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记否|北京胡同里,隐藏着怎样的文化?

 曾记否旧时光 2024-04-28 发布于广东

胡同,滥觞于元,经八百余年传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脉搏,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联结这座五朝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胡同不只是住所,它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不少著名作家,例如季羡林、汪曾祺、赵大年等人,有的在胡同中居住了数十年,有的则只是于胡同中短暂居住,对胡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情。在他们笔下,北京的胡同生活各具风情。

胡同的生命,在于那两旁一所所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在于那一排排或大或小、高台阶低台阶的院门,那关闭着的、开着的、陈旧的或偶然新油漆的大门,那里生活着的一代一代的人。只要胡同存在一天,它便是个有机体,有生命、有感情,它会思念远人,远人也会思念它。一旦推土机来,轰隆轰隆地一推两推,它便消失在瓦砾堆中了,代替的是平整的土地,几十层的高楼,压着的则是胡同的生命,几百年的历史。

我们找到了翠花胡同,正合心意——故事就应该发生在这样的胡同里一一那位从未出场,却令一代名医金一趟神魂颠倒、抱憾终身的姑娘就叫翠花。这是我们心里的胡同啊。它的东口是繁华喧嚣的王府井商业街,洋气的华侨大厦、民航大楼;在西口又抬头可见故宫冷峻的角楼和凝重的紫墙。这新旧反差极大的两片天地之间,二百米长的小胡同里居住着地道的北京老百姓,小说里的主人公,他们顽强地保存着北京人的脾气秉性。

不只是翠花胡同,老舍当了作家以后,曾三次大规模地把小羊圈胡同和诞生了他的小院子写进自己的小说。最早的一次是1937年,小说叫《小人物自述》,第二次是1944年,小说叫《四世同堂》,第三次是1962年,小说叫《正红旗下》。老舍让它们把小羊圈当作地理背景和活动舞台,演出一幕又一幕二十世纪上半叶苦难中国的悲壮史剧。

有人说,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建筑物都在北京。当然不光是房子,还有观念、文学、艺术、民风,说到底,还是人。北京人得天独厚,生活在全国的文化中心。有趣的是,大部分北京人又住在小胡同里,创造和维系着深厚的胡同文化。前辈作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龙须沟》植根于胡同文化, 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北京城,我们要写《皇城根》,同样得益于胡同文化。

我不知道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北京还能保留多少小胡同?但我相信,这种胡同文化和它浓郁的京华韵味,将长期保存在文学艺术和人们的心里。

如果您想看更多怀旧故事,请去官方网站xia载“曾记否APP”或搜索“曾记否APP”微信小程序。谢谢您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