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尚之美——王羲之《谯周帖》临疏

 疏云廬 2024-04-28 发布于山东

       《谯周帖》,“书圣”王羲之传世书作,所书内容:“云谯周有孙□(一字损失),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故后世名之曰《谯周帖》。

       一、概览

       《谯周帖》,一幅日常信札,草书,计三行二十九字,刻本墨拓。该帖以收入著名法帖《十七帖》而传世,现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之岳雪楼本,据考是以标注“僧权”为特征的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唐《右军书记》著录此帖文本,《宣和书谱》录有帖目。相继见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刘园集帖》《宝晋斋法帖》《玉烟堂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等历代著名法帖。

       王羲之《十七帖》,多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书信,此帖是王羲之向周抚询问谯周之孙谯秀事宜。大意是:听说谯周有个孙子(谯秀),志向高远而隐居不仕,现住何处?不知此人是否如我所闻,具此志节?此事令人念念不忘,期待足下访察详示。其中,“谯周有孙”后损失一字,据文意及史料推断,是指谯秀。

       谯周,字允南,三国时益州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阆中)人,魏晋之际史学家、天文学家、大臣,蜀汉名士,耽古笃学,精研六经,通晓天文,有“蜀中孔子”之誉。其孙谯秀,字元彦,《晋书》载:“秀少而静默,不交于世,知天下将乱,预绝人事,虽内外宗亲,不与相见。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据蜀,略有巴西,雄叔父骧、骧子寿皆慕秀名,具束帛安车征之,皆不应。常冠皮弁,弊衣,躬耕山薮。”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平蜀,书《荐谯元彦表》以荐之,然谯秀终不肯仕。隐居宕渠(今四川达州),年九十余而卒。因此,王羲之所说“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正是指谯秀。王羲之欲向周抚访察其下落,求证其是否如人所言,具有“高尚不出”之志节。

       二、赏析

       《十七帖》,历代奉之为书学之圣典、草法之圭臬,《谯周帖》为其第二十通尺牍,可见其书学地位。

       该帖有着典型的王氏草书风貌,作草若真,从容不迫,动中有静,静而多妙,具有内在的意蕴美。笔意精到,点画粗细有致,方圆兼备,刚柔并济,偶尔牵丝带笔,似断还续,体势飞动。结字平中寓奇,字势笔断神合,字形不拘一格,通篇血脉流畅,笔墨间充满朴厚灵和之气,古雅遒劲,熠熠展现出魏晋士人之精神风貌。据而言之,书风呈纵引横张,大小错落有致。首行字势特征是由小及大,第二行相反,上大下小,中部更小,末行与第二行互补,上下小,中间大。如此一来,行与行之间产生了避让、穿插关系,使全局章法的纵势与横势互相照应。字势笔意,犹如王羲之所谓:“紧则劲,险则峻”,如“出”“今”“所”“在”等字,笔画提按转折分明,行笔稳健。“出今”二字用笔开张、劲拔,结体险峻。同时,两字作一字书、一笔书,几不可视,如作一字写一样,这种“如一”结构,充分展现出草法结构美和连绵笔势魅力的双重艺术品格,是王羲之对草书艺术的杰出贡献,标志着草书在东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此帖为历代所追捧,赵子昂延祐三年(1314年)临摹本是为典范,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被誉为台博“掌上明珠”。此为赵氏晚年所临,雍容典雅,出神入化,从中亦可很好地领略此帖之风姿,并可较之以见羲之之原创与子昂之求新。

       三、疏云

       《谯周帖》,志相投兮心相系,访求高士兮明高志。王羲之年轻时即放任心性,无求庙堂;晚年更是挂冠而去,归以田舍。因此,闻先贤之后“高尚不出”,心明眼亮,“令人依依”,深切期待着求证那种“高尚”情怀的现实存在,翘首以待“足下具示”。因之于现实世界,此等情怀来之不易,鲜有其人,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生命至高情怀。即便是在最为放达的魏晋时代,亦是如此。是以闻有此人,如见日月,亦映亮了自我之生命航程。作者满怀“依依”访贤之情,将这种心志挥发于翰墨,展现出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催化为精妙绝伦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岂虚言哉。谨记!

甲辰季春廿晚玄蜦记于疏云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