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说说草书的“古”法

 风清乐幽 2024-04-29 发布于河北

一、“势”与“力”的抽象美

书法艺术中文字造型、笔与墨通过纯粹的线条表现出来与自然物象联系的中间环节就是“势”,汉代书论明确论述了“势”与“力”。

蔡邕《九势》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有力。”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其中对法的论述,看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等。蔡邕指出了书法艺术的点画、结字、章法应有的关系, “力在其中”,而此“力”,是“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力”。

又如崔瑗《草书势》道:“兽跛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索靖《草书势》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隆扬其波。芒草蒲萄还相继,棠棣融融在其华。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近而差池。”均是由于势、力的抽象难以名状,故以自然物中势态作比,其归结不在物,而在动态与形态所具有的“势”与“力”、“力在其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王羲之《九势论》道:“穷研篆籒,功省而易成,篆集精易,形彰而势显。”篆书对中锋用笔要求极高,线条力感以厚实、圆融为上,得其凝重古质,得其奇崛天真,对学草书来讲就如同“养气”,积蓄能量。儒道两家传统美学体系艺术观都是重“道”、重“气”的。中国古典哲学家提出“道”即“气”的。老子将气规定为万物之本源,他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是中国书法艺术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本源,所谓“气盛而化神”。如书法作品乏“气”就没有动人之情,只有气脉通贯,才有可能浑然天成,真气弥满。

《草诀百韵歌》中道:“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意即要精善草书是件不易的事,笔道勾连,宛似龙蛇飞舞,点画既要毫厘悉辫,不得含糊,但又必须神完气足,体势完善,指出了掌握草书基本结构外,还要有精熟的书写技巧。

二、点画的使转

孙过庭《书谱》道:“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行之类是也”,“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是对草书体势的最好阐明。

草书以使转为方法,索带连绵、流而畅是人们眼中构成草书的物质外壳,许多草书形态以为使转圆圈,而少方折顿挫。包世臣分析点画使转关系道:“盖点画力求平直,易成板刻,板刻则胃之无使转。使转力求姿态,易入偏软,偏软则谓之无点画。”因追求通畅而使线条力度减弱,故点画使转要同时兼顾。包世臣又说:“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今草用笔不近隶而近楷,若能将精到的点画与熟练的使转完美结合,草书的品格也将得到大大提升。

邬彤告诉怀素:“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是置枝叶。”

三、点画的古质

(1)从临摹中来

颜真卿说:“夫草书于师授外,须自得之。张长史睹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拆之路——自然。

王铎语:“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王铎继承了米芾“集古字”终能成家的理论,书法贵得古人结构。

米芾《海岳名言》中自述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祖也。”说明米芾最后成名,与其早期大量临摹至关重要。

刘熙载论书法源流时说:“与天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古,当观于其变。”他认为学习书法的人不外乎师法自然与师法古人。师法自然应学习其文采,师法古人应学习其变化。一个“变”字,表现了学古而不泥古的进化论的正确态度。

黄庭坚论书:“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2)线条的筋、骨、血、肉

卫夫人《笔阵图》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如多肉微骨、无力无骨,即无精神,为病态单薄乏力之线。

虞世南论书:“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粗而能锐,细而能壮。”用笔要骨力劲健,筋肉丰满,阳刚阴柔相辅相成。

《东坡集》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缺一,不可为书也。”即是“阳刚”和“阴柔”高度完美的统一,即突出骨力,又充溢着血融肉润的美,展现一种高逸旷达、潇洒蕴藉的风流气骨。

包世臣语:“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不按则血不溶,不提则筋不动,不平则肉不匀,不颇则骨不骏。圆则按提,出以平颇,是为绞转。方则平颇,出以按提,是为翻转。知绞翻则墨自不枯,而毫自不裹矣。”

四、点画的古涩和凝重

点画追求“古质”,即自然、质朴、静穆。势疾是涩,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篆籒气。要善用枯笔,善用墨的枯润,落笔凝重,墨色要饱满而湿润,随书写而枯润,枯笔涩行最易产生力感。

姜夔《读书谱》道:“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燥润得宜,全在对笔之时空节奏把握。在用笔中速度疾,涩形成律动感,力多注入线内,又具有向外的张力。提、按、顿、挫,用力的轻重控制线型质感。

五、章法的空间节奏

萧何论笔道:“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道正在皖前,文武柜于笔下,出没须有起伏,开阖籍乎阴阳,每欲书字,喻如安营下寨,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之,墨者意也,书者营也,力者道也,塞着决也,依次遵妙矣。”意在笔前,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才构成完整的空间。

(1)单元式

单元式,若一个字,可上下或左右开合;若两三个字连写,看似一个字,或疏或密,或正或敧,或轻或重,结体空灵大气,虚实相生,上下相绵,左冲右突。

(2)行列式

行列式,行距较分明,字距紧密,是以数个字或一行为一段落,纵向连贯,以行中轴线摆动产生节奏上的变化。

(3)整幅作品章法

一件完整的作品是由无数个单元、多个行列组合而成,各部分之间并非简单的排列堆积,而是气脉通畅,意连气贯,线条分组清晰,各节奏段落对比强烈。在行间留白中,或相互“谦让”“计白当黑”产生奇趣,或如“担夫争道”相互“冲撞”,造成“密不容针”之势。字形结体上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左或右,或正或敧,或开或合。书法空间要素中,黑与白、虚与实、聚与散、疏与密、刚与柔、燥与润、动与静、敧与正、巧与拙等矛盾冲突激烈,空间节奏与奔放的笔触获得统一,挥运自如,使转如意,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怀素的狂草《自叙帖》,石阳休藏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可能有人问,怀素的《自叙帖》不是这样的呀?你这是糊弄人吧?如果你这么问,就是孤陋寡闻了。其实传世的怀素《自叙帖》有三个版本,一个藏在苏子美家,苏子美就是苏舜钦(1008-1048)今河南开封人,宋朝官员。咱们经常看到的现今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自叙帖》就是苏子美家的这个版本。

另一个藏在冯当世家,冯当世就是冯京(1021-1094)北宋大臣,今广西宜州人,有句成语“连中三元”说的就是他。还有一个藏在蜀中(今成都市)石阳休家。三帖笔意不同,作于不同时间。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卷末自题写作时间为大历丙辰,即公元776年,应该是石阳休家所藏的版本,绝对少见,请朋友们欣赏。

所谓“书为心画”,书法是表现人的心态的艺术。理性和非理性倾向皆可造就艺术杰作。《自叙帖》即是一种“进入癫狂状态的创造美、人性美的淋漓尽致的表现”,昂扬激越,生机勃勃,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唐任华有诗描绘了怀素作书场面:“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草书最能表现书家心境,而“醉书”更将个性、意气和不可遏止的激情,连绵不绝地任笔流淌,超然自得。

怀素酒酣兴发,进入“忘我”之境,又将“自我”化入笔锋,尽情释放,于潜意识功能作用中,达到如得“神助”的意外效果:“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