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燃烧的茅麓山

 宜昌石头书屋 2024-04-29 发布于湖北

子君

2023-06-09

阅读 1.3万

  “皇冠落地类转蓬,空教胡马嘶风。”一场硝烟弥漫、生灵涂炭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将大明江山毁于一旦,最后拱手相让给满清入关,北京紫禁城改朝换代,爱新觉罗氏龙袍加身。大明、南明、大顺、大西、大周皇冠纷纷落地、转归尘埃。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历史聚光灯再一次把兴山这处“流水有声双峡紧,危峰无路断云归”的穷山恶水地方,打印上历史大舞台,而这个舞台剧中主要英雄人物是李来亨(1626——1664年)

  李来亨的由来     李来亨是陕西清涧人,大顺农民军重要将领李过义子。从小投入农民军,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奉李过为主帅,采取联明抗清策略,但内部勾心斗角、四分五裂。清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大顺、南明联军围攻清军荆州失利。李过设在江南松滋草坪之“老营”因无险可守,被清军从侧翼偷袭端了忠贞营老窝(家属及辎重所在地)。此战大顺军惨败,死伤万余人,骁将刘芳亮战死。大顺军重要将领田见秀、李孜、张鼐、李友、吴汝义等在夷陵口(一作当阳)带领部众五千余人向清军投降。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到捷报后,下令将大顺军投降将士与随军家属五千余人,“无论长少尽诛之”。大顺军重要将领田见秀、李孜、张鼐、吴汝义等在夷陵被杀。

       李过、高一功带残部退到兴山、秭归、巴东修整。清顺治五年(1648年)十月,李过奉南明永历皇帝之诏率军南下,率农民军自兴山、归州出兵,从夷陵南下。“湖南、湖北百姓,尽裹网巾,白布缠头,擒杀县佐,逼夺县印。”攻取益阳、湘潭,大败清军。连战大捷,并围攻长沙,但由于永历朝廷官僚内部斗争,形势急转直下,南明联军失败溃退广西。清顺治七年(1650年)李过在广西南宁病亡,其农民军由高一功、李来亨统领。南明永历皇帝在梧州召见高一功、李来亨,当时永历朝廷混乱,人心惶惶,二人发誓:“誓死报国”!要求部属带头维护朝廷,维护永历皇帝的权威。但南明朝廷内部军阀植党营私,朋比为奸,排斥异己,借大西军孙可望势力打击高一功、李来亨部。十月,清军攻陷潮州,南明军阀陈邦傅派兵袭击农民军忠贞营。内外夹击,使高一功、李来亨认识到与南明军再无合作余地,决意领兵西去。

  清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高一功、李来亨率部分二路,经柳州、靖州北上,准备前往川东、鄂西地区另创局面,中途被孙可望大西军截杀,损失严重。十一月,高一功率部途径湖南保靖县境内,遭当地土司彭朝柱猛烈袭击,高一功指挥进攻,身先士卒,中毒箭身亡,阵亡将士达数千人。李来亨率部力战,突破重围,在恩施会合王光兴部,得于安身。后辗转过江到秭归、兴山安营扎寨,与王光兴部连寨犄角。在“巴巫之间,万岭插天,中有僻壤曰九莲坪(七连坪),来亨据之。大起营舍,建帅府其上。”(王夫之·李来亨列传)。李来亨从清顺治九年(1652年),领兵不足五千,正式进入兴山,创建抗清根据地,成为“夔东十三家”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夔东十三家”是一个泛称,主要是大顺军残部,活动在川东、鄂西、三峡地区的十三支抗清武装力量,是一个松散的政治武装集团。各家拥有势力范围和相对稳定的根据地。他们都奉明抗清,用永历年号。李来亨为什么选择兴山为坚持抗清的根据地呢?因为兴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深,这是对抗清军骑兵的最佳防守地势,易守难攻。占据兴山就可以切断湖北和四川的通道,进可攻河南、陕西、湖南,退可守川东、鄂西。李来亨对兴山比较了解,顺治三年大顺军围攻荆州失利,老营被打散,他曾随李过撤退到兴山、秭归山地休整两年之久。他对兴山十分熟悉,以兴山为根据地,可以保证自己部署的相对独立性,而且他的部下多为大顺军李自成、李过的老营将士,战斗力特别坚强。李来亨的选择非常正确,所以他后来发展成为“夔东十三家”最为强大力量,受到全国反清势力和义士的青睐。

  李来亨在兴山     从1652——1664年李来亨占据兴山长达十三年之久,联合“夔东十三家”坚持武装抗清。由于当时清军主力全力以赴,在消灭拥有永历皇帝的李定国大西军,没有精力围剿盘踞在川东、鄂西的农民军,这给“夔东十三家”带来短暂稳定的发展条件。李来亨在兴山十三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李来亨以武装力量创建扩大根据地,史料说李来亨占据兴山范围仅150华里,其实远远超过150华里。李来亨的军事势力以兴山为中心,北扩至房县、保康,南抵长江西陵峡秭归大部,东达夷陵、远安,西至巴东以党守素农民军为界。在板庙设高鸡寨营地,在李家店设练兵基地教场坝。在白城、白羊山、练城山、双龙观、长坪设城堡营寨,军事设防几乎涉及到兴山的每一处关隘,每一座山峰都插以军旗。黄旗、红旗、黑旗、蓝旗、白旗,以军旗为各部分号,相互联络。现在到兴山的每一处山峰上,只要用心仔细寻找,都可以寻找到李来亨部与清军对抗留下的战斗遗迹。李来亨初来兴山时,队伍不足五千人马,后发展到三万多人。军事势力影响到秭归、远安、夷陵、当阳、枝江、宜都、长阳、保康、南漳等“湖广荆州之界”。清兵部尚书洪承畴也哀叹“荆州部属之归州及巴东、兴山、长阳三县,连接巴蜀,虽升补官员,从来未入版图,无任可到。”

      二是军事实力保障下,李来亨在兴山“稍招居民当士卒杂处”“屯耕山田,岁收麦粟草绵,供粮食衣履。亦私遣人市盐铁,荆西居民,或以往来市贩,来亨等亦不掠夺,惟截长江邀抄清官吏归帑及远商。”兴山久经战乱,山大人稀,是一处无法养活军队人马的地方。李来亨一边掠夺兴山周边的县域和长江水道上的财富。(打土豪,分田地,颇有中国工农红军之革命风采,曾把吴三桂从云贵掠夺的财富截留过几船。)一边组织军民大生产,到兴山产粮区普安、琚坪、黄粮、榛子、龙口河等地大量屯兵,开展农业大生产,在丰邑坪邓家坝设立县衙,授任知县王业昌有秩序的管理地方民众。还派人和鼓励老百姓到荆西地区,交易市场购买紧缺物资盐和铁(荆西地区泛指荆、当、远、宜、保、漳等地)。李来亨队伍的生活给养,主要依靠屯兵,自给自足。这充分说明李来亨不仅具备相当的军事韬略,也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当然,这也是他吸取长期流寇作战的经验教训,让他成为历史上“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光荣典范。

    三是当李来亨部在兴山得到休养补充的时候,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督师的东阁大学士文安之辗转到达川东鄂西,这个老骥伏枥的夷陵老头是个孤臣,无兵无

饷,途中虽被大西军孙可望软禁了一段时间,但他最终机智脱险,带来了永历皇帝的赦令。他以全权大臣名义,给“夔东十三家”各部抗清首领加官进爵,晋封李来亨为临国公,郝摇旗为益国公,刘体纯为皖国公,王光兴为荆国公,袁宗弟为靖国公……这一顶顶王公将相的大帽子,令这些拼杀几十年的流寇首领个个感恩戴德、欢天喜地(揭竿起义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尊奉永历皇帝为圣上,尊崇文安之为监军统一号令。这个文安之尽管处境十分艰难(吃住都成问题),但他在其位谋其政,竭尽全力奔走在川东鄂西的峡谷险道之中联络各部,以其威望镇抚诸将。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大西军孙可望降清后,清军大举进攻四川、云南,永历朝廷岌岌可危。李定国连续派出四个太监当使者联络“夔东十三家”举兵进攻重庆,以策援大西军抗清。文安之即率刘体纯、李来亨、袁宗弟等十三家合兵分水陆两路进军重庆,连克夔州、万县、忠州、涪陵、直逼重庆城下。不幸的是“夔东十三家”在阵前发生内讧,谭诣、谭弘杀谭文降清,水路军全部溃散,使会攻重庆,挽救永历朝廷战役彻底失败。四川、贵州、云南全部被清军占领,永历皇帝和李定国败退缅甸。

       文安之率部退回鄂西不久便郁郁而终,临死南望行军帐篷,抱恨终天,连呼四声“皇上”才闭上眼睛。文安之是十分其看中李来亨的,在兴山大山深处和李来亨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几年,对李来亨治军很有帮助。曾协助李来亨带军攻打夷陵、枝江、远安、当阳,威逼荆州,打了很多胜仗。文安之为了鼓励嘉奖李来亨,特意在兴山县百羊寨(七连坪大帅营地)树立“圣帝行宫之碑”,由其女婿“楚之奇才”时任明兵部左侍郎佥都御史的毛寿登亲自撰文,以“镌虏妪民”抗清为主旨,把李来亨比拟为关羽、张巡、岳飞等历史人物,歌颂李来亨的“正气、忠义、诚心”。这块碑石高3.32米,宽0.96米,栉风沐雨三百多年,至今还矗立在白羊寨的山麓。为我们讲述那段历史故事,更为珍贵的是为我们留下了那段历史资料和抗清将士名册。后来,“夔东十三家”多数首领投降清廷,唯李来亨坚贞不屈,战斗到最后的一刻,这充分说明文安之的政治眼光很有独特性。唉!这个夷陵老头也是生不时,“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时运来时,连天地都鼎力相助你,时运没有了,即使是再多智的英雄也会壮志难筹。可惜文安之一片忠心付诸东流,他死在巴东,葬在仙女山下的平阳坝,而他最喜欢的小妾陈氏(容美土司人)据说是个性情刚烈、武艺高强的人,却是死在兴山,安葬在高山之巅的回龙观。(据考:原县西北165里顶塘处,现属神农架辖区)

  李来亨抗清战事    李来亨能够在兴山坚持抗清十三年,除了兴山的地理优势条件之外,还因为当时清军主力集中在南明永历王朝身上。无暇顾及兴山这个小小的抗清方。而当永历政权被消灭后,清军便开始集中兵力解决坚持在川东鄂西的抗清武装力量。清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清四川总督李国英向朝廷建议调集四川、湖广、陕西、三省兵力围剿“夔东十三家”。九月,清廷颁布圣旨,调集四川、湖广、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兵力,分三路进击川东鄂西。湖广提督董学礼统兵三万从夷陵进剿,陕西提督王一正统兵三万从陕西进剿,李国英亲自率部从四川进剿。

    夔东地区重峦叠嶂、山势险峻,进兵运粮困难重重,清廷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仍采取剿抚齐下的方法来对付农民军,发布诏书、封官许愿招抚农民军各部首领,分化瓦解抗清力量。对坚决抗清的刘体纯、李来亨、袁宗弟、郝摇旗实施重点军事打击。1663年农历正月初一,这些由汉人组织的清军为向朝廷表达忠心,迫不及待地分三路大军同时向农民军发起总攻击。刘体纯、袁宗弟、郝摇旗部因兵力不足,部下叛变先后失去根据地,带领残兵败将到兴山投靠李来亨部,而李来亨在兴山也面临清二路大军的攻击,四川清兵和襄阳总兵于大海部队从北边进攻兴山,湖广清军在提督董学礼的率领下,从三斗坪沿水路杀向秭归、兴山,占领了归州城、香溪口,切断了李来亨部与南边的联络通道。坚守在北边的李来亨部在猫儿观、金子山、万福山一线,与清军激战数日,湖广清军董学礼部从黄粮坪发起进攻,农民军想从李家店(火石岭、教场坝)突围至百城坚守,但被二路清军包围突击,李来亨的外线作战部队在李家店之役全数被歼。湖广提督董学礼上奏表功“襄阳总兵官于大海,常辰总兵官高守贵,统领官兵三万人,凿山开道,以正月初五日进至李家店,遇贼万余人,各路奋击,斩戮过半,生擒伪总兵宋段,获旗帜器械无数,贼党焚巢遁走。”

  李来亨部打得非常顽强,充分利用百城、长坪山寨工事,拒敌达三月之久,于三月初九日清军才攻破百城、余仕坡,攻占长坪,占领丰邑坪。从麦仓口、歇马溪(现快马村)进攻最为险要的双龙观、三步垭两处关隘。“双龙观万岭插天,路不正步,咫尺折乱石,一失足千仞之堕矣。湖广兵裹膝跪而行,裹处用铁锥缀其上,靴底亦然,蚁附而登。”山地之险峻、进攻之艰难,被描绘得如此纤毫毕现。清军似蚂蚁样攀爬攻关,最后以夜袭,夺下了双龙观和三步垭险关,清军进攻实力也消耗枯竭了。而李来亨部焚寨后西走七连坪,在万朝山、白羊寨、黄龙山一线严阵以待,清军只得兵屯南阳河、白沙河、茶园坡,在万朝山下与农民军对垒,摇旗呐喊。

    李来亨到三堆河与刘体纯、袁宗弟、郝摇旗密议联合对湖广方向的清军进行反击。正所谓“哀兵必胜”,被逼到绝境的农民军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李来亨派小股部队蓄发化装成运粮丁夫,潜入清军将士的军营,发觉清军将士骄横自满,把四处抢掠来的妇女,强制留在帐营中喝酒淫乐,对山寨上的农民军毫不戒备。七月二十三日夜,大雨磅礴,雷声滚滚,李来亨趁清军将士衣甲尽湿,士有懈心之机,突发奇兵开栅进攻,潜伏清营的农民军也“忽揭大旗”发动袭击,农民军多路进攻。李来亨率主力直捣茶园坡董学礼大本营,与清军在万朝山下血战三昼夜。“楚军全师失利”,三万人马溃不成军,伤亡万余人。“除杀伤外,挤窜于南阳河,水为不流”。清将战死多人,于大海、高守贵落荒而逃,湖广总督张长庚逃至香溪口,带领残兵败将“走保夷陵”,提督董学礼从陆路逃往当阳,与部下失去联络,清军大败。茶园坡之战“楚蜀震动”,李来亨带领农民军大破清军三路围剿,取得暂时性胜利。

  燃烧的茅麓之巅    李来亨在取得茶园坡胜利后,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困守兴山境内与清军作战,处境十分被动,应主动出击粉碎清军的围剿。他发动联合刘体纯、袁宗弟、郝摇旗、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共七部约五万人马,乘胜西上,准备一举击破西线的清兵。当时,清四川总督李国英率官兵已经抵达巫山县城,巫山县城处长江三峡之中,县城依山傍水,易守难攻,诗云:“小小巫山县,云峰密似麻。天宽才一线,地仄控三巴。”李国英意识到自己功名生死系于此战,“躬先士卒缮完城垣,北城下锭梅花桩,桩下挑品字深坑;西城外之高唐观地高峻,目瞰城中,立敌楼炮台;东城外一阜峻阔,筑土寨焉。”清军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农民军八月二十五日冒着大雨“喊声震天来冲壁垒”,清军战败,退入巫山县城死守。李国英身配短剑,以示必死之心,重赏部下,严令负隅顽抗。农民军筑土囤、挖地道、架云梯,以多种战术“昼夜环攻”,战斗十分激烈,双方损失都很大。清军侦察兵发现了农民军攻城部队的运粮通道,李国英即派几百精兵,用白布包头装扮成农民军,秘密出城,截杀农民军地运粮队伍,使攻城的农民军得不到粮食和兵员的补给,陷于饥饿疲惫困境。双方又混战一天,农民军师疲粮乏,终成强弩之末。李国英乘机率清军出击,农民军兵败如山倒,阵亡将士达七千多人,刘体纯、李来亨等部被迫撤退。

    巫山之战极大震惊了清廷,决定增派满洲八旗精兵到川东鄂西参战会剿。以都统穆里玛为靖西将军,都统图海为定西将军,统率京师禁旅一万人马扑向兴山。四川清军李国英、湖广清军董学礼、陕西、河南清军从四面八方围向兴山。清军先在房县、巫溪、巴东消灭了刘体纯、袁宗弟、郝摇旗部。在形势急剧恶化的紧急关键时刻,文安之的接班人南明监军毛寿登率先向清廷“革面投诚”,并帮助清军劝降了王光兴、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等人,唯李来亨抗清大旗不倒。清军对李来亨还是进行了劝降,派李来亨表舅高守贵(高氏之侄)到七连坪劝降,李来亨大义凛然,严词拒绝“招抚”,但将李自成之妻高夫人托付高守贵。他已决意效忠南明,誓死报国,血战到底了。谁也想不到大明江山在大陆最后一个孤臣孽子,竟然是扛义旗的农民军李来亨。

      清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初春,万朝山、茅麓山、黄龙山上的白雪皑皑,寒风还肆虐地在山间奔跑,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茫茫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而香溪河两岸却已经柳枝发芽,迎春花朵朵绽放。清军大兵云集,约二十万人逼近茅麓山下,靖西将军穆里玛这个全身充满羊膻味的满洲大将,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趾高气扬,根本就没有把李来亨及兴山的高山峻岭放在眼里。为了抢占全功,教训清军中的汉人,贸然下令八旗兵“王室禁旅”向山寨发起进攻。李来亨指挥部众凭借山险地利予以迎头痛击,“木石悬击,所伤极众”,八旗兵坠崖落河,伤势惨重。镶红旗副都统贺布索、一等阿达哈哈番桑图、穆里玛的第三个儿子苏尔玛都被农民军击毙。穆里玛追悔莫及,肚子里的肠子也悔青了,率师凯旋北京以后,仍然心有余悸,谈虎色变。直到清嘉庆年间,紫禁城内仍记忆犹新,“故京师中谚语有其事险难者,则曰:又上茅麓山耶!”茅麓山之战,影响清廷百余年。

        满洲八旗兵“王室禁旅”吃了苦头,穆里玛、图海就听从四川总督李国英的建议:“寨势险峻,非旦夕可拔,合满汉三省之兵分汛连营,树立木城,挑堑排桩,密匝围之!”清军在茅麓山周围挖掘堑壕,钉上排桩,将李来亨部团团围困起来。为防止李来亨再次劫营,清军分别在营盘周围构筑土垒,以竹缆藤索为棚,使山上农民军“远不得出,近不得战”。清军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二十万清兵连营扼守,切断了李来亨部与外部的一切联系。旧志《茅麓山记》也清楚地记载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围剿“既而援兵四集,各路分进,贼势穷蹙,乘夜遁茅麓山,拒绝顶守隘险,势难攻取。幸贼粮少,大兵作长困,绝其饷道。大将军穆屯黄龙山,扼其前,陕西提督王屯茅麓山北

杜其后,将军查屯湘坪,拒其左,四川提督李屯显灵观,拒其右,提督董屯于山之西南大茶园,防其逸。”双方相持了几个月,茅麓山贮积的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李来亨部至少还有五千多人坚持在山上,可以说李来亨是作了充分准备,而且“茅麓山三面陡壁,惟后小径通梁可升,李来亨驻守重兵。”通梁地处山脊之上,在险峰上一条蜿蜒起伏的山路,是李来亨通往神农架的一条秘密通道,由于叛徒的告密和配合,被清军郑蛟麟部攻占,在通向山顶的悬崖上,双方发生激烈争夺战。农民军将粗木巨石投掷崖下,不少清兵葬身沟壑。清王室禁旅在黄龙山被深涧阻隔,只能隔山观战,发炮助威,农民军用土炮还击,声震山谷,山巅树木燃烧,浓烟滚滚。至今兴山还流传着“黄龙山打茅麓山,炮子飞过火焰山”的民谣。

       战如棋局,农民军虽然守住了山顶,但失去了赖以总撤退的最后要道——通梁。这是先前没预料到的,但事非不可为,显灵观、万家垭的据点完好,洞头沟至狮子垭一线,所有关口,皆有安排,设若不济,可力战得脱,直走两河奔巴东秭归星散,或蓄锐于神农架卷土再战。为了打破清军的封锁,李来亨亲自率领总兵五名,精兵数千,乘雨偷袭、试图突围,抬着云梯、盾牌,手持钩镰大斧,砍断木桩,填平沟壑,“炮矢如雨,蜂拥攻打”由于清军防御力量强大,突围未能成功。李来亨不会坐以待毙,闰六月初九日夜晚,李来亨再次组织精兵,向清军阵地发起猛攻,“枪炮齐发,势如风雨骤至”。李来亨的儿子李嗣名,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农民军战士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连破五阵,但因双方兵力对比悬殊,结果仍然被清军击退,李嗣名阵亡。

        李来亨企图冲破清军重兵包围的希望化为泡影,彻底失败了。但他仍然大义凛然的决心与茅麓山共存亡,清军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最后招抚,派投降的叛徒去劝降李来亨,李来亨阵前斩杀叛徒李有实,表达了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1664年9月24日(农历8月5日)茅麓山寨粮食全部吃完了,军心不稳,部分将士受不了饥饿困苦,下山投降,并为清军带路,绕道至后山绝壁下,身披草叶伪装,攀援树木藤条爬上山顶,举火为号,清军蜂拥而上冲入寨门。李来亨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他先把妻子家人杀死,放火烧毁房屋,自己端坐帅屋,岿然不动,视死如归,葬身于熊熊大火之中。坚持到最后的农民军在混战中流尽最后一滴血,或跟随李来亨投入火焰之中。茅麓山巅一片火海燃烧,浓浓青烟滚入茫茫苍天,随风缥缈。夕阳残血,落日余辉,反清复明的旗帜辗入泥土之中。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火炮呜呜、厮杀振呼在山峦叠嶂的黑暗下,一切归于沉寂。围困数月之久的茅麓山之战终于结束。“来亨败殁,中原无寸土一民为明者。”(王夫之·李来亨列传)历史在浓烟中沉重地向前奔走。

更新于 48分钟前

来自作品集兴山往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