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8-1982上一年级的同学,还记得语文第二册吗?

 中学生读写 2024-04-28 发布于山东

写在前面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语文课代表,与你阅尽千帆,初心不改,归来仍是少年。

这么多年来,我读了那么多书,但回头想想,就觉得精读老课文,才是性价比最高的读书方式。每一篇老课文,都经过编者千挑万选,都曾经融入我们的少年记忆。重读老课文,就是重读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温故知新,大道至简。请相信,所有的人生道理,都已经被老课文“剧透”了

今天起,“老课文”公众号将与大家一起回顾历年来的语文教材,寻找那并不遥远的温馨记忆。


01

1978-1982年上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在第一学期之后,寒假结束,回到教室,新教材发下来了。封面上是两个小学生,男生身穿白色衬衣、棕色裤子,显得十分精神;女生则是米黄色上衣、蓝色裙子,显得很有格调。背景是百花盛开,绿水青山之间春燕翻飞……



02

这一学期,会有哪些有趣的课文呢?下面就是这册书的目录,若干年后,他们还会常常想起小英雄王二小,想起用辛勤劳动换来果实的小白兔,想起那一粒钻出黑暗见到光明的种子,想起小壁虎借尾巴,想起小猴子捞月亮,想起杨家岭的早晨,想起台湾的日月潭……

03

那时候,教材是和季节同步的。春天又回来了,翻开书本,第一节的“看图学词学句”,主题正是春天,图片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句子是“春天来了,风轻轻地吹着,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读着读着,杨柳绿了;读着读着,桃花开了。


第二节地四个词语,若干年后有些同学还能脱口而出:“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

“春天里,人们辛勤地劳动,心里充满着希望。”这句话,说的不仅是季节,也是那个激情四射的时代啊!

04

不要小看了“基础训练”,里边也常常出现一些好文章。比如这首儿歌,每到春雨飘落的时节,它总会伴着雨声和风声在我耳边响起。

滴答,滴答,

下雨啦,下雨啦。

麦苗说:

“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桃树说:

“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葵花子说:

“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小弟弟说:

“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05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敌人知道上当了,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这一篇课文中的四幅插图,与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一起刻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06

还有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黑兔,也给我们带来启迪。

小白兔不要老山羊的白菜,而是想要一些菜子,当小灰兔吃完白菜之后,小白兔的白菜也成熟了。小灰兔又去跟老山羊讨要白菜,而小白兔却挑着白菜送给老山羊了。

“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小白兔这句话,激励着70后们不断进步。

菜好吃,种菜的过程却很艰辛,“浇水,施肥,拔草,捉虫”,每个环节都不容易啊。小白兔,你辛苦了!

是啊,人不能总想着依靠别人,即使有贵人相助,但那也不是长久的,还必须靠自己的辛劳,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勤劳的新白兔在收获白菜之后,还不忘给老山羊送去一担,有此感恩之心,小白兔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07

《一粒种子》是篇名副其实的老课文,它曾出现于人教版小学《语文》1956年版、1957年版、1963年版、1964年版、1981年版、1987年版、1991年版的语文教材中。

1956年就选入的老课文,结合时代背景可以知道,它不会是一篇简单的励志鸡汤文,它最初被写成的时候,一定被赋予了一种深刻含义,“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好一个光明的世界”等句子,绝不仅仅是谈种子。

当然,教材选这篇文章,是当作一篇科普童话来用的,作为一篇科普童话,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用生动的语言准确描绘出春天种子发芽的过程,很让人喜欢。

我最喜欢下面两段,每次读到,都会把自己的身子挺一挺,盼望看到“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是啊,任何时候,都不要躺平,也许只要自己再挺一挺,就能看到一个光明的世界呢!

08

《燕子飞回来了》这篇课文,曾经引起过一位湖北孩子的质疑。在最初的版本中,开篇说:“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这位小朋友向教材编者发问:我是湖北人,春天来了,燕子不是要飞回北方吗?怎么课文说'飞回来了’?

原来,作者是位北方人,就下意识地这样写了,后来,在1981年的版本中,开篇改成了:“春天到了,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很远的南方飞回来。 ”

这样,南方北方的小朋友,就都不会质疑了。

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啊!

这篇课文,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今,小燕子感到惊奇的,不会再是海上的石油井架,而是一艘艘航母了;也不会再是电力机车,而是一辆辆复兴号动车了。

09

《小猴子下山》,这大概算是我们喝过的最早的一碗心灵鸡汤。和它相似的另一个故事,叫作“黑瞎子掰玉米”,但和这篇课文比起来,其教育主题相似,却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做事不要三心二意,要坚守初心,不轻易放弃,否则只能空手而归”,这就是我们从小猴子身上得到的教训。
道理我懂,可是,谁心里没有只小猴子呢?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是一事无成,辜负了语文老师对我的期望。

10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篇老课文题目叫作《画》。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他们最早的关于哲理和思辨的启蒙。在《瞭望》杂志“你最难忘的老课文”调查中,这首小诗竟然能够上榜。有位网友这样回忆:

“这篇课文我想了很久,才明白是对一幅画的描写,顿时觉得好传神、好贴切,仿佛猜出了一个谜语一样,心里很激动。”

11

杨家岭的早晨,菜地生机勃发,宝塔巍巍矗立,指引革命方向。

“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这句话,含义多么丰富!

“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又是一个一语双关的句子,这里的“金色的阳光”,既指早晨明亮的阳光,又指延安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

这篇课文,短短几行字里洋溢着一派朝气,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12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边区物资供应遇到极大困难。于是,党中央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在百忙中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各自都承包了“责任田”,带头种菜、锄草、施肥。当地老农还把朱德同志称为“种菜高手”。1943年秋,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军民纺线比赛中还双双获得“纺线能手”称号

如今,在延安枣园周恩来同志窑洞前,这辆纺线车还摆在那儿,似乎还在不停转动。

13

这篇课文曾经带火了日月潭,使它成为大陆游客的打卡地。

这篇课文描绘了台湾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我爱美丽的日月潭,我爱祖国的台湾岛。”我也爱这样的老课文。

14

有两首诗,因为其批判性长久引发关注,一首诗《锄禾》,另一首是《悯农》。这一册课文中选择的是《锄禾》。

这两首诗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前两句都是简单的记叙或者描述一个场景,从而来引出下面的议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两首诗都说明种田之不易,农民生活之艰难,第一首教育学生们要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第二首批判性更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读不懂,所以没有放在这一册中。

15

中国人讲究含蓄,一般不好意思“毛遂自荐”,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人对这篇《我选我》中的王宁记忆尤深。

当班干部当然是个好事,需要孩子有实力、有信心才能参选。

班干部不算个官,可是,近年来孩子们却那么热衷做,有些孩子还能把这点小权利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时候,我并不希望孩子们这样。

16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话故事,它讲述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插入知识,介绍了鱼、牛、燕子尾巴的用途,还有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我们能从中学到科学知识,也能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的老课文,给我来一打!

17

《农夫和蛇》并非本土故事,而是出自《伊索寓言》。

故事似乎很简单,寓意似乎也很直接,农夫帮助了快要冻死的蛇,而蛇醒过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咬死了农夫。“蛇是害人的东西,我不该怜惜它。”这是农夫的感悟,看来,对待恶人,绝不能有丝毫的怜悯。

如今,我们听说了很多农夫和蛇的故事,好多人不敢救蛇了。这种结果,对蛇也罢,对农夫也罢,都不是好事。

若干年后,我有读到了《农夫和蛇》另一个温馨的版本:

农夫被蛇咬死之后,一百多年的光阴里,再没人救蛇。

又是一年寒冬,冰冻三尺。

他小心翼翼地将冻僵的蛇贴近胸膛,温热的体温在两个生灵间传递。

“不是每个农夫都那么狠心的。”他自言自语道。

天光黯淡了些,他孤单地在雪地走着,大雪下的更深了。

“不是每条蛇都那么坏的。”一个还有些虚弱的声音,从靠近农夫胸膛的地方传来。

18

小时候,读到这篇《坐井观天》,对那只无知自大的青蛙,当然是看不上的。它竟然不相信天地之大,自以为是,不求进取,真是愚蠢之极!

年轻时,追求诗与远方,自然也看不上那只青蛙,更愿做那只飞来飞去的小鸟,在蓝天下自由翱翔,在春风中自在歌唱,让自己去经历不平凡的故事,留到老年时,讲给孩子们听。

如今人到中年,才知道世事不易,原来,做只井底之蛙也很幸福,天有多高?我不知道。地有多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井下湿润的环境,让我舒服;我只知道井下没有喧嚣,没有竞争,“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只做我的果壳之王,别人怎样看我

当井壁萌生绿意时,我知道春天来了;当凉风从井口吹来时,我知道夏天来了;当落叶飘摇时,我该找个洞准备冬眠了;冬天来了,当我在井底睡着的时候,梦里还牵挂着那只小鸟,不知它是否飞到了南方,在路上口渴了,有地方喝水吗?

别笑我,别笑我是井底之蛙,因为我知道,再大的天地,也不过是一口

放大的井而已……

19

《捞月亮》这篇文章,堪称最热闹的老课文,曾被改编成动画和音乐作品,至今我还记得自己模仿猴子喊“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的样子。

教师参考书中说,这篇课文教育学生遇事多动脑,勤思考,不要盲目去做,不然就容易做出傻事来。 

可是,我却为文中那些热心的猴子们感动,虽然月亮还挂在天上,但我还是真诚地谢谢它们!

20

前面说过,那时候的教材,是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当课程进行到这儿,夏天就要到了,接下来的两篇课文,就和夏天的“雨”有关了。

《雷雨》这篇课文描写雷雨到来前后的场景,描写十分生动,多次被选入人教版教材。
你看,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是从整体写;“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是从细节写。点面结合,很有现场感。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这是静;“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是动。动静结合,节奏分明。
雷雨来了!有视觉,“闪电越来越亮”“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有听觉,“雷声越来越响”“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后呢,除了视觉和听觉之外,又添了嗅觉,“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多种感官,如见如闻。
最妙的是文章结尾,作者竟然没有忘掉前文中提到的那只蝉,那只蜘蛛,“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一切都变得更有生命力了!

公众号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