村名小王大堰。1个村民小组,43户,151人,耕地226亩。村周围处岗,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南有一拦水土坝,浇灌水田40亩。
23.  白大堰    位于县城东25千米,属毕店镇王李棚行政村。清初,白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以村前十亩大堰塘加姓氏取为村名。2个村民小组,98户,348人,耕地833亩。村址地处岗坡,聚落呈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西临S233省道公路。
24.  井楼    位于县城东南13千米,古城乡井楼村委会驻地,三家河北岸。此镇是县东古镇,历史悠久。汉为宜秋聚,北魏侨置钟离县,西魏为洞川郡治,城址毁于战乱。明初镇中有一眼三眼井,井上建有阁楼,明代兴集,称井楼店。明嘉靖和清同治年间曾两次重修井上阁楼,二楼石匾额有“井楼店”三个大字。清末,镇周围筑土墙为寨,称中和寨;中华民国称井楼镇,习称井楼街。9个村民小组,864户,2663人,其中回族732人,耕地1841亩,井楼灌区效益880亩(20世纪90年代后废)。镇址地势平坦,方形聚落,面积0.8平方千米。民居沿街道两旁分布,多为二、三层楼房,底层为门面房。镇西有清真寺,回民小学位于镇区西隅。手抓羊肉为特色名吃。312国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
25.   韩井   位于县城东10.5千米,属古城乡杜庄行政村。清代,韩姓始住建村,并在村中打井一眼,以姓氏和水井得村名。1个村民小组,45户,202人,耕地468亩。村处平岗,东临自然沟,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村西道路南接G312国道公路。
26.  孟井   位于县城东南18千米,属毕店镇陈马庄行政村。元代,孟姓自山东迁此建村,因南临小河,有深潭长港,取村名孟港,讹为孟井。3个村民小组,142户,531人,耕地744亩,其中水田150亩。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村中有坑塘3个,村东临水泥路主干道,村南有灌溉渠道。

Image

农村堰塘

Image

作者简介: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07年来,在《唐河文史资料》《石柱山》《唐州风》等刊物发表文章12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唐河党史画册》《唐河县地名志》《唐河县武术史》等书的编纂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