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历的高粱熟了

 dy_xhui 2024-04-29 发布于贵州

微信图片_20240131152633.jpg

元宵节的第二天,李历起了个大早。

这位75岁的画家手机响个不停,于是他一会普通话,一会贵阳话,一会又切换到法语……有朋从塞纳河畔来,不亦乐乎。

法国曾经是李历旅居了16年的热土。当年的游子此时变回主人,老人悉心筹备已久。此时,他把一幅以高卢雄鸡为题材的画打包,放进装礼物的袋子里,思索片刻,又从房中小心翼翼拿出几瓶系着红色飘带的白色瓷瓶,郑重地和画放在一起。

馥郁动人的酒香围绕着瑞彩斑斓的雄鸡,世界欢喜拥抱。

第一次相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37岁的李历第一次喝到茅台酒。

那一年,李历随团参加在瑞士洛桑举行的首届奥林匹克邮票展,他代表中国代表团,手书了“团结、友谊、进步”六个毛笔大字,送给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时任主席萨马兰奇。

回国后,他又邀请萨马兰奇来到北京。“当时有朋友拿出茅台来招待。”

搭配着正宗的北京菜,酒入杯中,李历轻轻端起,往鼻边凑,感受奇幻的香气。

微信图片_20240308163132.jpg

李历接受采访

贵州,李历住过很久,茅台镇,李历去过一次,到了茅台镇,却没有喝到茅台酒,是最遗憾的错过。

这是和北方人常喝的二锅头不一样的味道,“有时候北京人把二锅头叫'二雷子’,意思是度数高酒劲烈一口下去像打两个响雷,能把人砸倒。”李历笑言。

深吸一口气,茅台酒独有的微酸,带着高粱的热烈,卷涌着山谷的雾气、河边的花香,呼啸着卷入李历的感官,一瞬间就把他带回了那些过去的日子。

5岁开始临摹国画,11岁学习油画和版画,童年李历的时光被线条的想象和色彩的快乐填满,直到15岁和母亲同赴毕节重置生活,忽然意识到世界原来可以截然不同。

这个来自北京的少年,用砂石、树枝在异乡的黄土地上记录惊讶。北京城里看不见的山、树林、土坯房,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是这片土地奇特的标签。

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工作原因,李历在车上颠簸了一整天,才从贵阳到了仁怀茅台镇。

“只觉得太远了。”坐在车上的李历好奇地张望,沿途是一片又一片的高粱地,高粱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比人还要高,深红色的高粱穗子,籽粒饱满,圆鼓鼓的在阳光下闪着光亮。

从崎岖的山路转出,河谷向旅客张开怀抱的瞬间,浓浓的酒香扑面而来。

李历兴奋极了,长途跋涉的疲惫都忘了个精光,只想着要把红缨子高粱和酱酒的香气用绘画留住。

只是当时的李历怎么也没想好该如何落笔,印象铭刻在心底,等待酝酿。

他想着,或许是自己太想要追求完美了,才难以下笔,又或者是年轻的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那些高粱背后的意义。

在北京,自己的出生地,喝着杯中的茅台酒,高粱又在记忆里跳动起来。

再见面 就是舌尖上的乡愁

从北京到贵州,再从毕节回到北京,李历一而再地重置生活。每一次时空的巨变,仿佛都有茅台酒奇幻的香气作为见证。

“快到不惑之年,做了一个'叛逆’的决定。”从贵州毕节回到北京工作的李历,仿佛被西南的莽莽群山烙印了野性,不再满足于温软的“小天地”,于是收拾行囊,辞职,远行。

1988年,巴黎,李历驻足在塞纳河畔,震惊于这座城市的浪漫和梦幻。

身在异乡,李历沐浴艺术的慷慨,并抵抗孤独的侵蚀。

奇妙的是,毕节的山水、土胚房、小狗,变成他在法国重构“家乡记忆”的素材。

在餐厅做兼职,李历熟见高脚杯摇晃波多尔红色佳酿的风景。他会想起在茅台镇擦肩而过却又在北京偶遇的茅台酒。

手中的画笔还没有如鱼得水,未来还模糊于幻想之中。

转眼在塞纳河畔就过了一年,忽闻有家乡朋友来到法国探望自己,李历又惊又喜,去唐人街买菜,回家亲自动手,炒了鱼香肉丝、回锅肉,一位贵州籍老友神秘地从包里取出个瓶子来,竟然是想念多时的茅台酒。

乡愁释放的瞬间,唯有这般烈酒,方才痛快淋漓。

一而再、再而三重置的生活,还未画出的高粱,此时都如酒香,色彩依旧扑朔迷离,但线条开始逐渐清晰。

同年11月,李历报名参加法国“秋季沙龙”画展,报名作品成功入选;次年,李历进入巴黎美院进修。其后分别于1989年在法国巴黎亚洲民族艺术馆、1990年在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总部、1991年在法国华人俱乐部、1991年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艺术中心开设个人画展,1992年加入法国艺术家委员会……

微信图片_20240308143007.jpg

李历红高粱国画作品

2006年,李历又见阔别36年的贵州,年近六旬的游子,第一次有了想要在这里扎根的冲动。仿佛为了那一缕魂牵梦萦的酒香,不惜再一次重置生活。

2019年,李历受邀去茅台采风。“变化太大!”李历感慨万千。

唯独延绵的高粱地和醉人的香气一如从前。

回到贵阳,他迫不及待铺开宣纸,心底的涌动蓬勃在墨色之间,岁月悄无声息附着在高粱红穗之上,隔了一张宣纸,是惊鸿于心。

越过了时间的山丘

李历在贵阳的家里,隔着窗户,看小区花园里大颗大颗的蒲公英。那些漂亮的小绒球,一遇到风就激动得颤抖起来,乘风而上,天地无限。

从北京到毕节、又从巴黎到贵阳的李历,从心底觉得,论世间坚韧之物,莫过于百草。

2013年,李历开始创作《百草集》。蒲公英、西红柿、鱼腥草、金银花、天麻……常见的蔬果,或是罕见的草药,一一入画。

微信图片_20240308150607.jpg

出自李历《百草集》作品选

偶遇瓶颈,李历总会小酌几杯,茅台酒已是忠实的老友。

画桔梗时就是这样,他迟迟无法动笔,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了。山中日月长,有朋友来见,共饮茅台,微醺之际,灵感如风而至。

4年画百草,2017年正式出版面世。奇怪的是,李历最爱的红缨子高粱,并没有收录在画集之中。

他主动提出带我们去看他的画室。

和我们想象的很不同,画室稍显凌乱,画纸、颜料、画笔堆得杂乱。

和门正对着的是一块白板,上面画得有一幅刚出炉的红高粱。

线条奔放,骨气洞达。

“这是今早才画的,今天突然有了灵感。”李历大笑。

贵州的山水早已融入李历血脉。2014年初,通过国际教育电视台的传播,李历油画作品《天下粮仓》在阿联酋引起强烈反响,赴阿艺术交流期间,他时时把贵州推荐给陌生的朋友;2017年3月组织贵州毕节地区彝族古剧撮泰吉,到法国参加国际艺术狂欢节及演出,有了一次贵州原生态民俗的完美展演;2019年组织贵州代表团参加7月14日法国国庆“外交雅集”,与70余国家代表进行交流,推广贵州文化;2023年,受邀参加首届电影遗产国际电影节,助力推广贵州水书非遗文化……

无论去往何地,李历总要带上贵州元素的文化产品,其中当然少不了散发着美好香气的茅台。“艺术和生活,酒和生活,本就是息息相关的。”

李历早已画作等身,可高粱画得极少,每一次动笔,都需要积累很长时间。

画高粱不难,画酒香不易。

画室里,挂在白板上的那幅红缨子高粱画笔墨逐渐晾干,李历微笑看着。

他的高粱熟了。

来源 《环球美酒》杂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思雨 刘显玉

视觉编辑 陈思蓓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