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新法专栏」:漫话小米

 太行文学l苑 2024-04-29 发布于河南

小米,人人都熟悉,尤其是北方的国民。它是一种粮食,是禾本植物“粟”结出的果实。粟,又称稷或粱,北方人俗称谷子。粟米大都呈黄色或黄白色,因其颗粒很小,故名小米。​​

小米祖籍大中华,据植物学家研究,它是由“狗尾巴草”驯化而来的。中国人种植小米已有上万年历史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邯郸发掘出了万年以前的粟,因而这里被确认为是小米最早的发源地。中国的黄河流域,及至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一直以来都是小米的主要产地。

古老的小米,国人给予了它极高的地位,被誉为“稷、黍、稻、麦、菽”五谷之首。古人讲迷信,小米甚至被封为了“谷神”。帝王将相们张口闭口“江山社稷”,其中的“稷”指的就是谷神。人们每年都要祭天祭地祭祖先,同时也少不了祭祀小米这尊谷神。

小米之所以如此受到尊崇,是因为它确有值得尊崇的品格。几千年来,小米一直是北方人的主粮,养活了中国大半数以上人口。当然,北方也有水稻,但囿于水资源不足,种植面积并不大;也还有黍子、高粱、大豆等,但都未能成为主流。而小麦是外来物种,虽然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粗糙的麦粒难以下咽;直到后来有人发明磨面工艺后,才逐渐成为了主粮。所以,自古以来,小米在中国北方的主粮地位无可撼动,人们对小米的尊崇也一直未改。

小米在中国北方独霸江湖,也是与它特有的脾性分不开的。中国的北方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许多地方土地贫瘠、自然灾害多,尤其是旱灾频发。而粟既耐干旱、又耐贫瘠,还不太怕盐碱酸,正好能够适应恶劣的生存条件。有农谚说“只有山上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所以,粟就成为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小米也被称之为大旱之年老百姓的“救命粮”

小米大多都是黄色的,但其实它的品种非常多,颜色还有白、黑、红、橙、紫等各种,所以有“粟有五彩”之说。小米春种秋收,得天地阴阳之气最厚,所以营养非常丰富。小米烹调容易、入口滑润、味道香甜,常吃可使人身强体健。小米还是药食同源植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它“治反胃热痢,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难怪许多地方妇女生孩子、小孩增营养、老人体弱补益,都要熬上一碗小米粥。

小米还有一个其它粮食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易于储藏按照老人们的说法,稻子、麦子一般能保存3到5年,而小米能保存9年左右;如果建立完善的保存设施,小米甚至可以保存二三十年,只不过口感略差一点罢了。所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备战备荒之需要,仓廪里都要储存大量的粮食,其主要品种就是小米。正如诗圣杜甫描写唐朝开元盛世《忆昔》中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小米养育了中国人、滋润了悠悠大中华。中国人是黄皮肤的黄种人,黄种人的祖先炎黄二帝,纵横在黄土高原上开疆辟土,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炎帝“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华夏民族喝着滔滔黄河水,吃着香喷喷的黄米饭,一代一代日月光华、生生不息。

小米也养育了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从没有离开过小米,中国文人骚客热衷于歌颂小米,中国的诗词歌赋也时刻在从小米中汲取营养。且看看这些成语:沧海一粟一丝半粟鬼哭粟飞粟红贯朽斗粟尺布脱粟布被不食周粟肤粟股栗寸丝半粟敝绨恶粟历兵粟马不辨菽粟布帛菽粟毫发丝粟天粟马角飞刍挽粟等等,每一句都可以讲出一则生动的小米故事。再看看这些诗词:李白“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粟”;杜甫“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白居易“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皮日休“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韦庄“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吕岩“光景斯须如梦里,还丹粟粒变金姿”;杜牧“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箱空”等等。显然,小米就是文人们心中的文章和诗歌;小米也成就了诗人们的诗心和诗魂。

当然,小米还养育了中国革命。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在陕北黄土高原。在延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斗13年,终于赢得了胜利。总结这一伟大胜利的经验,毛主席说过: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陕北的小米也是最革命的,陕北的小米里也有马列主义。是的,13年里,革命先辈吃着黄土高原上的小米,克服千难万险,生生地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和大炮,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毫无疑问,是黄土高原的小米滋养了中国革命,成就了中国革命!

现今,得益于世界开放、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都纷纷涌入了华夏大地,人们开始享受地球任何地方的美食。小米,作为中国人最早种植、最先享用、最受尊崇的粮食,似乎逐步被边缘化了。但是,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小米还是“老大”。小小粟米,大大精神,由小米滋生出来的那种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生机勃勃、茁壮成长,不惧任何妖魔鬼怪,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伟大精神,依然光彩熠熠、照耀中华。让我们永远弘扬“小米精神”,去拥抱新时代吧!

(写于:2023-03-24)
【作者简介】:田新法,古稀老汉。大学文化。籍贯河南林州。从戎23年。铁路工作近20年。出版《春天过后不是秋》《文乐极境》,退休后自印《秋日情思》文学作品集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