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比消失的喜马拉雅书店,我更关心失联的刘景活老师……

 秦声何来 2024-04-27 发布于重庆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消息。说是重庆网红书店喜马拉雅书店被拆迁了。在这个视频中,我看到有警察拉起了警戒线,有搬家公司将书店的书搬走。

相比“三十万藏书何去何从?孤本、善本、藏本,落入谁人之手?重庆,请尊重文化,善待文化人……”的质问,我更关心刘景活老师的消息。

刘老师去哪儿了?

我之前有幸与刘老师有一面之缘。

我曾将这一面之缘记录在《记事:随师父去拜访一位开私人图书馆的朋友之后……》一文之中。虽然我很敬佩刘老师的情怀,但也不免为他的生计担忧。

如今喜马拉雅书店被拆,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刘老师的处境。

以我对刘老师肤浅的了解,他是不会轻易离开书店的,他更不会放弃书店不管。若非遭遇重大变故,以喜马拉雅书店在重庆的名气,刘老师的人脉,声望与社会影响力。我想没有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敢明目张胆的打这些藏书的主意。

毕竟,藏书虽然珍贵,但其并非金银珠宝。而藏书的价值,一是藏;二是读。藏是保存,读是传承。

藏是为了传承,而传承是更好的藏。我想这两者缺一不可。

若是只藏不读,那么这些书不过是印着符号的废纸。若是只读不藏,那么在多年之后我们将会读无可读。

所以,刘景活老师看似在藏书,其实他是在用藏书的方式为当代和后世的读书人保留精神的火种。

只要藏书还在,那么这精神的火种就不会熄灭。

只是现在藏书还在,但这位守护火种的人却失联了。

所以,相比藏书的去向,我更关心藏书的主人去哪里了,他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境,我们能否为他做点什么?

文化是脆弱的,需要有人来守护。

人也是脆弱的,需要有人去关注。

文化是由人产生,反过来,文化又是在服务人。

我不禁想问,倘若因为抽象的文化而失去了具体的人,那么这样的文化还有意义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