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婺考寓:全国稀有“教育遗产” 见证婺文化源远流长

 小熊家228 2024-04-29 发布于江苏

回望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其千秋功过早已有定论,但科举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永恒话题。

关于古代科举取士的反思,当代学者刘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科举制度的史册,是一部永远翻不完,读不尽的启示录。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又昭示后人多少遗憾呢?它使得中国昌盛,又造成中国衰败;它选拔了一批贤能之士,又使许多人才湮没其中……它既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堪与四大发明并相媲美的重大贡献,又是中国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一具枷锁。”

或许正是这样的缘故,全国古代科举文化的历史遗存,已存世极少。然而,在金华古子城,却汇聚着30多处古代考寓和清试士院遗址(现为侍王府纪念馆),实属意外。虽然金华考寓的建筑构造、装饰艺术不是很讲究,建筑规模也一般,但是把它作为独特的建筑类型来说,在全国都算是稀有的。

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遗产”,通过考寓更可以窥见婺州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古婺州尊师重教、培养人才的历史见证,也见证了作为“婺学”中心的金华,文脉绵延不绝。

金华考寓源于会馆

与科举制度的发展紧密相连

金华考寓源于会馆。对于会馆,《辞海》这样注释:“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稽山会馆唐大士像》一书中指出:“尝考会馆之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

到了清代,由于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因为会试、殿试都在京城举行,进京应试的文人学士每次都有上万人。加上康熙、乾隆两朝大肆修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巨著的纂修,召引了大批外地的文人,这些举子文人大量进京,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饮食和起居,因此当时京城的会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江南乡试放榜盛况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会馆在各地的设立大大小小,此起彼伏。关于金华会馆的最早记载,可见于乾隆十九年(1754)戴王铎所写的《议修金华会馆序》。戴王铎是乾隆乙丑年(1745)进士,他在序中提到:“都中金华会馆,自乾隆乙丑年(1745),刘君连城创议建造,适张君汝骍宰房山,而赵君元仲复有南宫之捷,三君合谋首倡捐资,同时闻议者并皆踊跃乐输登名于薄。既乃购善地于正阳门外之半壁街,规模宏敞,舍宇周致。凡吾郡计偕之士,及需次铨曹者,皆获所休息。数千里外,聚乡人如一家,微三君子之力不及此。近以就圮,议修费无所出,计前书名之薄所未收捐项不下数百金,若以此增修壮观直易易耳。然诸公远宦者半,旋里者半,南北东西,势不能刻期而集,且必待汇集而后兴修,则辗转相待无已时,而会馆不至倾坏不止。今岁同人集都下者,或以公车来,或以明经来,或以铨选来,联合一心,慨襄此举,诚不忘桑梓之意也。今先以现输之数酌量兴修,至其余未收未完之项,分札寄闻俾知振兴之举,近在目前度必源源而来,聊以今兹之行ト之也。若夫,制恒产招住持为久远计,后之人必有踵而起者。因萃同人定议,一切条例眉列于左,询谋佥同母渝斯议行,见乡谊益敦,而人文亦骎骎日盛也。是为序。”

“或以公车来,或以明经来,或以铨选来。”显然,聚集在会馆里的乡人,除了官员和等待铨选的准官员,还有“明经”,即读书人。

后来,专为文人科举考试而寄居的会馆,渐渐地发展成了试馆或称为考寓。在这里,考寓和试馆是同一个概念,它们都是当地官府筹资建造,或某一家族或某人出资建造,供其家族或当地考生参加科举前寄宿和温习功课的地方。比如湘岩试馆,是兰溪人祝湘岩出资建造的,吴家试馆是永康厚吴村出资建造的,浦阳公所由浦江县衙出资,东阳卢氏考寓是东阳卢氏家族出资等。

金华是历代州府所在地

是所属八婺的初级科考场所

从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始,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结合起来。到了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备。宋代延续唐代科举,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的史册跨越了1300多年,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莘莘学子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

位于将军路81号的永康考寓正门

在宋代,科举取士已有礼部的贡院管理机制,诸郡府贡生,在本地就试后可进京赶考。金华是历代州府所在地,是所属八婺的初级科考场所。金华府的院试是封建社会最初级的科考,总称“童生试”。金华府院试考场原设在祠堂巷“校士馆”,但在顺治三年,该馆毁于战火,后在金华府衙即今太平天国侍王府东院改建试士院,试士院是童生试考点。

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县试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连考三场。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不乏其人。

跨进永康考寓即可见一尊孔子像

院试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要求有6名村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清朝院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为科试。逢寅、巳、申、亥年举行“科试”,逢丑、未、戌、辰年举行“岁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了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在交通十分落后的古代社会,赶考是十分艰难的事情,因为不知何时能抵达,偏远地区的人赶考,往往要提前数月从家里出发。若比预计提早抵达金华,就须住下等待考试,同时,考试结束到正式公布考试成绩又需要一段时间,对不少学子来说,吃、住、行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又随时可能从参加赶考的学子中冒出一位大官。

在几千年关系网织就的中国社会,这个学子可能就是这个省、这个州、这个县、这个家族的强大资源,因而设立一个与科考相关的“会馆”,关系着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甚至是某些人的命运。于是,八婺旧属各县的考生,无论老幼,在考试前,提前数月跋山涉水地赶赴金华,在各自府衙、宗亲或乡绅捐资修建的考寓安身。

科举鼎盛时期

侍王府周边汇聚大小规模不等的考寓30多处

从隋到清,在科举制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读书人苦学、赶考、放榜……学子的追梦历程,演绎了多少精彩和无奈,构成了中国人文史上读书人宏大的命运交响。如今,漫步在金华古子城,“科举”的足迹依然有踪可循。

目前金华古子城有宋代贡院的历史记录,但旧址和遗存不详。而金华古子城曾是唐宋州治,元代浙东道宣慰司署,明初曾为朱元璋行宫,后为千户所及清代试士院。现今侍王府大殿前可能就是试士院科考号舍,号舍规格大致同江南试院旧址。每当考试临近,金华府辖属的八县考生便云集于此,在周边的试馆、考寓里,进行着考前的最后冲刺。

据史料记载,围绕试士院,原将军路、八咏路、酒坊巷一带遍布考寓建筑。现今保存完好的考寓也有多处。

位于八咏路188号的徐家古里

徐家古里坐落在八咏路188号,是一幢与民居相似的清代考寓建筑。它有着二层石库门庭院,白墙黛瓦,小天井。石库门上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徐家古里”及“金永武徐氏后裔”和“建于道光年”等字样。穿过门厅是二进四合院,外院落楼梯设在西侧小厢房门口,从窄小的楼梯拾级而上,回廊通往四周房间。二进正厅原供奉孔子像和徐家先祖的牌位。显然,徐家古里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突出了江南望族的保守和含蓄。据了解,徐氏是江南的望族,金华的一支源于唐代的中原官宦人家,这在婺城的石楠塘村有族谱记载。在科举时代,来自金、永、武等县的徐氏族人就在此居住科考。

永康考寓位于将军路81号,与今太平天国侍王府毗邻。与古子城的多处考寓遗迹相比,这座考寓显得有点特别,不同于一般的民居建筑,属于被专家称为“类厅堂”建筑类型,建于明末清初。门前有旗杆石立于两侧,分前中后三进,八字门,门厅前有如意踏跺,门楣下有壁画和多方匾额“永康考寓”“永邑遗风”等,正面有孔子像。二进中厅三间为主体建筑,是日常的聚会之所,东西两侧有厢房各三间,进深较浅,便于考生读书采光。三进后堂为先贤祠,地势逐阶而高,为祭祀场地,供奉神灵,供奉有“魁星”“文昌”“关公”,春秋两季都要祭祀,考生试前都要顶礼膜拜,祈求功成名就。来自永邑的考生,特别是贫困的考生,都可在科考前免费在这居住和习作。

永康考寓内模拟当年考生备考场景

湘岩试馆位于酒坊巷80号,是另一处保留得较好的考生寓所,门额上还留着“湘岩试馆”的石刻,是兰溪祝裕隆修建的。穿过湘岩试馆的门厅,四合院内共有10个房间,面积稍大的也不过10多平方米,其余6间则只有六七平方米。前几年,这里住着几户老金华,庭院内种花养鸟,闲趣亦浓。

再往北,酒坊巷北段有义乌的“吴家试馆”,边上曾是武义的考寓,但刻有寓名的石额已不见踪影。此外,还有东阳丁家试院、汤溪××考寓、东阳程家试馆、永康古山考寓等。

如果时光倒退几十年,在古子城里细细点读,你会看到大小规模不等的八婺各地考寓有30多处,其中建筑规模较大的有东阳花溪考寓、义乌××考寓、永康芝英考寓、××金家试院、××岭军试馆、××郑家试馆、××蒋家试馆等,还有两处由乡绅和县衙出资专供贫困考生居住赶考的浦江浦阳公所、婺州公所等。这些考寓形成了古子城古代科举文化的丰富历史内涵。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赶考书生在两平方米的号舍内答卷、吃饭、睡觉

今侍王府大殿前可能是当年试士院科考号舍所在地

30多所规模大小不等的考寓围聚在今太平天国侍王府周边,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热闹非凡的景象。每当科考来临,慕圣贤之道的旧属各县学子就提前数月负箧曳屣奔赴金华,聚集在这里,度过考前复习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

现代人或许已经难以想象古代书生科考的艰辛了。根据历史资料推测,现今侍王府大殿前可能是试士院科考号舍,号舍规格大致同江南试院旧址,每排号舍有一个字号,用“千字文”编列,门楣上书写号名,在约2平方米的号舍内一盏油灯,考生在内答卷、吃饭、睡觉。

清代蒲松龄曾在《聊斋》中感叹过:“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草木皆惊……”

古婺十一名文武状元榜

然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是科举考试金字塔上的塔尖。自发蒙入庠、蟾宫折桂、上苑探花,一路斩关夺隘,直至金殿联捷,独占鳌头,大魁天下,遂使至尊瞩目、万众耸观、士林交誉,读书人的荣耀由此达到了极点。难怪宋人尹洙感慨:“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据史料记载,800年间,金华共出现了4名文状元,7名武状元,更有进士915名。而家族或家庭成员在科举上的成就,往往成了其他家族的榜样和标尺,促使大家奋力超越,从而形成你追我赶、后先相继、人才辈出的局面,形成了所谓的科举世家。

在南宋时,金华的王家权倾一时,王淮做到了当朝宰相,也成了金华历史上官位最高之人。他们一家四世都是南宋的一品大员,其家宅所在被称为四世一品,流传至今。

特别感谢:

蒋金治、朱佩丽《金华古城文化考略》提供重点资料

文章来自《金华晚报》2019年7月12日10、1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