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厂:陳立夫為我題來“無住庵”

 自由书画谈 2024-04-28 发布于河南


1993年,無住庵添了一冊《陳果夫和陳立夫》(范小方、李永銘著)傳記。在傳記的照片、題辭處,看到兩幅陳立夫的書法墨跡,一幅寫的是孫中山的語錄,一幅是給武漢老齡科學研究院的題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陳立夫的書跡,給我的感覺是,雖然沒有專業書家的傳統功力,但能脫盡政治家所書中的燥氣,寫得溫潤雋逸,風神悠悠,頗耐人玩味。從此,我似乎看上陳立夫的書法了。

近來記性極差,我已記不住是通過上海的丁惠增先生,或是楊紹平先生的推介,與陳立夫聯繫上的。我又頗有幾分惰性,也不願去翻閱日記,反正是與陳立夫聯繫上了。1994年3月1 日,陳立夫為我題來了第一件書作是“無住庵”齋名,署款“建華先生囑,陳立夫”。款下面鈐了一方“陳立夫印”白文方印,印章的左邊竪寫一行小字“八三、三、一”,這是民國紀年,指1994年3月1日。引首鈐了方“弘毅館”不太規則的橢圓形朱文印。

陳立夫題“無住庵”

收到陳立夫的齋名書法,激動得我上窜下跳,當即制框懸在了客廳。這期間除取下過一會兒換了一隻考究的框子外,一直是建在客廳掛著。有了好的開端之後,陳立夫在兩年中寫給我近十幅書法,讓我大喜大樂。


為了報答陳立夫一而再、再而三地為我揮毫,我為陳立夫了刻了一方白文的“陳立夫”仿漢玉印,並寄到了台灣陳府。陳立夫在復我的信上說:“承贈立夫私章一枚,刻工精美,特函申謝!”


1999年,台灣《財訊》月刊4月號有一報道,題為《獨家專訪百歲名人陳立夫財富觀》,隨後分三次轉載在大陸《參考消息》報上,題為《百歲老人陳立夫專訪記》,“編者按”曰:“出生於19世紀最後一年,前半生目睹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的興衰,權傾一時;中年在蔣介石示意下放棄一切權力,到美國開養雞場;70歲時又被召回台灣,投人中醫教育、孔孟思想的傳播,陳立夫是當年所謂'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中,唯一還快樂地活在台灣的代表人物。養生有術的陳立夫,可望跨入人生的第三個世紀。本刊特別專訪今年滿百歲的陳立夫,請他談談百歲人生觀、財富觀及養生之道。”


專記中談及陳立夫的政治看法、養生之道等本文不談及,現就其中有關書法的一條予以錄出:“問:你現在有收人的工作有哪些?答:我寫字(書法)賺的錢,都捐給立夫中醫藥研究基金會作資金。基金會對中藥方面、針灸方面的傑出研究者,每兩年都會領一次立夫獎,每次大概需要五六百萬元資金和審查費等,都是我寫字賺來的。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可以這樣靠寫字頒獎,這點成就讓我蠻高興的。要我寫字的人,如果是大陸方面,他們沒有幾個錢,沒辦法給錢,合灣、美國的人就有錢。這幾年下來,我寫字總得到8000萬台幣,用來成立基金會。”


陳立夫字寫得沈穩莊重,平和簡淨,道麗天成。陳立夫論書云:“書法是一門清淡高雅的藝術,練習起來是件吃苦的事,一般人常摆脫不了榮辱得失的困惑,往往難以成功。”從此論看,陳立夫是深諳書法個中三昧的。

筆者為陳立夫治印

晚年的陳立夫致力於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大業。他密切關注著大陸的建設和發展,廣泛加強與大陸各方面的聯繫。他對中醫、中藥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用大量的時間來研究中醫藥民族文化,同時,他還潛心於儒家、老莊等傳統文化的研究,寫成了《人理學研究》、《易學應用之研究》、《生之原理》、《孟子政治思想》、《中華文學概述》、《中國文化與世界前途》、《真理不滅,孔孟之道永存》等書。台灣醫學界、文化界推舉他為“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動委員會副會長”、“孔孟學會副會長”等。古人云:“人間重晚晴”,晚年的陳立夫對於祖國的統一、中華的振興不遺餘力,受到兩岸人士的贊許。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陳立夫在走過了人生102年後,於2001年去世,這留給我的“無住庵”齋名書法,成了對他老人家的最佳紀念物。

2002年重陽節於無住庵


于建华书房联

于建华造《无量寿佛

于建华书“云破月来”

于建华上世纪九十年代篆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