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什么时候来到遂川的?

 述涛说事 2024-04-29 发布于江西

      白云坳里好开田

                                /老木

     明末清初,战事不断,龙泉(遂川)人口急减,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出现了历史书上所载:“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的局面。从而在顺治年间,涌入了大量从福建广东来的流寓之人,也就是流离失所的人。

    在这批人中,还有许多伪装成流寓的士兵。他们遵从靖南王耿精忠的指令,以流寓的身份来到龙泉县开山垦田,待机揭竿而起反清。

    后来,史志记载:“在泉垦荒者,密受滇逆命,纠闽粤之流寓者数以万计,克期举事”可惜不要说这些人举事反清,就连吴三桂,耿精忠都没有好的下场。还好在好些士兵在垦荒种地之后,有了收获,有了生活的盼头,于是在举事之日,并没有随大流,而是早早投诚。这才有了在康熙十三年,真正在龙泉县反清的流寓,只有上千人。

    这一千多人的乌合之众,很快得到清政府派来的官兵镇压。从而到了康熙十六年,龙泉县仍有一千名官兵驻扎,生怕流寓又会举事。其实当三藩之敌被清朝官兵镇压,打赢之后,流寓之乱也就渐渐平息。当时有的官员,还担心流寓大量流失,出走,国赋就此少收,还将荒田授与降弁。所谓降弁,就是那些投诚受抚的垦田兵弁。这使得福建和广东的穷苦百姓听说在龙泉县,就连降兵都有田可种,有树可栽,有牛可放,于于纷纷跑来龙泉。这才出现了“泉邑丁口半出流寓”的景象,这也是为什么遂川有大量的客家人的缘故。

   康熙二十二年,龙泉县出现了政通人和,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的景象,驻守的官兵也由原来的一千多名降至182名。

   当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到了乾隆年间,迎来了一位喜欢写诗的知县,他叫杜一鸿。在他在笔下,写下了大量有关于那个时期,客家人在深山老林里垦荒种田的诗歌。最有名的,自然是“吉州西上是龙泉,万点青山万户烟,最喜年丰人乐业,白云坳里总开田。”

    此时,离康熙年间的三藩之敌,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早年间从广东、福建流入龙泉垦荒种田种地的客家人,早已经刀枪入库,开始了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才有杜一鸿所看到了万点青山万户烟,人乐业,牛犁田,白云坳里也开田的场景。

    杜一鸿的笔没有停下,他又写了“批山种竹满三年,冬笋春苗好趁钱,六尺篱巴坚似铁,一床纸褥软于绵。”他还写了赁土开荒客籍繁,年年棚下长儿孙。辛勤满叶仓箱咏,闽广湖湘共一屯。

    杜一鸿笔下的这些诗,写出了穷苦百姓的生活之难,人生之苦。像“油竂水碓杉皮篷,篷下担油妇趁翁,今年木梓贱如土,六月六日天无风。”同时,他还写下了生活的美好,像“秀洲洲前多老树,北乡寨上好杉山,绞排出水下流去,买得京滩细崽还。”

    正是杜一鸿笔下的流寓人,也就是客家人在来到龙泉之后,奋发图强,娶妻生子,家和业旺,瓜衍瓞绵。也就有了今天的客家人一代又一代幸福美满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