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湖南人?解开尘封600年的湖南大屠杀谜团

 海西洞庭楠书房 2024-04-27 发布于海南



图片

陶冶国民情操

感受家国情怀

践行忠孝仁义

弘扬传统文化

品味社会各态

谈天说地论人

着眼凡尘俗事

回顾真实历史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湖南人?

解开尘封600年的湖南大屠杀谜团

图片

湖南大屠杀,亦被称为“洪武屠湘”,发生于明朝初期。然而,这一历史事件在学术研究中仍笼罩着一层迷雾。清朝所编纂的《明史》主要由明朝遗老执笔,他们出于对明朝的尊崇与怀念,刻意回避了对这一事件的记载。相对而言,明朝的官方历史文献《明实录》及《明史记事本末》对此事件有所提及,为我们提供了有限的线索与参考。

总之,正史对“洪武屠湘”事件鲜有提及,以致于人们逐渐将其淡忘。然而,众多家谱、族谱及县志资料却详实地记录了这一事件。

例如《叶氏谱》中记载:“洪武屠湘,血流漂杵,鬼昼哭,十室一室居人,九室堆骨”。《厚雅田王氏谱》载:“湖以南,丁洪武杀运,扫境空虚矣!”。《吕氏宗谱》中记载:“洪武血洗”。周德伟的《周德伟散文存稿·先君事略》写道:“至今乡人言朱元璋血洗湖南,犹震慑。”

图片

诸多地方志文献亦记载了明太祖洪武年间发生的屠湘事件。

离乳期《常宁志》中记载:“盖湖南大遭屠戮后,调江西户口安插,时各处安插已遍,唯常宁、贵阳于廿八年遭奉虎满之乱,又屠将半,故有隙地以为屯,且为捍御瑶人之所,此衡郡诸邑皆无而常宁独有之者也”。
《常宁志》

洪武屠湘这一事件在湖南、江西地区的民间传播广泛,时至今日,其影响仍随处可见。由此可见,正史记载中对此段历史的处理颇值得玩味,众多家族皆承受着“洪武屠湘”的沉重阴影,足见此事并非空穴来风。那么,我们就应当根据各类资料,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前因后果。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激战,终致陈友谅惨败,政权覆灭,多数旧部纷纷归顺朱元璋。湖广地区两位要员,参政易华与税吏杨从政,均出自陈友谅体系。

图片

杨从政担任湖广税收主管后,急于展示政绩,因此在湖广地区大肆搜刮。湖南地区原本应缴纳三万三千石粮食,然而他却以易华当年曾为陈友谅提供十万八千石军粮为由,强行征收九万九千石。

《明史纪事本末》中的“易华事略”中说:“杨从政征湘乡米粮,原应三万三千石,而华曾助陈友谅军粮十万八千石,故征九万九千石。”
《明史纪事本末》

易华得悉此事后,率领湖广乡民封锁税务衙门,声称将严惩杨从政。

图片

杨从政脱身后,迅速向朱元璋状告此事。朱元璋闻知湖广民众不愿为大明王朝缴纳额外赋税,勃然大怒,遂指令常遇春统率大军征伐湖南。易华在湘潭地区集结了四十八洞土司以抵抗朱元璋,然而朱元璋威胁称,除非易华死去,否则将血洗湖广之地。面临兵力劣势,易华为确保广大民众免受战火牵连,毅然选择跳水自尽。

一夕,椎牛飨士,四十八寨诸豪酋长,歃血誓师。是时,公年已七十,据鞍指挥,往来参战,胥候令行。浏阳一县,亦因例比规银八万,闻公起义,率众依以自壮,长、岳、衡、宝、永、道,同时响应。——《易闻远公传》
《易闻远公传》

关于朱元璋征伐易华的历史信息,在正史中的记载相对较为模糊。然而,通过细致的挖掘,仍可发现一些端倪。例如,在1368年,  朱元璋登基称帝之际,其祝词中便提及了朱元璋成功消灭易华之事。

“帝赐英贤李善长、徐达等,为臣之辅,遂有戡定采石水寨蛮子海牙、方山陆寨陈也先、袁州欧祥、江州陈友谅、潭州王忠信、新淦邓明、龙泉彭时中、荆州姜珏、濠州孙德崖、庐州左君弼、安丰刘福通、赣州熊天瑞、辰州周文贵、永新周安、萍乡(应为湘乡之误)易华、平江王世明、沅州李胜、苏州张士诚、庆元方国珍、沂州王宣、益都老保等处狂兵,息民于田里。”——《明太祖集·即位告祭文》
《明太祖集·即位告祭文》

易华因领导民众抵抗洪武的残酷统治,受到当地土司的高度赞誉,被誉为英雄。

湘潭人罗汝怀在《绿漪草堂文集·祈雨说上》中记载“元末有上湘人易华,聚乡勇于此山御寇,殆所谓寨主者。每迎神循行田里,则各色旗伞金鼓铁铳纸爆狂奔喧阗,僧道徒众饮酒盛气汗喘将事,谓之抢雨。”
《绿漪草堂文集·祈雨说上》

当地民众将易华抵抗明军的行为称为“御寇”,由此可见,他们对易华抱有极高的敬仰之情。

“明洪武元年,指挥同知蔡迁从常遇春追饶鼎臣,下湘潭,杀汉王所置参政易华于乌石峰下”;“青山在城西南百里,千霄叠翠,萦嶂环青,中有石祠祠祀易华,云'华兵败保此,后死为神’”。——《湘潭县志》
《湘潭县志》

图片

朱元璋获悉易华跳水之事,遂决定令军队暂时撤退。然而,随后得知易华并未罹难,反被湖广乡民救起并逃离,朱元璋震怒之下,毅然下令军队重返湖广,并展开大规模剿灭行动。

这次大屠杀事件,导致了湖南地区无数平民的悲惨丧生,其惨状可谓“千村血洗,万灶烟寒”。鉴于明朝将领常遇春曾出征湖南,此类屠杀行为似乎难以避免。常遇春,这位在明朝军队中声名狼藉的刽子手,曾在怀庆、泰州、潍县等多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虽然屠杀的直接执行者是常遇春,但民间却普遍认为这是朱元璋所下的命令,因此这起事件被冠以“洪武屠湘”之名。

图片

在大屠杀之后,朱元璋下令将江西的人口大量迁徙到湖南,这就是所谓的“江西填湖广”。

湘潭有记载称:“历朝鼎革,荼毒生灵,惟元明之际为惨,湘潭土著仅存数户,后之人多自豫章来”。

1935年,湘乡进行了一次针对当地各姓族谱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先祖的迁徙源头来自江西,而本地的土著人口虽有一部分,但并不发达。这一调查结果与文献记载及统计数据相互印证。谭其骧先生曾指出:“湖南人的祖籍遍布全国,其中以江西人居多。”

图片

虽然大量的移民进入了湖广,进入了湘乡,但是朱元璋却规定湘乡的每年必须上交粮赋十万八千七十三石九斗零。于是,在整个明朝时期,湘乡县都必须要交这么多粮食,导致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许多百姓被迫逃亡。湘乡人将这种多交的税粮叫做“堕粮”。

在万历年间,湘乡县令向朝廷禀报“邑之最重而亟难反者,在赋役。识者谓赋役之重,治之污隆、俗之升降因之…力本不足,末是逐。输将无策,文是舞。城社里闬之蠧,从而投间抵隙于其间。”

但是明朝皇帝不敢改变朱元璋的规矩,因此这个政策一直持续了下去。

图片

清朝建立初期,湖广总督张长庚上奏说“窃照湘、浏二县,调敝残邑,实非沃土而硗确之区。科粮偏重者,盖缘明初土逆易华助粮陈友谅,致洪武初收索饷私征之册,遂成雠怨加增之事,二县故尔永为定额。”最终在清朝乾隆三年,才废除了这个“堕粮”。

易华因抵抗朱元璋的税收政策,引发了当地百姓的屠杀事件,造成了幸存者长达几百年的不公待遇。这一历史事件逐渐导致了人们对易华后人的责难。在清朝时期,易华的后人为此进行了家族史的修撰,并在其中为易华辩护,指出“反归狱华公,至今以为口实”,同时表达了“湘民归咎于公,千载莫白”的无奈与冤屈。

图片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