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夏可能发生大规模高温高湿中暑,古称“暍病”,宜提前做个理论储备。

 karlinms 2024-04-28 发布于上海

今年有可能大规模发生的高温高湿中暑病,古称“暍病”,提前做个理论储备。

《金匮要略》记载有三条:

(1)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这是中暑的总原则,不适合用汗法排湿热,也不适合用下法去湿热。】

(2)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这是单纯中暑,阳暑的总治疗原则。生津,益气,清热。比白虎人参汤还简单的是白虎汤,比白虎汤还简单的是六一散。】

(3)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因暑热而复)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注:这是阴暑的类型,小剂量瓜蒂汤,用的是吐法。现代人已经很少用,或者说是不会用了。】

——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扩展学习内容。

《医门棒喝》初集:“暑温者,夏至后所感热邪也。古人分阴暑、阳暑。盖夏至以后,相火湿土,二气交会,合而为暑,或值时令热盛,或为禀体阳旺,而成阳暑之证,是暑而偏于火者。”

暑是外界气候的湿和热为主,如果单纯是湿热,这被称为阳。没有吹冷风,吃冷饮的情况,也就是没有伤寒,且人体自身平时也比较强壮。单纯这样的暑病,一般为阳暑。

《景岳全书》描述阳暑——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请注意,外面运动而带来的暑热)

病症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

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关键看火热的情况和人体正气的情况)

若气不甚虚,只有火证者,宜白虎汤或益元散;(益元散是六一散加了朱砂。我认为六一散就够了。)

若汗出脉虚浮,烦渴,有火而少气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

若眩晕少气,虽烦渴而火不甚者,宜生脉散。

老百姓搞不清楚的话,就用人丹或者仁丹,然后补充水分。在服用这两种药物时要注意,小儿和老年人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人丹,而仁丹中含有朱砂,可能会造成胎儿畸形,孕妇应避免服用。

阴暑是什么意思呢?

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或洗冷水澡,或频繁出入空调房间冷热交替频繁,导致寒热调节功能失灵,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请注意:是由于静而得之,故名“阴暑”)。

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等。

阴暑相当于比阳暑又多了伤寒。

阴暑一般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阳暑和阴暑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怕热,后者怕冷。前者有汗,后者无汗。前者大渴,后者不怎么渴。前者身体不怎么痛也不很紧,后者身重疼痛甚至紧。临证大家要仔细,谨遵医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