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各家注解及方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醉青YPS 2024-04-28 发布于江苏

苓桂术甘汤方证
【方剂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茯苓、白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胡希恕条文讲解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症,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症治而表自解。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短气为胃有微饮的证候。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临证时仍宜细辨。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验案】刘某,女性,19岁,1977年10月3日初诊。
2个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苔白,脉沉细。此属水饮上犯之证,予苓桂术甘汤:
桂枝10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连服8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亦大减。原方增桂枝为12克,茯苓24克,又服6剂痊愈。

经方直解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证之病理,为脾之功能不运且心阳不足,血运不畅,影响三焦水道而病也。

脾不运,三焦水道不利则生水浊,积于胃脘部而为稀痰(即水气),故见胸满而闷、胸胁支满;心阳不振则血运不利,动脉血运不利可见气上冲心胸,也可从下而上依次出现类似胀、满、悸之类的感觉。水浊从三焦咽喉部分溢出,积于喉部则有痰凝之感,状若梅核气;痰液溢入气管则可见咳嗽;其于面部溢出,则可见面部黧黑,额、颊、鼻、唇、颏有黑斑,即水斑;水浊于脑部溢出而积于耳蜗之处,影响神经则头眩;水浊积于鼻腔水道之处,则可见鼻不闻香臭或鼻涕倒流;水浊积于眼底,则每致眼压过高,甚或致眼底出血,眼睛红;水浊积于耳部,则可出现耳朵流脓;水浊欲从舌部溢出,则舌苔可见白色,水滑欲滴,舌淡嫩;水运不畅,水道不行,则可见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苓桂术甘汤之药理如下。

该方用茯苓、白术活水运而健脾利湿,除水道之瘀滞;用桂枝强心、活血运、利水运;用炙甘草调和诸药、补肠津,故服后多小便利且汗出而愈。以炙甘草能安肠补液恋湿,故宜轻用之。

若其人痰湿过重,则宜加入半夏、砂仁、陈皮等温胃之药,通过增强胃蠕动,改善三焦之入道而达到强化水运之作用,也可加柴胡活三焦水运。我们常说水湿内停,阻遏气机,则可致水道不通而加重水湿。其实气机者,即实功能也,增加三焦之功能,即能活水运也。实脾饮之用木香,参苓白术散之用陈皮、砂仁,也是此理。

若其人兼见血虚发热,则宜合四物汤以用之,此即联珠饮也。即以四物滋血,血补则热退;以苓桂术甘汤燥脾祛痰,痰去则咳止也。

《类聚方广义》云:苓桂术甘汤治饮家眼目生翳,昏暗疼痛,上冲头眩,睑肿,眵泪多者,加苤莒,尤有其效。当以心胸动悸,胸胁支满,心下逆满等为目的。治雀目证,亦有奇效。陆渊雷先生云:慢性胃病,世间最多,不必皆有蓄水。其有蓄水者,大半为苓桂术甘汤证,故本方之应用极多。胃水常引发目疾,赤痛而多眵泪,本方加车前子,奇效。时医治目疾,但晓寒凉滋润,桂之温,术之燥,皆视为禁药,于是经久不得愈,而世欲有眼百帖之口号矣。

《建殊录》有以本方治痿躄者,其症见体肉 膶动而上气殊甚,药后小便畅行而愈。陆渊雷先生谓论中“气上冲胸,眩冒,经脉动惕,久而成痿”所言者,当为苓桂术甘汤之主治。余则以为本条当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已含苓桂术甘汤中各药,且更为全面。

附:名医医案选录

一、郭某,女,48岁。患头晕1年多,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即发作。头晕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脉缓,舌淡苔白。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治以苓桂术甘汤。二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转。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四钱,服1月痊愈,以后未复发。(《经方发挥》)

经方大用

【临床经验附识】
1.心下停饮,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脉沉紧,身振颤者。
2.无心脏病,动则心悸气短者(加厚朴、杏仁、苏子)。
3.舌上水滑,脉沉弦,或左颈痠憋跳动,心动悸,胸满者(加厚朴、杏仁、苏子)。
4.眼痛生赤脉,目不能开,舌苔润者。
5.耳聋,冲逆甚而头眩者。
6.内有水饮引起的目生云翳,目昏暗疼痛,头眩,睑肿,眵多泪多者(加车前子)。
7.背冷,有水饮者。
8.视疲劳,瞬目,羞明,眼痛,流泪,头痛,头沉重,焦虑者(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9.水气上冲引起的眩晕、痿、眼疾等。
10.眼病,常流泪,脉沉紧或沉者。
11.慢性轴性视神经炎,有停饮者。
12.假性近视,有停饮者。
13.耳鸣,起立时眩晕,脉沉紧,心下拍之有水音者。
14.鼻窦炎,有胃内停水,眩晕,或起立眩晕者。
15.晕船、晕车,胸胁胀闷,或呼吸急促,苔润滑者。
16.眼睑、鼻翼、唇周麻痹或手震颤,身体各处有动悸感者。
17.皮肤病分泌物稀薄量多,眩晕,动悸者。
18.眼睛红肿疼痛,脉沉紧者(加黄连、细辛、车前子)。
19.视神经乳头水肿,脉沉弦者。
20.运动神经麻痹,体肉 膶动,气上冲者。
21.贫血显著、动悸,或耳鸣,或面浮肿者等(加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砂仁)。
22.眼睑闭合不能开者。
23.面部各种色斑或色素沉着,而其人舌质淡、舌苔水滑者。
24.儿童体质虚弱,站起时头晕目眩者。
25.贫血,起立时眩晕,心悸,或头重、头痛者。
26.心下悸满而上冲者。
27.心悸,眩晕,尿量少者。
28.易饥,时心悸,起则头眩,脉沉而紧者。
29.排尿性晕厥。
30.眼压高。
31.鼻涕倒流。

经方方证

1.气上冲胸

此指自觉有气从少腹部上冲胸部,常伴有剧烈的心悸、胸闷、头晕等。但也有他觉症状,即按压脐腹部有搏动感。“此方以动悸为的候。”(《方函口诀》)

2.心下逆满、胸胁支满

自觉有气上逆,上腹部甚至胸胁部闷胀,或重压感,自觉气不往下,伴有嗳气、食欲不振等。心下逆满可以理解为胃的逆蠕动。

3.起则头眩目眩

“起则头眩”是体位改变时出现的症状,由平卧位转为坐位或立位时出现头部晃动感,视物旋转而站立不稳,通常为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目眩”推测是眼外肌痉挛导致视物模糊或复视。

4.短气有微饮

呼吸短促,不能接续。“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十二)这些症状都与水停心下有关。本方证不仅有严重的心悸,并有食欲不振、腹胀胸闷、呕吐清水、腹中有辘辘水声等。

5.心下有痰饮

心下,即上腹部;痰饮,是清稀的水。“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八)、“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二十五)等经典原文的描述中,本方证不仅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并有小便不利、背冷、口不渴、恶饮水、头重目眩等症。

苓桂术甘汤证是古代所说的痰饮病的一种。痰饮病,指水停留在身体某一部位所导致的疾病,苓桂术甘汤证是水饮停留心下,并出现心悸、胸闷、腹胀、头晕、震颤等症状的状态。本方证多在慢性病的基础上,因感受外邪、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诱因而引起,发作有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点。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故经典原文中对此证的描述也较多。传统的解释有“阳虚而动肾水之症”(徐灵胎)、“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尤怡)、“痰饮停留心下”(《金匮要略》新世纪第四版)、“中阳不足,饮停心下”(《方剂学》新世纪第四版)。根据经典方证的“起则头眩”“气上冲胸”等描述推测,本方证是以低血压为特征的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

三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中瘦人多见,焦虑症状明显。体型、脉象、腹证有特异性。

1.体瘦长

面色黄白,轻度浮肿貌或眼袋明显,焦虑貌;或面色黧黑或面见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黯滞。

2.腹部症状明显

易吐水或胃内有振水声,多有口渴而不能多饮水,按压腹部软弱,腹主动脉搏动明显。小便少,易腹胀, 易腹泻。胃下垂多见。

3.头部症状明显

易心悸眩晕,特别是直立性眩晕;喜平躺,易突发胸闷、气短;易于惊吓,睡眠多梦。

4.舌胖大

舌淡红,胖大,有齿痕。舌质淡嫩,舌苔水滑。

5.脉弱

脉弱无力,或空弦,或细软,或沉细弱,但也有脉沉紧者。血压偏低。

四 适用病症

本方临床适用面较广,符合上述适用人群的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以及眼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心悸类疾病

本方适用于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患者。以心悸为突出表现,伴有胸闷、短气、喘息,且有入夜胸闷等症状加重的倾向。大多伴有焦虑倾向,尚见头晕目眩、咽噎耳鸣、睑肿面浮等症,多加大枣。如常突发心悸、黑蒙、眼前冒金花者,加五味子。

2.眩晕类疾病

如焦虑症、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伴有心悸、颤抖、腹胀、肠鸣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合用真武汤等。

3.胃肠道疾病

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恶心伴呕吐清水、腹泻、腹部冷等消化道症状,并伴有面色苍白、头昏、眩晕、晕厥、颤抖、心悸、出汗等植物神经失调症状者,即可考虑使用本方。如进食后腹胀明显、胃内振水音者,合外台茯苓饮。如咽喉异物感、舌苔黏腻满布、腹胀嗳气者,合半夏厚朴汤。

4.咳喘类疾病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胸膜炎、心包积液等多见胸闷、短气者,本方作为平素调理方,有利于改善体质,缓解症状。咳吐清稀白痰者,可配干姜、细辛、五味子。

5.眼病

本方适用于如白内障、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视神经萎缩、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患者。尾台榕堂说:“治饮家眼目生云翳,昏暗疼痛,上冲头眩,睑肿眵泪多者,加芣苡(车前)尤有奇效。当以心胸动悸、胸胁支满、心下逆满等症为目的。”(《类聚方广义》)陆渊雷说:“胃水常引发目疾,赤痛而多眵,本方加车前子,奇效。” 武简侯说:“遇到眼结膜红肿而多眵泪者,每有眩晕、尿少、背冷之症,用本方加车前子,有殊效。”(《经方随证应用法》)通常合用五苓散、当归芍药散等。

五 方证鉴别

1.本方与五苓散

两方均能治疗头晕、心悸。本方证偏气上冲胸,彼方证偏水入即吐。

2.本方与真武汤

两方均能治疗头眩身振动。本方证是冲逆动摇,彼方证是汗出、身热、四肢沉重,一是阳亡于外,一是阳不安于中,病变程度有轻重之别。

100首经方

【方解】心下属脾之部位,饮凌于脾,致脾弱不能制水,则生痰。胸为阳气往来之路,饮邪弥漫于胸、盈满于胁,蔽心阳,溢支络,故胸胁支满。动则水气荡漾,变态无常,或头旋转,或目眩,或心动悸等,皆随其发作。方中茯苓利水,桂枝振奋心阳,白术健脾,脾健则能运化水液,又有甘草利脾气而交上下。心阳振,脾气旺,转输速,则使水有下行之势,而无上凌之患。
【方证要点】
1.脾阳虚水停心下证:以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气上冲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起则眩晕,平卧则已;头晕眼花,不耐久视,久视则昏暗不清晰,或生云翳,或赤痛多泪;气上冲胸,短气胸闷;身为振振摇,平素无畏寒;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或脉弦,或兼浮。
2.常用于睑浮肿、神经性心脏病、慢性胸膜炎之积水、气逆、小便不利、神经性高血压、头晕目眩、眼结膜炎、轻微脚气、冠心病、眩晕、神经官能症、肺痿、感寒咳嗽、咳喘、呕吐、便秘、泄泻、消渴、惊悸、银屑病、慢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属于饮停中焦者。
3.体质要求:这是湿性体质中水湿内停的一种类型,偏于消化代谢系统功能紊乱。其人不论体形胖瘦,大都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喝水后上腹部易有振水音,进食后易腹泻,进脂肪餐后症状更明显。容易患脂肪肝,容易眩晕,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
【类似方证鉴别】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与真武汤:都可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苓桂术甘汤证为脾阳虚水停心下,可见心下逆满,恶心呕吐,起则头眩,胸胁支满等症;而真武汤证属肾阳虚水邪泛滥,可见肢冷畏寒,心下悸,身[插图]动等症。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与苓桂味甘汤:都可以治疗水饮上冲。苓桂术甘汤证为脾阳虚水停心下,可见心下逆满,恶心呕吐,起则头眩,胸胁支满等症;而苓桂味甘汤证为中焦虚寒,胃气上冲,可见冲逆较急,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面热如醉等症。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都可以温阳化饮。二方三药相同,仅桂枝、干姜之异。桂枝可去冲气,故可降心下逆满,止恶心呕吐,起则头眩等冲气之症;干姜旨在燠土胜湿,故可治肾着,症见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等。
【医案举例】
1.晨泻腹痛案(黎崇裕医案)
男性,24岁,晨起腹痛即泻,平时腹痛或左或右,以右为盛,干呕,吐涎沫,头紧怕冷,失眠,大便稀溏,小便白,舌苔水滑、白腻。
辨证:水饮夹杂虚寒。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味。

茯苓15g,桂枝10g,肉桂5g,苍术10g,炙甘草6g,当归10g,赤芍3g,白芍3g,川芎10g,泽泻3g,防风6g,姜半夏12g,吴茱萸3g,生姜30g,2剂。

用药后腹痛腹泻愈,睡眠佳,干呕少发,大便仍溏。效果尚属满意,易方调理而安。

2.冠心病案(刘渡舟医案)

陆某,男,42岁。形体肥胖,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治疗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症: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处方:

茯苓30g,桂枝12g,白术10g,炙甘草10g。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加附子9g,肉桂6g,以复心肾阳气。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未痊愈,再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10g,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瘥。

武简侯

【证状表现】《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补充:有咳嗽、寒热、背冷痛或腰痛、头部眩晕等症。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吐下后,心肠虚浮,不能下交于肾,肾肠上虚,以致水气蓄积上焦,不能下从小便排泄,而酿成以上证状,故用桂枝主通阳降冲;茯苓主心悸利尿;白术主温中利尿;甘草主缓急迫而利气血。为上焦停饮而致头晕之要方。
【治疗标的】以心下停饮、眩晕、动悸、小便不利为主标的;咳嗽、寒热、背冷痛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方函口诀》:此方以动悸为的候。
《皇汉医学要诀》:本方主治之上冲右侧为甚,身体疼痛亦以右侧为甚。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眼生云翳,昏暗疼痛,睑肿眵泪多者,加芣苡,有奇效。雀目,亦有奇验。
尤在泾:治久而成痿躄者。
方舆輗:成痿,动气甚者,本方加牡蛎、铁屑。
《方机》:眼痛,生赤脉不能开者。又,耳聋,冲逆甚而头眩者。
《生生堂治验》:腰痛昏眩、便血,本方加五灵脂,治愈。
《汉法医典》:心脏肥大,心悸亢进,本方加干姜、香附、牡蛎、铁粉。又,神经衰弱,本方加牡蛎、香附子。
《眼科锦囊》:苓桂术甘汤,治胸膈支饮、上冲目眩及睑浮肿者。
简侯:在临床时,遇到眼结膜红肿而多眵泪者,每有眩晕尿少,背冷之证。用本方,加车前子,有殊效。
【凭证使用】精神病、心脏病、神经病、肾脏病、眼病等,而尤有效于痿躄。其他应用范围颇广,并治眩晕证、震激证、神经性心悸亢进、心脏瓣膜病、胃疾患、水疱性结膜炎、网膜炎、内耳疾患(《汉方新解》)、高血压证、喘息、神经衰弱等(《临床实用方》)。

【何注】
伤寒用汗法本为正治,医者不察反用吐下之法,使中焦被伤。水湿停运,水气逆而上冲,则患者出现胸闷、有气上冲之感;水饮上蒙则见头晕;沉紧之脉为内有水寒。因饮邪可以流动,故体位一变,水饮也跟随变动,如以手持杯则可见杯内的水晃动不停,故患者会出现一动便头晕、一动便心慌的症状,这都是水饮之邪作祟。故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以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
【临床体会】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方证是:动则头晕(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动则心悸。气上冲胸,胸满,心悸,短气,面色黧黑或有水斑,苔水滑(欲滴),脉沉紧。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药物间的比例关系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3∶2∶2(剂量举例:茯苓40~44g,桂枝与肉桂共用30~33g,白术20~22g,甘草20~22g)。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各药物间的比例关系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3∶3∶2,与此处相比增加了白术一两。若患者大便干,一般可以增加白术的量,并且用生白术。
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亦有此方,可以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之证。与本条文相比较可得,苓桂术甘汤的主证之一是“头眩”或“目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