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札记:“技术的胜利”为何会导致“道德的败坏”?——《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毕生谈 2024-04-27 发布于北京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第四段说: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一个疑惑,“技术的胜利”为何会导致“道德的败坏”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可能要先了解一下马克思说的“人的异化”的问题。
我们看一下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马尔库塞2·我们是“单面人”吗》(P186-P187)中对马克思“人的异化”学说的阐述:
1843年,马克思流亡到了巴黎。第二年,他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同时也开始撰写一些论述经济学和哲学的文章笔记,但生前直没有发表。这些手稿被雪藏了 80多年,直到 1927 年才被苏联专家发现,在1932年编撰成书出版,书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份手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写作的时候才26岁,所以被称为青年马克思。在这份手稿中,最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的“异化”。
异化”原本是黑格尔的一个哲学概念。你可能知道马克思年轻时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很大。在黑格尔那里,异化这个词指的是主体在自身的发展中分裂出了一个反对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的这个概念,探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状况,发现了“劳动异化”的现象。你上中学的时候可能学过,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你当时可能会感觉,这句话很反常识吧?大家好像都不太喜欢劳动啊。但马克思接着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在这份手稿中,有一段话极为精彩,我忍不住要和你分享。马克思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结果是什么呢?马克思接着说,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在这段话的最后,马克思写下这样两句话: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马克思的语言从容不迫,但你听这句话是多么的振聋发聩!
了解完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学说,我们明白了:在资产阶级技术革新的同时,劳动发生了异化。过去的劳动是人类创造价值的过程,人是乐意劳动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现在劳动发生了变化,劳动变成了资本家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手段。这里面,技术的革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原来,技术落后,人是劳动的主体,机器是辅助,劳动的成果是人的价值创造,如今,机器成了劳动的主体,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劳动成果中人的价值创造极为有限。于是,人被异化成了“机器”,机器则变为了人。
所以,马克思才说:“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又说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解释完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马克思还说: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什么财产来吗?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亦即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加起来的财产。
也就是说,在异化的劳动中,劳动并不会给工人带来什么财产,反而只会产生“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而工人恰好是被雇佣者。这句话也很好理解,工人在工厂挣来的微薄工资,最后会被资本家所生产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掉,然后再回到资本家的口袋。有人可能会反驳,你买了东西了,你消费了,怎么能说“劳动并不会给工人带来什么财产”呢?这里,我们再举一个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马尔库塞1·“舒适的”不自由是怎么一回事》(P182)中例子:
早在 20世纪80年代,我就读过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和《单面人》,那时只觉得他的思想很新颖,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直到 1991年我去美国留学,第一次走进所谓的“超级市场”,突然豁然开朗,明白了马尔库塞的洞见。
当时,我站在长长的货架中间,真切地体会到了“琳琅满目”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更震撼的是,很多商品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用。这可不是说什么高科技产品,而是很普通的日用品。比如,我看到一个小型的木制装置,完全不明白是用来做什么的,一位美国同学告诉我,这是用来放专门的厨房纸巾,美国人叫它“paper towe!”。这种纸吸水性强、不容易破,做饭洗碗用这种纸非常方便。
你想,日用品本来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可美国超市给我的体验呢,是我本来不知道我有这种需求,而在看到这些商品之后才产生了需求。也就是说,我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其实是商品制造出来的。
这时,我也就突然领悟了马尔库塞发明的一个术语,“虚假的需求”。虚假的需求不是源自你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场营销制造出来的。拿手提包举个例子,从功能上说,我们有大概十几种手提包也就够用了,但市场上现在有成千上万种手提包。
所以,你所谓的消费不过是受到资本家“虚假需求”的蛊惑,以为购物是自己主观判断做出的行为,其实背后仍是资本家的阴谋。
这样你是否明白马克思说的“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
拓展阅读:
现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已经很不一样了。在现代,普通工人也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享受消费的快乐。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劳动工作仍然只是赚钱的手段和工具,消费和享受才是目的。在工作中感到累得像条狗,而在吃、喝、性爱等活动中才感到自己像个人。
这就带来了一种奇怪的困境。比如,一位白领女性,经常加班熬夜伤害了皮肤,所以需要购买护肤品。优质的护肤品很昂贵,所以她要追求升职加薪。这就要加更多的班,熬更多的夜,皮肤受到的伤害就更严重,于是就需要更优质、也更昂贵的护肤品和护理服务……你看,在这个循环中每一个环节的决定,这位女性都感到是自由自愿做出的选择,但是最终却陷入了一种受到支配的奴役处境,这就是马尔库塞说的“自由的奴役”
在这样一个工作、生产、消费的循环中,人陷入了单一的生活模式——如何赚钱然后如何消费——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了。这是韦伯讲的工具理性,追求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计算模式,主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想如何赚更多的钱,然后如何享受更优越的消费。表面上看,人好像也有自由,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工作,也能自由选择买哪一种商品,但说到底,这些“自由”都没有超出这个单一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人只是在这个无尽的循环中打转而已。
所以,马尔库塞说,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面”,或者说“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这种体制中的人,也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与全国近 2,000 名语文教师交流教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古诗文教学体系。精通《史记》,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 100,000 次。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广受好评。连续三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图书中。策划撰写语文教辅书籍十余种。微信:bgy13226099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