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备课更加有效?

 我的教育人生 2024-04-29 发布于北京

如何让备课更加有效?

作者:李广生

在昨天的文章《如何让上课变得轻松》一文中,我揭示了一个秘密,那就是缺乏信任的教学和管理是导致教学演变“体力活”的罪魁祸首,但我没有贬低“体力活”的意思。本文重点讨论备课。我也将揭示一个秘密:在备课这件事上,校长和教师都存在认识的偏颇。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出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是苏霍姆林斯基转述一位老教师的话。这段话给我的重要启示是,不能把备课和教案混为一谈。

目前中小学把备课和教案混为一谈已经成为自上而下的普遍现象,几乎都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写教案就是备课。对备课的管理都是通过教案检查来完成,通过检查教案来评价备课是否认真。这样做的结果是,既伤害了备课,也伤害了教案。

互联网进入校园后,网上的教案浩如烟海,备课就变成了找教案,写教案就变成了下载教案。人工智能的出现又让写教案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而且无法查重,逼得管理者不得不出此下策——手写教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管理手段。手写教案就能保证教师认真备课了吗?就连提出这项措施的管理者都清楚不可能,就像书写读书笔记也不能保证真正读书一样。这是用简单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典型表现,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问题。

备课,教师成长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对一节课的准备”这个简单思维中跳出来,重新审视备课,赋予备课更加丰富的意蕴。上文引用的那位老师的话“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表达的便是这个意思。我们所奉为圭臬的关于备课的几备,如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等,表面上看是把备课说清楚了,实际上是把备课禁锢住了。特别是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教案上,要求教师按照规范的模式、齐全的环节书写教案,那就不仅仅是禁锢了备课,简直就是变相的摧毁了备课。

试想一下,这样写教案,每节课的教案至少2千字,每周10节课,教案2万字,一个学期20周,光写教案就要写40万字,一年就能完成一部《红楼梦》,教师能胜任吗,岂不是逼着教师弄虚作假?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该不断地读书和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 通过每日不间断地阅读学术著作和专业知识,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在备课时更加得心应手,节省时间。他思考的问题是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上更加高效,他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人。有些管理者和专家思考的问题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复杂的要求让教师在备课上更加规范,他们是为教师制造问题的人。

“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用这个案例和这位老教师的话提示我们:写教案,针对这节课的教案,可以不用太多时间。当年肯定连电脑都没有,更不用说互联网了,15分钟能干什么呢?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估计连教学目标都写不完。

教案,简而言之就是一节课的实施方案,只要做到目标清晰、思路清楚、安排合理,足矣,何必连篇累牍、面面俱到,像一篇学术论文呢?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起至去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关注到教师的时间问题,提出“通过高效的时间管理和教学准备来节省时间”。当下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时间问题,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能够执行的规定。

确实存在教师不认真备课的现象,但通过加强教案管理只能表面化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教案写得好并不意味着备课认真,所以它还会掩盖备课不认真这一重要问题。同时,这种做法还会误导教师把写教案视为备课,忽视了更为广泛和持久的专业学习。教材一旦变化,不过是换了一篇课文,教师便不会教了,原因何在?因为备了那么多年的课,备的只是那节课,而且只是那节课的教案。这种做法导致教师的发展之路越来越窄。

教师对僵化的备课管理和教案检查深恶痛绝,但也有失偏颇。教师们说: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做题、在教材上圈画批注,所有这些不都是备课吗,何必要规规矩矩写教案?在我看来,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教师们所说的那些工作确实都是备课,可以不用都写到教案上,但是,不能不写教案!

教案是一个节课或是一个主题的教学实施方案,必须要精心设计的,甚至还需要团队的精心打磨,但打磨的不是细节而是结构,不是每句话怎么说,而是每件事怎么做。教案的价值在于预设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交流教学思路。它就像产品的设计图或工程的施工图一样不可或缺。虽然认真备课了,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极有可能因为缺少规划和设计,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缺少计划性的教学必然会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点毫无疑问。教案必须要有,就像再高明的医生上手术台前都要制定手术方案一样,只不过没有必要写的那么多,没必要在“写”上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例如:一节课设计了五个活动,每个活动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每个活动怎么组织、如何评估每个活动的效果,用表格展示,一目了然,简单明了,五百左右字,一张活页纸即可。所以写教案实际上用专业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表达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的教案,自己拿在手里,清楚课怎么上,同行看到,也知道你是怎么设计的。作为平时教学用的教案,这样就足够了。年轻教师,特别是刚入职的教师,当然需要写的多一些,但其实也没有必要都写到教案上。作为教学实施方案,应该力求简洁。

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教师写一写备课笔记倒是不错的促进自己成长的方式。备课笔记是教师进行资料整理、问题梳理、深入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也包括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研究心路历程的记录。备课笔记不是教学文件,是教师私人作品,这一点和教案有本质区别。所以,备课笔记写与不写,写多写少,别人无权干涉,更无权检查。

如何让备课更加有效?简而言之,校长不要用检查教案的方式督促备课,教师不要用备课中的思考和记录替代教案,备课指向专业发展,要开放一些,教案指向教学实施,要专业一些,自然就会有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