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少有人会以“帝”字取名,栖霞历史上有位贡生叫“林帝佐”

 胶东故事会 2024-04-27 发布于山东

名字,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对于取名这件事,人们普遍重视。从古至今,形成了诸多的取名习惯——有些字备受青睐,在人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些字则被视为忌讳,很少有人会以之取名。

不适宜取名的字或词有很多。《左传·桓公六年》就曾总结说:“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除了这些之外,那种含义异常尊贵(俗称“太大,压人”)的字眼,同样也很少被人们用来取名,比如说“帝”这个字。

“帝”,是一个与天神、皇权紧密联系的“大”字。但凡有些社会常识之人,通常都不会以“帝”字取名。不过,事情总有例外的时候。笔者近日查阅清光绪版《栖霞县志》时,就偶然发现一位名带“帝”字的历史人物。

这位历史人物姓林。林是栖霞的大姓和望族,明清两代涌现出不少科举人物。很显然,主人公家中的长辈应该也知道“帝”字的禁忌。他们之所以最终还是将之放在主人公的名字中,关键是采取了一个“技术处理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将“帝”和“佐”连用,即以“帝佐”为完整姓名。而所谓“帝佐”,含义与“王佐”(有成语:王佐之才)相似,即帝王的辅助之臣(一般朝中宰辅才可称作帝佐、王佐)。换句话说,“帝佐”实际上追求的地位是“臣”而非“帝”。这样一解释,多少可以减一减“帝”字带来的压力。

当然了,对于一般人来说,“帝佐”“王佐”已经算是很高的目标。栖霞林姓在历史上虽然考取过不少进士,但并未出现过“王佐级”的人物(明清两代栖霞官职最高者为侍郎郝晋)。主人公家中的长辈为之取名为“林帝佐”,想必也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吧。

根据县志记载,林帝佐长大之后,按部就班踏上科举之路,可惜未能在乡试中实现突破。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他以秀才身份被推荐为岁贡生,因此有了做官的资格,后来被任命为范县训导(负责教育,从八品)。

“训导”这个官职,距离“帝佐”显然还有些遥远。但名字终究是寓意而非现实,名实不符亦属正常情况,关键在于自己调整好心态。世间之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