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北宋白玉双孔雀嵌饰,聊聊馆藏古玉的拍摄和修图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4-28 发布于北京


       首都博物馆这件北宋白玉双孔雀嵌饰,长6.8厘米,宽8厘米。从定名中就可看出这件玉饰可能的功用。玉饰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以单阴刻线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有琢磨痕迹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拍摄馆藏文物是件有意思、可琢磨的趣事。经常有朋友问我,博物馆的古玉你是如何保证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准确的?今天就结合这件器物聊聊:



        一、拍摄环境

        首都博物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厅”,因为是重新布展的,灯光的亮度、角度都很专业,文物摆放位置、与参观者的距离也很合适,个人感觉比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展出时离拍摄者更近10厘米左右,特别适合微距镜头拍摄细节。



         二、拍摄器材

        老掉牙的佳能单反5D4+百微镜头拍摄。博物馆不让用三脚架,全程手持拍摄。

        三、拍摄设置

       一般是放在M档,即手动设置档。

        1.光圈,调到F8。在拍摄馆藏文物过程中,我先后尝试过F2.8到F11的所有光圈,最后个人感觉在F8拍摄时能兼顾到景深和快门。光圈放大些如F4、F5.6,景深较浅,放大后看细节,只有对焦点附近清晰;光圈放小些如F11、F13,会因为进光量少需要延长拍摄时间,导致照片拍虚,或者因感光度高出现燥点。


        2.快门,调到1/40秒到1/100之间,具体因人而异。理论上,如果微距镜头是100毫米,快门速度最少要1/100秒才不会拍虚,但我拍摄这组北宋白玉双孔雀嵌饰时,用的快门是1/50秒,与拍摄姿态的稳定程度有关,大家可以自行体会。我的建议是,手持拍摄不稳的朋友,快门速度最少1/100秒,手稳的朋友自行确定。


        3.感光度(ISO),为避免燥点,ISO设置在4000以下。这组北宋白玉双孔雀嵌饰就是4000。

        4.图片样式,调到“精致细节”。

        5.白平衡(色温),随便!

        有人会问,那白平衡是确定照片色调的关键,同样的照片在不同的白平衡下,色调会有日光、阴影、多云、莹光灯、钨丝灯等不同效果,你怎么能随便呢?这就与修图有关了。



        四、修图思路

        我在博物馆拍摄的所有文物,都用的是RAW无损格式,一张图片60兆左右,转换成JPEG前,调整白平衡(色温)、色调、对比度、精细度(所以上面提到了白平衡随便),再在PS里裁切和添加说明、水印。

        1.整体还原

        拍摄一件古玉前,我先用手机拍摄一张带展示牌介绍的图片,修图时查查官网或出版物上的图片,力求还原古玉的原貌。比如这组北宋白玉双孔雀嵌饰,从网上各路摄影大咖的图片看,有的还原出了白度,有的偏向表现和田玉的温润,有的着力体现工艺微痕,各有侧重,却在准确完整还原上有所损失。为了避免出现生硬地惨白、暗调的温润,在修前面几张偏白的图时,注重白色和温润的同时还原,尽量还原出一级白玉的羊脂感。


        2.细节清晰

        我拍摄古玉时,力求拍清阴线沟底的工艺特征,力求展示出皮壳的工艺特征,考虑到博物馆灯光偏暗、为求景深和保证不虚把ISO设置较大,主要通过适度降低亮度寻求降燥效果,这组图片中较暗的几张,就是这个思路。



        五、关于图片是否直出的探讨

        有很多网友发的馆藏品都是JPEG直出的图片,个人认为,我们拍摄时受限于现场条件,不是每张图片都能拍得横平竖直,不是每张图片的焦点都在黄金分割点,不是每张图片的白平衡都能准确还原文物的色彩,有时适当地进行二次裁切构图,适当地调整白平衡(色温)、色调、对比度、精细度,适当地进行降燥处理,能够更好地突出展示老祖宗留下的富贵财富,能够更好地吸引更多人关注馆藏文物,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拍摄时能够用RAW无损格式拍摄,修图时尽量细心些,应该是对我们背着摄影大包、扛着一堆相机镜头,上蹲下趴、左顾右盼力求拍出优秀图片的一种最好交代。

        谨以此篇,向所有又拍图、又修图、又码字、还要出篇的文物摄影爱好者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