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自然篇(葫)

 汉字历史 2024-04-28 发布于黑龙江

    果实表面有疣状突起的草本植物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葫”hú,形声字,从艸胡声,'葫’字目前最早见于南朝·梁《玉篇》。艸,与草本植物有关;胡,固定的肌肉组织,此处引用'肉质增生’的引申义。造字本义:果实表面有疣状突起的草本植物。

备注:出土于河南地区的「令狐君嗣子壺」是战国中期的一件器物,铭文中的“瓜”字是“瓜藤垂瓜”的象形描绘,与东汉《说文》及今版基本相同。而楚国同一时期的“瓜”字字形同“反写的'寸’”,其中的符号“十”即为“瓜藤”或“瓜架”,符号“丶”即为“果实”。两款“瓜”字虽有出入,但整体上趋同。

“狐”字为会意字,从犬从亡,“亡”字的本义是“人呈长直状”,会以“长条状的犬”之义。甲骨文的“亡”字形似“瓜”字,但与瓜科植物的“瓜”字并无关联。“狐”字应是在隶化过程中,与表义植物的“瓜”字在字形上相似,进而产生了一些混乱,从「令狐君嗣子壺」中使用的“瓜”字可见一斑。战国晚期以前的“瓜旁形声字”受“狐”字影响颇多,暂且不提。

抛开特殊隶化的“狐”字,战国时期楚文字中的“瓜旁形声字”,“瓜”在其中作意符(声符),如“柧、苽”等;东汉《小篆》中的“瓜旁形声字”,“瓜”在其中作形符,如“瓝、瓞、瓟、瓢、瓤”等。

汉代以前,原产地在中国并可食用的瓜科植物主要包括瓜蒌(栝楼)、冬瓜、瓠瓜(葫芦),这些植物中,除瓜蒌外,都适合日常食用。显然,就这几种瓜是不足以以“瓜”作部首来造字的。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截止到东汉末期,传入我国的瓜科植物可能有西瓜、甜瓜、黄瓜等,大大丰富了瓜科植物的种类。大约也是在两汉时期,创造了不少以“瓜”作形符的字,在其后的《说文》一书中有所收录。

“瓜科植物”的果实通常被称为“瓠果”,瓜科果实形状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长筒形、扁圆形等。“瓠”字,从夸瓜声,目前最早见于东汉《说文》小篆,即指一类“大而虚的瓜”。

汉朝所指的“胡人”并非特指某个固定的地区或国家的人,而是泛指一系列居住在汉朝北方、西方及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及部落联盟,其中以匈奴最为显著,同时包括了后来崛起或已存在的其他诸多民族。这些民族活动的地域涵盖了从东北至西北、远达西域的广袤地带。

“葫”字并不特指瓜科植物,凡是果实表面有疣状突起的草本植物都可以算作“葫”,如草莓、覆盆子、八角茴香、南五味子、莲蓬、大蒜、苦瓜等。但上述这些常见植物中,除覆盆子和莲蓬外,均在西汉及其后传入中国。故“葫”字最初可以表示的草本植物仅在覆盆子、莲蓬、瓠瓜之间。受汉代“胡人”一词的影响,三国时期孙缅语录、《玉篇》中将“葫”释作大蒜是可以的。

“葫芦”一词中,“芦”的本字作“蘆”,是指一种像盧的草本植物,这仅与瓠瓜的形体相吻合。也就是说,单字“葫”可以泛指“果实表面有疣状突起的草本植物”;复合词“葫芦”特指瓠瓜。



古文释义



【集韻】洪孤切,音胡。

【廣韻】葫,瓜也。

又【類篇】葫,菰米也。

又【玉篇】大蒜也。【本草註】今人謂葫爲大蒜,蒜爲小蒜。

【孫緬云】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則小蒜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胡名。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您点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