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军肚、板肋虬筋——金刚力士佛像蕴含的武学原理

 读书的二郎 2024-04-29 发布于河南
以下视频来源于
武学内功易筋洗髓经

图片

中国古代猛将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是将军肚,第二是板肋虬筋。

在雕塑和绘画资料中,古代武将大都“腰阔十围”,俗称“将军肚”。将军肚不等于啤酒肚,将军肚的形态不是下坠的,而是类似内含球体的外涨形态。这种体格形态常见于当代蒙古摔跤手,是力士的象征,有句戏言叫作“锡林郭勒不相信腹肌”。将军肚的本质是利用腹内压做核心稳定支撑。很多人把六块腹肌当成核心强大的标志。但研究发现,腹肌像桅杆上的拉力线一样可以固定脊柱,肌肉收缩越紧张,对脊柱造成的压力越大。而腹内压类似汽车中的安全气囊,能给予脊柱更全面、更稳定的支撑。武术中的气沉丹田就是一种腹内压稳定训练。无论骑马还是挥动大刀,都需要极强的身体稳定性,而将军肚正是这种力量的展现。

图片

除了将军肚之外,板肋虬筋也是力士的专属,古文描写项羽、李元霸时都用了这样的形容,甚至有人说霍元甲也是板肋。正常情况下,人的肋骨并不是板状的,而是一条条环状凸起,难道这些力士真的是天生异相吗?并非如此。这是筋膜训练产生的生理现象,筋膜增厚,筋满骨缝,肋骨凹陷处就不明显了,摸上去像是一整块外面包裹着橡胶的板状物,这就是板肋的由来。虬筋是筋骨力训练的产物。西方肌肉训练是靠收缩,而筋骨力训练是靠绞紧,两者导致的身体形态不同。

图片

莫高窟第206窟力士像,初唐

在正常情况下,武者手臂肌肉并不明显,但一挑起筋,身上就会出现很多凹陷的筋槽,《拳经》上称之为“筋努骨突”。“功夫之王”李小龙的身体就属于典型的虬筋。

以下视频来源于
武学内功易筋洗髓经

初唐时期制作雕像时极其考究,大多参照真人,佛堂上的金刚力士很可能是按当时的武士的形态做的。金刚力士的动作不是收缩二头肌展现肌肉,而是一个明显的绞筋骨的动作。金刚力士的斜方肌极其发达,呈“燕颔虎颈”状,浑身有明显的虬筋,特别是手臂筋努骨突,筋槽十分清晰。尽管肌肉发达,但金刚力士的腹部不是六块腹肌,而是凸起的将军肚,与武术训练的形态不谋而合。在历史遗迹中,我们也能看到武术在千百年发展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