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共诞生过将近600名状元,相应的600名状元就应该有600

 新用户40828904 2024-04-27 发布于福建
历史上共诞生过将近600名状元,相应的600名状元就应该有600个状元卷。然而今天除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几份清朝末期的状元卷之外,剩下的状元卷只有身后的这份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所以它被称为海内孤品,是重大的绝无仅有的发现。
状元卷是当时青州博物馆的馆长来到了赵秉忠的后人的家中,通过了24次不懈的努力,最终终于打动了赵秉忠的后人。
这份老人从自己家里取出来了一个装米的袋子,把它郑重地拿出来,然后告诉了青州博物馆的馆长,说我们家13代人把这份状元卷像自己的生命一样来保护,在闯关东的时候都把它随身携带在自己的身边。今天我把它献给国家,希望您可以好好地保管它,不要辜负了我对您的信任。
现在这份状元卷呈现在眼前,它一共由24个折页组成,在长达将近3米的长卷之中会看到它分成了两部分。
·首先是前面的这四个折页,这四个折页上用仿宋的字体书写了考生,也就是当时殿试的状元赵秉忠,他们家的在他之前的三代人曾经的名称。但是这一部分在考试的时候是要被糊卷的,以免主考官和考生之间有了作弊的嫌疑。
·然后从第五折开始,这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一共有2460个字。当时殿试的题目内容是皇帝要求考生们以皇帝的身份来考虑一下皇帝如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思考什么是帝王之心,什么是帝王之政。
当时25岁的赵秉忠则是以方正的小楷,这里是馆阁体的书法书写了这2460余字。可以看到在这么漫长的答卷之中竟然没有一个字的涂改,没有一个字的错误。从这里可见赵秉忠是一个极其严谨的人。
今天说到了馆阁体,大家会觉得馆阁体好像不屑一顾,因为馆阁体似乎是清朝一种非常固化的书体,这种书体局限了人们对于书法的情绪的流露,使它呈现出一种呆板的面目。
但是通过了这份馆阁体的书法,可以看出馆阁体依然有很多杰出的作品。无论是1837年当时的林则徐所书写的无量寿经,它的妩媚端庄,还是现在眼前所看到的赵秉忠的书法,他的书法之中呈现出的是点画的严谨,结构的完美,以及中宫的舒朗。
其中有很多画红圈的地方就是当时的主考官在看到了一些杰出的章句时,忍不住给他进行了这样一个画圈。有没有这么一个经验,在上学的时候作文写的好了,老师都在底下画一圈红圈。
在这个地方会看到赵秉忠就说到了,作为一个帝王首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的修养,让自己要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宛如明镜。只有这样的时候才可以无所不照。当观察世间万物的时候,别人的内心中的念头也才可以洞察。同时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之中要让自己虚怀若谷。
同时当自己产生了一个念头时,要考察这个念头。看到这里有一念萌知出于天理,也就是只要念头是顺乎天理的,就要克服一切的困难,尽力要让它达成应尽的责任。如果这一个念头萌生的时候一意动知其出于人欲,当它是出于一些过分的欲望,立刻要戒骄戒慎,把它消灭殆尽。
这篇文章写的极其的出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以及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涌现出来的人才。赵秉忠整个的这份长卷是用三层的宣纸,经过了糊裱之后,背面都铺上了绫。但是这份卷子是怎么样能够从宫廷之中流传出来,现在是一个谜团。
因为知道作为殿试的考卷,尤其是由皇帝在上面御批了第一甲第一名,它要作为政府重要的档案,要保管在档案库中。所以在历史上尽管有多达近600名状元,但是明代的状元卷只有这一份。有专家推断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赵秉忠在通过科举考试之后入朝为官,并且是官拜吏部尚书,相当于是自己本身管理的,就是国家的这些科举考试之后的文献资料。
但是后来因为明朝的宦官当政,赵秉忠为人刚直不阿,和当时宦官集团产生了激烈的争斗。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知道此时自己无法和对方抗衡,最终选择了退出朝政。离开朝堂之前他也许想把代表自己一生辉煌起点的状元卷带回家乡,他不知道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把它装在了自己的行囊之中。
这以后赵家的后人把它当成了生命一样,用接力赛的方式经近400年的时间把它保护了下来,成为了海内孤品。
今天这份状元卷是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方面的重要的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