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医学习还要学打坐?| 李辛《回到本源》连载34

 光明丫 2024-04-28 发布于江苏

李辛《回到本源》连载34

静坐与气功
Claudine在我们的讨论中,“静坐”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对于医者,静坐是深入学习传统医学和临证的基础,唯此,我们才能领悟“心法”。对于患者,这是理解人之内在有不同层面功能的开始。
静坐,也是调神、优化“内在程序”,提升我们身心健康、心智完整和同理心的必要练习。
我建议我们的讨论,先从源头开始:我们内在有哪些层面?哪一个是“真我”?
李辛: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获得了一具肉身和一颗“心”。这颗心像是一个容器,携带了个体的“信息云”。佛法认为,这颗心不单有“个人”的“我执”,也充斥着无始以来的群体-家族意识和整个世界的“业力”信息。所谓的“我”并不单纯,是多重层面、多重力量的混合体,而且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人我关系中,呈现出不同的面向。某种意义上,并无“真我”。
与外在世界的接触,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身与心,来自外部的刺激,经过感官,产生各种感受(身体上和情感上),同时也引发各种思绪、思想、语言和行为,这个过程,同时又与过去的记忆、潜意识和生物本能互相激发,犹如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如果这一变化过程,能够为“心”所觉知,个人的日常生活,就有可能由无意识为主导的本能反应和社会习得模式化行为,转入有意识、有觉察的相对理性的个人选择。这样,个体的内在生活与外部适应有可能在相对和谐的水平进行,我们的身心将更健康。
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围绕着我们的生活背景,时时刻刻输入着随时变化的外来信息和刺激,加上先入为主的社会意识与习俗占据了不容置疑的主导优势,常常会改造和控制个体内在的“感受-情绪-思维模式,并形成惯性的“感受-情感-思维-语言-行为模式”,这些,大体就是我们所以为的“自我”。
我们渐渐失去了与“心”和“大自然”的联系,那是内在生命的源头,我们被现代教育灌输,误认为生命的重心是“融入群体、跟上社会”。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建立各种关系,以确立社会的“我”:我们的工作、家庭、人际,以及名声、金钱、权力、外貌……这一切外部的标志和回馈,进一步塑造着那个“虚幻的自我”。
年复一年,我们终于发展出一套更适应社会生活的“软件系统”,它会自动让我们在诸如此类的情境下做出更“合适”的反应。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这套强制性的“认知反应系统”本质上是从外部载入的,它牢牢地植入了我们的“后天之神”。
这并非“我”之本有。然而,强迫性无意识的“感受-情感-思维-语言-行为模式”,会带来软弱和恐惧,因为,个体被无始以来的集体无意识淹没了。或者说,个体可能从未破土而出、独立生长过。
静坐练习,能帮助我们渐渐感受到、意识到每个人的感觉、情感、思想、语言和行为只是生命不同层面与不同阶段的运行变化。这些内外时时刻刻交互的变化,它们互相影响,但皆非“我”。我们只需要熟悉这些不同层面的呈现过程,并体会其内外互动之变化。
这个观察和熟悉的练习,就是在训练“心”的稳定和清晰的觉察力。当练习渐渐深入,就有可能从控制我们的“惯性反应”中,慢慢获得退后、调整和改变的能力。我们的生活能更多地遵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在焦躁忙碌中无意识地为外部环境所控制、推动。我们渐渐地可以意识到“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作用,进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
Claudine传统中医有“五神”学说,“神魂志意魄”,分别归属于五脏,他们与“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的关系如何?
李辛: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正好是关于这个领域的。
在《灵枢本神》篇有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意思是:天给予我们的是“德”,地给予我们的是“气”, 生命源于天地能量信息之交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个体生命来自父母之阴阳两精的交感,随之而来的是“先天之神”的进入,然后出现了两种先天的功能:“魂”与“魄”。它们都属于神,魂偏精神信息层面,古人认为,做梦、直觉,以及与自然界的感应等都属于魂的功能范围;而魄,偏于躯体生物本能,如无须意识控制的呼吸、排泄、吮吸、抓握等本能反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一段介绍的是“后天之神”的作用:这一切开始于“任物”,我们的心转向外部世界,生出了意象及记忆,这是“意”的作用;意向固化,形成目标,这是“志”;开始思索、推导如何达到、完成,这是“思”;进而运筹规划,这是“虑”;所有这些志意、思虑的统合思维能力,称之为“智”。以上是“后天之神”逐步发展的过程。
所以,魂魄属于“先天之神”,志意属于“后天之神”。正常情况下,神,统摄魂魄与志意,两者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现代城市过度信息化、人工化的生活,使得很多人神散而不明,志意过用,扰乱了魂魄的安宁。所以,保持神定而清明,勿使志意过用,是我们需要留心的。

Claudine按照五行学说,魂属于肝,魄属肺,志属肾,意属脾,神属心。这一理论如何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是否可以理解为,比如:如果魂受到打扰,会影响到肝的功能?或者,通过治疗肺,可以调整魄的功能?

李辛:把五神纳入五脏系统,更多是为了保持“五行学说”在医学理论中的完整度。必须了解到,五行学说在起初,是当时的“普适理论”,不仅用于医学,也用于自然、政治、艺术……

道家认为,“神魂志意魄”属于“神”的领域而非肉体,所以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提示,“虚己”(减少志意过用)与“精神内守”是调神的关键,静坐是非常适合的调神方法。在《神农本草经》里也有用矿物类药来调精神、定魂魄、强志,减少意的过多散乱。
我们也观察到,思绪过多的人,容易有过多的痰湿留滞或中焦脾胃失运的问题;体型过盛的太阴之人,也常常呈现出思多意乱、容易犹豫而缺乏决断的心理特质,这就是意和脾系统的关系;性格偏激急躁、易于暴怒的人多有肝气不舒或血分郁热的气机格局,这样的人也常常会有睡眠不安、梦多易醒的魂不定的情形,这就是肝系统与魂和怒的关联。
我们的形体、能量、气血格局与神志意魂魄有着复杂而多变的相互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按照五神配五脏的单一治疗思路,足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精神心理疾患。
Claudine可以介绍一下静坐方法吗?能帮助我们向内观察。
李辛:首先,要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身心反应模式保持一些距离,观察自己的“感受-情感-思维-语言-行为模式”是如何活动的,熟悉它们。慢慢地,我们会对这一“内在程序”如何推动影响我们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有所觉察。
然后是每天的训练,可以花一些时间,在安静环境,保持舒适的坐姿,后背放松而直立。只是坐在那里,自然呼吸,让思绪自然流动,情绪情感自然起伏,各种内外身心感受当下也知道,但不控制,不聚焦。
只是静静地观察、感受,熟悉这一切。如实观察,不做调整和改变。心里需明白,这些内外的感受、身心的变化、思维与情感的交织,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内在背景。时时刻刻,从无止息。它们只是生命不同层面的变化与作用,并非“我”。
让自己的头脑慢慢放松下来,忽略各种惯有的评判和指使,但也不需要压制这些脑袋里的噪音。
保持放松的状态,可以尝试较长时间的安坐,继续感受、观察,不用担心走神、打断、方法对不对——这些也是另一种“噪音”。
渐渐地,我们会越来越深入,开始知道自己“内在程序”的变化过程了,渐渐地,长期充斥于内的“混乱感”“压力感”“不安感”会慢慢地缓和、减弱,我们会越来越稳定而清晰,觉察力会渐渐提高,感同身受的体验和同理心会更多地出现。
这是简单而需要很多时间的学习过程,是我们一生的练习,能帮助我们的身心更和谐。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士,祈祷也是很好的守神的练习方法之一。
Claudine:在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家师父会练习气功以延年益寿,甚至追寻“长生不老”,你是如何看的?在现代中国,还有这样修炼的吗?
李辛:“气功”是二十世纪世纪八十年代对各种古代修炼方式的流行称谓,在那时候,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始互通往来,于是,大部分西方人把中国传统的身心修炼方法统称为“气功”。
在《黄帝内经》里有不少论述,比如“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积精全神”“独立守神”,这是由“神”的层次入手的训练,渐而达到“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益其寿命,可以百数”。同时,这也是人与自然渐渐合一的过程,需要“传(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其重点,是减少后天社会化的志意活动,回到先天神为主导的生命状态
现代,气功、太极也成为中医学院的学习科目,但只有很少的医生,会作为日常的基本训练。反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练习气功的人越来越多了。
八十年代是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时期,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并不高,因为有可能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许多源自道家、佛家、武术界的不同功法,并不直接用传统的门派和语言对外讲授,而是冠以“气功”的名称。于是,海外的学习者也就沿用了这一近代名称。
另一方面,现代的气功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太多个人的阐释,也因为过于用意、求取速成,导致对传统功法练习原理的偏离。
我最常做的练习,是“静坐”,配合太极、站桩等传统功法,还有必要的体能训练。你的练习经验如何?
Claudine1990年,我在法国的欧洲气功学院学习的时候,进入了这个领域,我非常喜欢,一直在练习。
据我所知,气功有无以计数的各种流派,可以分为两类:动功(导引气功)和静功(内观气功)。导引气功,是通过精神专注,减少思维活动,以身形肌肉的活动,而达到呼吸平顺、气循经脉的功效。
“内观气功”相对不易练习,目的是培养“内气”,类似传统武术所说的“丹田气”,或日本人的“Hara”,如果“内气”提升,就可以延年益寿(根据道家观点),也可以提升武术家的功力,甚至可以远距离发放“外气”。现在有许多关于“外气”的科学研究,希望能知道其实质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李辛:所有这些内外的练习,都需要在放松、诚恳、内心开放的状态进行,是学习中医心法的必需。你现在练习哪些功法?
Claudine我最近常常练习北京体育大学的张老师教我的“导引功”。这是很好的功法,能谐调脏腑,通行经脉;还有针对某一脏腑及其相关经络和平衡整体能量气机的特别的练习方法。动作简单,功效强大。
我在其他国家还接触过与道家有渊源的下列功法:“内在微笑”“五音”和“精微宇宙循环”,这是由Mantak Chia 老师教授的,都属于精神领域的训练,能帮助我们把压力转化为活力。
所有的气功练习,都能提升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同时,也是在情绪和脏器水平的治疗手段。我相信上述的练习方法,应该在中国的典籍中有相近的记载,亦有丰富的运用。
李辛:确实,比起古代人,现代人时时刻刻都在“用脑”,并更多受到“七情”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志意过用,而魂魄不宁”,使得气血能量过多壅积于身体的上半部,散乱而不收,于是下部能量不足;脏腑虚实不调,形体失于滋养而衰败。气功练习能调理失常的神机和气机,阖收精气,对我们益处很大。
Claudine是的,现代研究发现,练习气功五年以上的人群,在寿命和身体、精神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必须记得,气功练习并不仅仅是某种练习,它是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练习者必须迈入与自然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和谐状态中,这是循序渐进、日渐深入的过程。
李辛:在西方,对于初学者,你会推荐什么?
Claudine对于初学者,“导引气功”是最安全的。但是,也取决于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因为年老而希望更加健康;还是作为按摩师,需要更充足的“内气”;或者是为了训练精神,提升智力。这里有不同的功法可以尝试。
但是,有两点是必须牢记在心的:
  • 不要试图练习太多功法。正如中国气功学会的林中鹏先生说的:“一根手杖就足以帮助你登上山顶,不要扛一堆拐杖走路。 ”保持长期习练一种功法,如果常换常新,我们会一无所得。
  • 《易经》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比如,简单的“抱树功”能带给我们强烈的接地感,即使是初学者。当神安静下来,我们会感受到内在的平静,能感受到“丹田”的气感,并通向劳宫穴。在气功治疗中,气是通过劳宫(或中冲穴)直接传给病人的,这也是“指针”的用法。
我也很喜欢“八段锦”,这门古老而简单的功法,能够锻炼到周身的阴经和阳经,调和神气,很多人一辈子只需要练习这一种功法,就能带来健康和快乐。
李辛: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无为的静坐、祈祷,或动态的气功,其作用都是舒缓过度的思虑,让我们的精神虚静而专注,进而深入再精微,回到内在的觉知。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与外部世界开放交流、互感互通,而不是被动的“心为物役”,为外部信息所控制。然后,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同理心和精微度才能提升,能够更充分地发展运用自己的潜能,而作为一个医生,我们才有可能给予更完整的治疗和帮助。
(未完待续)

《回到本源》中文版

作者简介

李辛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回到本源》(2022,中文版;2013,瑞士,英文版;2020,法国,法文版)

ClaudineMérer克劳迪那·梅赫

毕业于巴黎西区医科大学,在新加坡针灸科学研究院学习针灸,在伦敦完成了中草药的学习课程。在北京生活四年期间,与李辛医师一起共同完成英文版《回到本源》,于2013年在瑞士出版。曾任法国针灸无国界协会主席、瑞士哥伦比亚预防医学中心全科医师、针灸师、中医师和自然疗法医师,主理内科及妇科。创办法国蓝之树学会,每年主办《地球生态学》研讨会和中医临证继续教育课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