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川碧水 千年白沙——白沙古镇的前世今生

 杨关桥 2024-04-27 发布于河南

一川碧水 千年白沙

白沙古镇的前世今生

大禹凿开龙门口,从此旱了五洋江。
据传,古时伊川盆地为五洋江,汪洋一片,洪波涌起。大禹治水时,凿开龙门口,五洋江水退去,江底变成了一片沙地,沙滩呈现白色,白洚(jiang)河自东向西穿过白沙全境,汇入伊河,后来人们依河而居形成村落,取名白沙,据说, “沧海桑田” 这个成语, 就和白沙有关。白沙南靠摩天岭,北临顺天岭(又叫北坡),东依娘娘山,西隔水寨与伊河相望。水因镇而充满灵气,镇因水而富有内涵。白沙古镇正街东西长约三华里,濠寨共有东、西、北各一门,南边有东南、正南、西南三门,共六门。登摩天岭望白沙镇区,东西长,南北窄,犹如一艘巨船,停泊于白降河畔。

辉煌华夏史  一脉数千年

白沙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白沙村东白降河岸的坡坎上,分布着厚1.5米,东西长250米,南北宽300米,约7.5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遗址。原始社会后期,炎黄子孙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有着白沙人最质朴的山水乡愁和最美好的生活期待,更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白沙,夏朝时属轮国,春秋时属郑国轮氏,战国时被称为韩地轮国,东汉章帝时设轮氏县,北魏改轮氏县为颖阳县,北魏孝文帝十三年(489年)白沙镇东设湮阳城设湮阳县,东魏时在湮阳城设中川郡,辖湮阳、颍阳二县。北周时,废中川郡,将颍阳县并入湮阳县,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改湮阳县为武林县,十八年(598年)又改为轮氏县,唐宋时设白沙馆,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 颖阳县西部白沙等地归洛阳县,明清时期设白沙镇,民国十六年 (1927年)5月,冯玉祥将军督豫,为根治洛阳南部匪患,划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县)、临汝县(今汝州市)各一部置自由县,县政府驻白沙镇。民国时期置自由县。
1932年秋,自由县、平等县合并为伊川县,县政府设在府店镇,即今伊川县城。
1944年5月日伪县城设在白沙,张治公、李友侠先后任日伪县长,韦子斌任警察局长。
1948年4月伊川县人民政府从黄兑迁白沙镇;
1949年3月县政府迁府店街;
1951年5月至1955年9月白沙为伊川第五区;
1956年3月至1956年10月改为白沙乡;
1956年10月至1957年8月改为白沙镇;
1957年8月至1958年8月改为白沙乡;
1958年后改为白沙人民公社、白沙民兵连、五一农庄、农业社;
1983年12月复改为白沙乡;
2009年7月白沙撤乡建镇。

图片

风云湮阳城  千年白沙镇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沙经历了曾经的繁荣和辉煌,也演绎着诸侯争霸、朝代更替的历史风云。
白沙是“宛洛古道”重要驿站,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定天下三分,在他的《隆中对》中,定下先夺取四川和荆州,然后伺机挺进这条古道,夺取中原的宏大设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兵出于秦川。”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孝文帝准备迁都洛阳,为拱卫未来的京师,在伊阙道上建立湮阳城、当阶城,并在湮阳城设湮阳县。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记载,白洚河西经湮阳城南,又西经当阶城南注入伊河。当阶城故址在今伊川县水寨镇西北,湮阳故城址位于白洚河与丁惠河交汇的下磨村东一里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如今,四围城墙、城壕残迹明显可见,城内堆满瓦砾、砖块,出土不少文物。
唐朝建立后,在湮阳故城西北的白洚河边,设白沙镇,故址在今白沙村。同时,在白沙镇设白沙馆,白沙馆一直是伊阙道上的重要驿馆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下榻白沙馆,写下《行次白沙馆,先寄上河南王侍郎》一诗。女皇武则天赴汝州温泉沐浴观光,途经白沙曾拜佛濛泉寺。白沙自古风景秀美,水草丰茂,《新五代史·李愚传》中记载,唐末、五代著名政治家、后唐宰相李愚等不少贵族官员在此建立白沙别墅庄园。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狩猎,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冬,庄宗带万余人在白沙狩猎六天。
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巡视中州,因误以为“沙”与“杀”谐音,听起来不吉利,于是说道:“山水相绕,平川沃野,真乃兴隆之地也!”百姓欣喜,借皇帝金口玉言,改白沙为“兴隆镇”。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初,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十三家七十二营的农民军开始驰骋中原,官军屡战屡败。当年秋天,朝廷任命名将祖宽为援剿总兵官,让他率领关外的三千铁骑讨伐农民军。十月,祖宽到达洛阳,先后于嵩县九皋山、汝州圪料镇击败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大怒,会师于白沙、龙门,与祖宽决战。祖宽带兵出洛阳,大败农民军于龙门,又与农民军会战于白沙,官军拼死搏斗,从早晨打到半夜,又大获全胜,暂时遏制了农民军的强大攻势。
1640年,李自成顺应民心,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李自成在兴隆镇休整、操练、招募新兵,河南大批农民参加了起义军,军队人数很快增加到了十余万人,军营驻扎在白降河以西,马崖以南。同时帮兴隆镇百姓疏浚白降河河道,开挖一条与白降河相通的灌溉渠,在李自成身体力行的带领下,工程进度非常之快,一条长约两公里,宽约1.5米的灌溉渠仅十几天就全部竣工了。千亩良田旱涝有保。后来百姓将李自成军队驻扎的地方改成“营盘地”沿用至今。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山西泽州反清首领靳广逃至白沙镇被捕。靳因为靳广是山西富商王泰来的家人,王泰来在白沙有商号。当时,在白沙有不少山西商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为抵御捻军,白沙镇修建寨墙、寨门,此寨定名为兴隆寨。明清时期,白沙镇属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县管辖,白沙商贸繁盛,来自安徽、山西、陕西等等省富商均在白沙设有商会馆,在方圆数十里之内进行商品交易。其中以山西尉家会馆最大,五间临街,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并在东隔壁设有当铺。商人当时逢农历双日为固定集日,每逢会期,大戏对棚开赛,铜器狮舞助兴,热闹非凡。清朝初期镇上又兴起临埠大会,商品贸易盛况空前,清中叶至清末兴盛不衰。

若问民国事  移步自由县

为什么白沙如此让人恋恋不忘?只因为这里的故事总是魂牵梦绕!
民国初年,洛阳南部山区匪患严重,姜明玉匪帮盘踞在白沙南山。1923年6月6日,兴隆寨有庙会,姜明玉纠集两千匪徒,攻进兴隆寨,奸淫烧杀,又绑票千余人。驻洛阳的吴佩孚派兵征剿,姜匪向南逃窜。

图片

图片

1927年4月,冯玉祥响应北伐号召率军东征,于5月进驻洛阳,6月被任命为河南省政府主席。从此,冯玉祥坐镇洛阳,放眼全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措施之一就是设立自由、平等、博爱、民权、民治五县。1927年5月,为根治洛阳南部匪患,冯玉祥将军划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县)、临汝县(今汝州市)各一部置自由县,县政府驻白沙镇,自由县辖区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总面积约为880平方公里。自由县建立后,兴隆街也迎来了它最光辉的时光。《白沙民谣》中有“京广杂货居中央,西南两街花粮行。北门以里铁匠铺,饭馆小吃味飘香。”真实再现了当时兴隆街上商铺云集、盛极一时的景象,有“小上海”之美誉。

图片

图片

1932年秋,自由、平等两县合并,成立伊川县,县政府迁府店街。自由县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1927.5-1932.10),但先后有10名县长:张绍堂、文辑照、吴清选、李培元、王照珍、王汝桂、王青云、李蔚先。王任(1933.3-1933.6)、于金鉴(1933.7-1933.8)(县政府搬迁后,一些政府机构还未及时搬走)。自由县虽然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破除封建迷信为妇女放足的施政措施,可以说白沙是妇女思想解放的摇篮。1922年,洛阳南部有了第一条直通白沙电话线。中州农民银行、自由县立师范学校、自由县图书馆的设立等,冯玉祥将军在白沙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27年至1949年,先后有三个不同的政府(民国、日伪、新中国)在此设置县政府,1948年10月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伊川县人民政府的第一份报纸《新伊川小报》在白沙创刊发行,这将永久镌刻在白沙人的心中。
自由县虽然存在只有短短五年,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戏曲文化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曲剧创始人男旦“洛阳迷”朱天水更是把白沙曲剧唱到了浙江、江西,扬其美名于大江南北。他以娇美的姿态、甜润的嗓音、灵巧的做派轰动了整个洛阳城,当时社会上流传出“要得美,看香水”“要论真出奇,还是洛阳迷”等美言俏语。

图片

图片

曾经皆过往  古镇新华章

“白沙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东枕伏牛山峦起,西滨伊河水欢唱。南北岭上种棉花,白洚河畔稻米香......”这首《白沙是个好地方》唱出了白沙的地理风貌,唱出了白沙的风土人情。
如今的白沙镇是伊川县4个“中心镇”之一,是乡村振兴示范区之一,是河南省伊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常住人口近10万人,是伊川县人口第一大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郑卢公路从镇域北部穿过,焦枝铁路、洛临公路、洛界高速公路东西平行通过镇境。水利资源丰富,刘瑶水库灌溉渠、陆浑水库灌溉渠分列南北丘陵,白降河自东向西横穿白沙全境,为白沙镇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工业农业企业发展前景颇具潜力,充满机遇、充满潜力、充满活力的绿色铸造园区、磨料磨具园区等“一区八园三带三基地”的产业布局,在白沙这一方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热土上,正乘势待飞,未来可期。

图片

图片

作为工业大镇,白沙镇全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建设,坚持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稳企业,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确保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持续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携手北大荒走现代化农业致富道路。狠抓工业发展,持续夯实全镇经济发展基础,持续通过腾笼换鸟、招商引资盘活死滞资源,强化金融支持、鼓励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借助白沙村传统古村落保护、娘娘山旅游开发等大项目带动,打响文旅发展品牌,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推广白沙羊肉汤、火烧馍等特色美食,推动家乡建设的新面貌、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民生改善的新成效。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川碧水,千年白沙。这座充满故事的千年古镇,容颜曾数度更改,不变的是乡愁和情怀。白沙,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见证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

图片

作者:宋志立,1972年8月生,中共党员,伊川县白沙镇白沙村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伊川县政协文史特邀研究员;伊川县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洛阳范仲淹研究会理事,现在洛阳伊河学校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