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蒙古姓氏考

 元导 2024-04-29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乌 兰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清廷官修的一部旗人谱书‚共收录姓氏1100多个‚多数为满洲姓氏‚所收他族姓氏中包括列为蒙古姓氏的230多个书中为各姓氏的重要人物撰写了简要传记‚交代其原居地归附时间氏族繁衍成员勋绩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明末清初蒙古部落史蒙满关系史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值得重视和研究利用该书以汉文写成‚有满译本‚对构拟还原蒙古语名称的发音具有价值‚然而满译名的拼写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拣选出一些蒙古姓氏名称‚就其蒙古语实际发音以及这些部落姓氏到明末为止的大致发展脉络做了考释

      关键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蒙古姓氏 蒙古语 满语

      作者乌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邮编100081。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①(以下简称通谱成书于1744清乾隆九年)‚是清廷官修的一部旗人谱书该书共收录姓氏1100多个‚多数为满洲姓氏‚还有相当数量的他族姓氏‚其中包230多个蒙古姓氏‚归入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66-71)书中为各姓氏的重要人物撰写了简要传记‚交代其原居地归附时间氏族繁衍成员勋绩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明末清初蒙古部落史蒙满关系史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值得重视和研究利用该书以汉文写‚有满译本‚对构拟还原蒙古语名称的发音具有价值然而满译名的拼写存在一些问题‚响了后人的正确利用本文拣选出一些蒙古姓氏名称‚就其在蒙古语中的发音以及这些姓氏到明末为止的大致发展脉络做了考释‚目的是为了避免以讹传讹‚有利研究和利用。《通谱列为蒙古姓氏的‚可分为几种类型‚有的名称来自古老的部落姓氏有的是后来新出现的部姓氏还有的是明末卷入蒙古的他族姓氏多数姓氏之名亦见于八旗外的其他蒙古人中

源自古老部落姓氏的姓氏名称

      这里所说的古老部落或姓氏‚主要是指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高原过程中先后收服的蒙古语族诸部落和非蒙古语族诸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与蒙古部共同融合成为蒙古族

      《通谱所列蒙古姓氏中属于这一类的‚暂时可以确认的有

     博尔济吉特‚满译本作 Borjigit‚①音译准确‚蒙古语名称即 Borjigid。《史集b(u)r●(i)qīn‚②《元史孛儿只吉台”(此为带有男性姓氏后缀的形式)‚③《元朝秘史》④(以下简称孛儿只斤”(Borjigin)(§42)。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姓氏。Borjigid Borjigin 的复数形式‚清代汉译名多如本文作博尔济吉特”。

      郭尔罗特郭尔罗斯‚满译本作 Gorlot、Gorlos‚蒙古语名称为Γorlod、Γorlos。该部名蒙元时期多作 Qor(o)las-Qor(u)las‚《史集qūrūl●s‚⑤《圣武亲征录》(以下简称亲征录火鲁剌”、火罗剌思”‚⑥《南村辍耕”‚”、火鲁剌”、火鲁剌思‚中豁”(§182舌罗§§120‚141)。明代汉籍不载其名‚据蒙文史书‚明代中后期嫩科尔沁诸部中有Γorlos 一支‚首领为魁猛可长子博迪达喇的第三子乌巴什答言汗幼子格列山只后裔所属外罕哈七部之一为 Kir(e)güd-Γorlos‚为其第三子诺诺和的属领。⑨ 明末‚乌巴什之孙布木巴固穆兄弟二人分别率众归降后金‚入清后以部设郭尔罗斯二旗‚隶哲里木盟清代汉译名多作郭尔罗斯”。

      和尔‚满译本作 Hor‚疑即蒙古部落名称 Qori。该部主要生活在贝加尔湖地区‚蒙元时期常与 T umad 部落之名一同出现‚《史集qūrī‚元史火里秃麻”‚秘史中豁舌里秃马惕”(§8)。

      塔他尔‚满译本作 T atar‚同蒙古语名称。《史集t●t●r‚元史》、亲征录塔塔”‚《辍耕录塔塔歹”‚秘史塔塔舌儿” (§53)。明代汉籍有叉汉塔塔儿‚蒙古源流》(以下简称源流)、《金轮千辐ˇCaγan T atar 是答言汗第三子巴儿思孛罗第五子那林台吉的属领‚属察哈尔万户。①

       公吉喇特‚满译本作 Gunggirat‚蒙古语名称当为 Qonggirad。史集q(u)nq(i)r●t‚②亲征录弘吉剌”‚《辍耕录瓮吉剌歹”‚《元史弘吉剌”、晃吉剌”、雍吉剌”、甕吉‚(Onggirad)(§64》‚”;④《广‚Qonggirad使广泛‚罗桑丹津黄金史秘史相应处均作 Qonggirad。17、18Qonggirad。明初‚明廷曾以东胜方面来降的蒙古人众设五个千户所‚瓮吉剌为其中之一‚千户所不久即不存‚瓮吉剌人散入蒙古‚形成部落源流》‚俺答汗所辖土蛮万户中有弘吉剌一支‚由其长子辛爱之子青把秃儿统领。⑧ 另据金轮千辐》、《水晶数珠》‚罕哈万户的内罕哈五部之一为 Qonggirad‚⑨明末其大部分人众归降后金‚后被编入满洲八旗清代以来多译洪吉喇特”。

      乌新‚满译本作 Üsin‚蒙古语名称当为 Üüšin Ü’üšin‚早期发音尚保留词首喉擦音 h。史集hūšīn-aūšīn‚另见其带有男性姓氏后缀的形式 hūšīd●i 和带有女性姓氏后缀的形式aūšīīj n‚辍耕录忽神”‚《元史许兀明代汉籍有偶甚”、兀甚”、兀慎等译名‚‚一部称 Üüšin‚阿儿秃厮所属偶甚是答言汗第三子巴儿思孛罗长子衮必里克吉囊第四子那木塔儿尼的属领土蛮万户内的兀甚是巴儿思孛罗第三子剌不台吉的属领那木塔儿尼的属众入清后以部设乌审旗‚隶伊克昭盟清代以来多译为乌审”。

      把岳忒‚满译本作 Bayot‚蒙古语名称为 Baya’ud‚《史集b●y●ū辍耕录伯要”‚《元史伯牙吾”、伯岳吾”、伯要‚秘史巴牙兀惕”(§213)。后期又见口语读音的书写形式 Bayod‚金轮千辐》、《水晶数珠史集》、《元史》‚蒙古色楞格河流西域玉里伯里山地区康里人中都有称 Baya’ud 的人众。① 明代中后期‚蒙古部落中又见此‚答言汗统一诸部后‚土蛮万户内有一支 Baya’ud ‚为俺答汗次子不彦台吉属领另有一支为内罕哈五部之一 Baya’ud 的人众‚其首领为答言汗第五子纳力不剌之子虎喇哈赤第四子Sonin daiˇcing(歹青)。② 明代汉籍中有叭要”、摆腰”、拔要”、摆要等译名。③ 明末‚歹青之孙恩格德尔率众降清‚被编入满洲八旗

      翁科特‚满译本作 Unghot‚蒙古语名称当为 ? nggüd。史集aūnkūt‚④《亲征录王孤”‚《辍耕录雍古歹”‚《元史汪古”、雍古”、旺古‚⑤《秘史汪古惕”(§202)。明代汉籍不见此名‚17世纪蒙文史书作 Enggüd‚据罗桑丹津黄金史》‚答言汗的夫人满都海哈屯之父即姓 Enggüd。⑥

      兀鲁特‚满译本作 Urut‚蒙古语名称早期作 Uru’ud。史集aūrūt‚⑦《亲征录鲁吾”、《辍耕录兀鲁兀”‚《元史兀鲁兀”、兀鲁吾”、兀鲁”‚⑧《秘史兀舌鲁兀惕(§46)。明代”、Uru黄金史‚‚部有两部分 Uru’ud ‚一部分是土蛮万户的属部‚归俺答汗长子辛爱的次子那木儿台吉统领另一部分是察哈尔万户的属部‚归答言汗第十子格列孛罗之子龙台吉统领明末‚龙台吉之子明安率众降清‚后设兀鲁特蒙古一旗‚后改隶满洲正黄旗

      布尔哈齐‚满译本 作 Bulhaci‚蒙 古 语 名 称 当 为 Bulqaˇci ~ Bulγaˇci。疑 即 史 集g●īj n‚‚《(§9鼠盧中罕(buluqan)‚《鲁罕”;bulaγbulγanbulaγ-a。bulaγ-a~bulaγ-a 缀接名词构词后缀ˇci、ˇcin‚即成 Bul(a)γaˇci~ Bul(a)γaˇcin。该部名他处未见

     乌亮海乌朗哈特‚满译本作 Uriyanghai、Uranghon(Uranghat 的形讹)‚蒙古语名称为Uriyangqai~Uriyangqan~Uriyangqad。《史集aūrī●nkq(a)t‚元史兀良罕”、兀良”‚①《秘史兀舌良中孩”(§9)、兀舌良中罕”(§120)。《辽史已见该部落名‚斡朗改”、昷娘改”。②‚‚的主要成分‚”;的兀良哈万户‚明人称其为黄毛达子旗和土默特左翼旗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兀良哈万户在不地汗时期(16世纪上半叶被不地衮必里克等人击败‚余众被其他五个万户瓜分‚答言汗幼子格列山只后裔所属外罕哈七部中留有 Uriyangqan 一部‚为其第七子 Samu 的属领。⑥ 清代以来多译为乌梁”。

      札拉尔‚满译本作 Jalar‚蒙古语名称作 Jalair~Jalar。《史集j(a)l●ī征录剌儿”‚《元史札剌儿”、札剌亦儿”、押剌伊而”‚⑧《辍耕录札剌儿歹”‚《秘史剌亦舌儿”(§120)。‚10‚‚隶阻卜札剌部节度使司‚不见于明代汉籍‚黄史》、《源流》、罗桑丹津黄金史》、《阿撒剌黑齐史》、《金轮千辐》、《水晶数珠17、18世纪蒙文史书‚答言汗时期 Jalair 为罕哈万户属部之一‚答言汗的一位夫人出身该部‚所生之子格列山只后被封为该部领主‚因称 Jalair qong taiji‚所部发展为外罕‚即今蒙古国的主要先民另有相当一部分札剌亦儿人‚明末属哈撒儿的后裔阿敏‚入清后被编为扎赉特(Jalaid‚Jalair 的复数形式‚隶哲里木盟。《通谱下文有札赖一名‚满译本作 Jalai‚疑即蒙古语名称 Jalaid。

      黄古台‚满译本作 Hūwanggutai‚疑即蒙古语名称 Qongqotan (Qongqotai 为其单数形)。《nkqu)t●”‚‚中坛”(§47”‚(16卜部落十个分部之一

     奈曼‚满译本作 Naiman‚蒙古语名称同。《史集n●īm●n‚①《亲征录乃蛮”‚《辍耕乃蛮歹”‚”、‚②征录‚”。明代‚‚汗的Naiman ‚其长子铁力孛罗之次子乜明后裔的属部‚④乜明次子卑麻之次子额参一系入清后成为奈曼旗的首明代以后出现的奈曼‚与蒙元时期的乃蛮名称相同‚但是部落内部的人员成分不一定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洽特‚满译本作 Hiyat‚蒙古语名称为 Kiyad‚即蒙古古老部落名称 Qiyan~Kiyan 的复数形式。《史集qī●n(kī●n)qī●t;⑤《辍耕录乞要歹”;《元史QiyanKiyan的音译‚另见带有男性姓氏后缀的形式乞牙带”(作为人名);⑥《秘史(§67乞牙惕”(§63)。后期也有写作 Kiyod 的现象。⑦

      谟尔启特墨尔启‚满译本作 Morhit、Mergi‚蒙古语名称当为 Merkid。史集m(a)rkīt‚⑧《亲征录蔑里乞”‚《辍耕录灭里吉”、灭里吉歹”、末里乞歹”‚《元史蔑里”、蔑里吉”‚⑨《秘史篾儿乞惕”(§102)。辽代汉籍作梅里急”、密儿纪”。不见于明代汉籍‚《源流记衮必里克吉囊第三子斡亦答儿麻的属部之一为 Merkid;田清波鄂尔多斯蒙古部名考》(以下简称部名考收有 merget 一种

       萨尔珠特‚满译本作 Saljot‚蒙古语名称当作 Salji’ud。史集s●亲征录散只兀”‚《辍耕录散术兀歹”、撒术歹”‚《元史散只兀”、‚撒勒勒只兀惕”(§42) 。部名已见于金代‚山之昆”。明代汉籍和克哩特‚满译本作 Kerit‚疑即蒙古语名称的 Kereid‚史集》k(a)r●ī亲征录》、《元史克烈”‚《秘史客舌列亦惕”(§171)。明代‚该部名较少出现‚黄金史纲》、罗桑丹黄金史》‚哈撒儿后裔的科尔沁部落中有这一姓氏的人‚而据金轮千辐》‚Kereid 为科尔沁右翼六部之一又据四卫拉特史》、《金轮千辐》‚四卫拉特之一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一系为Kereid 部王罕的后裔。①

      克穆齐特克穆楚特‚满译本作 Kemcit、Kemcut‚蒙古语名称当作 Kemji’üd。《史集谦州k(a)m k(a)mīt‚②亦指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部名源于谦州”‚不见于明代汉籍‚17、18世纪蒙文史书中多有出现‚源流》‚该部隶属察哈尔万户。③

     塔尔瑚努特‚满译本作 T arhūnut‚蒙古语名称当为 T arγunud。或与史集所记部落名称t(a)rˇt~tarqūt、④《秘史》(§§120‚213)所记塔舌儿中忽惕”(T arqud)有关。《史集将该部列现今称为蒙古的突厥诸部落之一‚说成吉思汗的祖母 sūnīkul 旭真就出自这个部落T arγunud 或许为 t(a)rˇt -tarqūt 的另一种复数形式‚词干均为 t(a)rˇgū-tarqū(“之义)。

      白苏‚满译本作 Besu‚蒙古语名称当作 Besüd。1786年成书的皇朝通志改为伯苏”。史集t‚⑥《辍耕录别速歹”‚《元史别速”‚⑦《秘史别速惕”(§47)。代汉籍无载‚源流》、罗桑丹津黄金史‚阿儿秃厮万户内有Besüd 一支‚为衮必里克吉囊第四子那木塔儿尼的属领‚⑧田清波部名表收有 Beset 一种另据黄史》、《源流》、《阿撒剌黑齐史‚外罕哈七部之一为 Besüd - Eljigen‚是答言汗幼子格列山只次子 Noyantai 属领。⑨

     蒙古,满译本作 Monggo‚蒙古语名称为 Mongqol~Mongγol。《史集m(u)ˇ辍耕》、《元史等作蒙古”‚《秘史忙中豁勒”(§108)。该名可追溯至唐代‚《旧唐书蒙兀室韦蒙兀一般被视为其最早的记载‚至元代之前又有多种不同的译名‚元代以后多音译蒙古”。

      阿鲁络特‚满译本作 Arulot‚蒙古语名称为 Arulad~Arlad。《史集aral●辍耕录阿剌剌”、阿儿剌歹”‚《元史阿儿剌”、阿而剌‚秘史阿舌鲁剌惕”(§§47‚120)。成吉思汗的第一位安达博儿术出自该部明代汉籍‚《黄金史记答言汗麾下一位战将 Molun 出自 Arlad arlat苏尼特‚满译本作 Sunit‚蒙古语名称为 Sönid。史集sūnī秘史雪你惕”(§47)‚记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第三子抄真斡儿帖该第四子雪你惕及其后裔的部落‚史集将其列为现今称为蒙古的突厥诸部落之一不见于明代汉籍‚17世纪蒙文史书除源流‚《黄金史纲》、罗桑丹津黄金史亦有载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以下简称表传)、《恒河之流》、《金轮千辐‚该部后来成为答言汗嫡长孙不地汗次子后裔所辖部落‚①清代锡林郭勒盟尼特左右翼二旗即以该部编设

      巴尔古‚满译本作 Bargu‚蒙古语名称为 Barγu。史集b(a)rˇ②《辍耕录鲁忽歹”‚《元史八儿胡”、八剌忽”‚③《秘史巴舌儿中浑”(§239)。因生活在贝加尔湖之东巴儿忽真脱窟木一带而得名与秃满不里牙惕等森林部落住地邻近‚在元末明初瓦剌兴盛之时受其控制‚因此与不里牙惕一起被记为四瓦剌联盟早期中的一支。④ 明代汉籍音译叭儿厫”、把儿户”、把儿勿”、八儿谷。⑤ 俺答汗时期‚巴儿思孛罗第六子卜只剌次子也辛迭儿的儿子领应绍卜万户内Barγu 一支‚Barγu daiˇcing‚被俺答汗任命为第一批使者派往拉萨迎请格鲁派高僧琐南坚错。⑥ 大部分的 Barγu 人仍基本生活在原住地‚归外罕哈车臣汗部管辖‚其中一部分人入清后先后迁往呼伦贝尔地区‚成为索伦八旗和新巴尔虎八旗的组成部分清代以后多译为巴尔虎”。

       阿喇克绰忒‚满译本作 Alakcot‚蒙古语名称当为 Alaγˇci’ud~Alaγˇcud‚得名与史集所记al●qˇcīn 有关。《史集说昂可剌谦河‚al●qˇcīn‚那里的马都是花斑色的(al●)。‚”。蒙古语 alaγ‚源于突厥语 al●‚接形容词构词后缀ˇcin‚再接名词复数附加成分 ud‚alaγˇci’ud‚口语发音 alaγˇcuud。明代汉籍无载‚黄金史纲》、《源流等蒙文史书‚脱脱不花汗满都鲁答言汗时‚近侍中都有该部之人‚《金轮千辐将其列为察哈尔山阴四鄂托克之一‚《恒河之则说它是答言汗长子铁力孛罗次子乜明的属领之一。⑨

      巴林‚满译本作 Barin‚蒙古语名称为 Ba’arin~Barin。《史集b●rīn‚亲征录”‚《辍耕录八怜”‚《元史八邻”‚秘史巴阿舌邻”‚说是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庶妻所生之子巴阿里歹的后人的部落(§§41、216)。成吉思汗时期‚该部首领豁儿赤受封万户‚领林木中百姓‚驻牧地在叶尼塞河与额尔齐斯河之间明代后期‚蒙古本部内罕哈五部之一称巴林‚首领为答言汗第五子纳力不剌之子虎喇哈赤次子速巴亥(Subuqai)一系‚清后以部设巴林旗‚隶昭乌达盟

明代以后作为蒙古内部的部落新出现的姓氏

      明代也是蒙古姓氏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时代早在蒙古汗国时期的对外军事行动中‚古地区已陆续吸收了汉女真西夏哈剌鲁钦察阿速斡罗思花拉子模等民族和国家的一些人口元末明初政局动荡‚进入蒙古地区的这些氏族部落或民族的人口最终与蒙古人融为一体‚他们自身的不少姓氏名称族称也随之变成了蒙古人当中的姓氏原有的蒙古部落也因战乱和自然繁衍产生新的分化聚散和重组‚一批新的部落姓氏陆续产生

       《通谱所列蒙古姓氏中属于这一类的‚暂时可以确认的有

       萨尔图‚满译本作 Sartu‚蒙古语名称当为 Sarta’ul。秘史撒舌儿塔兀勒”‚旁译”(§254)。《辍耕录回回列为色目三十一种之一明代‚黄金史纲》、罗桑丹黄金史》、《黄史》、17‚15内已见 Sarta’ul ①《、《山只后裔所属外罕哈七部之一为 T angγud-Sarta’ul‚为其第六子 Deldeng 的属领。②

      蒙古尔济‚满译本作 Monggolji‚蒙古语名称当为 Mongγoljin。明代汉籍中有多种译名‚满官嗔”、满冠正”、17MonoljinmedTümedMongγoljin 连用的现象‚Tümed MongγoljinMonoljin之名后来只保留在清初所设土默特左翼旗隶卓索图盟‚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前身的俗称上‚然而该旗扎萨克一支的先人源自明代朵颜卫的兀良哈人‚不应有 Mongγoljin 之称‚但是由于该旗首领单巴家族长期与俺答汗曾孙温布家族关系密切‚清初单巴与温布一起归降皇太极‚后来温布所部被编为土默特右翼旗‚而单巴所部被编为土默特左翼旗‚于是有了Tümed 之称‚进而又有了 Mongγoljin 之称实际上该旗首领家族既不是 Tümed 也不是Mongγoljin‚而是 Uriyangqai~Uriyangqad(乌梁海)‚这也就是为什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人多冠汉姓”、的原因

      实宝禅‚满译本作Šiboocan‚蒙古语名称当为Šiba’cin。元代音译为昔宝赤”、昔博赤‚⑤为怯薛诸‚‚《”、鹰人”。‚‚⑦‚明朝的控制之中估计失宝赤千户所的人众融入蒙古‚形成部落。《源流提到阿儿秃厮万户右翼部落中有Šiba’cin 一部‚首领为衮必里克吉囊的次子伯桑豁儿‚⑧田清波部名表列有Šiwū’tš’in 一种‚当源自伯桑豁儿的属领。《恒河之流》、《金轮千辐》、《水晶数珠说答言汗嫡长孙不地汗第五子 Güngtü统领Šiba’cin ‚属察哈尔万户。①

       威古特‚满译本作 Wenggut‚Weigut 的形讹。1821年成书的满汉同音合璧卷三旗蒙古姓氏部落‚威古特即作 Weigut。② 蒙古语名称为 Uiqud~Uiγud‚Uiqur(畏吾儿的复数形式‚《秘史委兀惕”(§152)。《亲征录》、《辍耕录》、《元史畏吾儿”。17世纪蒙文史书和明代汉籍‚明代蒙古人所称 Uiγud 一般是指住地在哈密北山一带的野乜克力‚”;UurjinUiγurjin 类畏吾儿人之义‚明代汉籍中有委兀慎”、威兀慎”、委兀儿趁等译名尔秃厮万户内的 Uiγurjin 人与出自哈密北山野乜克力人的 Uiγud 有渊源关系

      乌济吉特乌齐喜特‚满译本作 Ujigit、Ujihit‚蒙古语名称当为 Üjiyed。明代汉籍音译为我着”‚释为福余卫”。⑦‚Üjiyed。⑧《黄金史纲》、ölge-yinjirγoγanminan Üjiyed(六千我着)‚⑨《俺答汗传提到 Üjiyed ulus(我着兀鲁思)‚同时称他们为ölge tümen(山阳万)‚又说Üjiyed 之首领 Engke 举族携 ? gelen qatun(月伦夫人的宫帐来归附‚其众被俺答汗赐予弟弟昆都仑汗‚黄史Üjiyed 是成‚说朵颜卫首领影克成了昆都仑汗的属夷‚泛指整个兀良哈三卫月伦夫人的宫帐能在我着人处‚也证明这些人的首领家族是斡赤斤后当初月伦与幼子斡赤斤同封一处‚她去世后宫帐仍留斡赤斤后人领地‚《元史记载泰定三(1326)秋七月辽王脱脱请复太母月也伦宫守兵及女直屯户”‚也证明月伦的宫帐的确是在斡赤斤后人处这与黄史》Üjiyed 为斡赤斤之属众的记载以及兀良哈三卫首领为元辽王后裔的记载相合兀良哈三卫因地处大兴安岭南麓而被称为山阳我着山阳万户”。8世纪蒙文史书金轮千辐》、《水晶数珠记内罕哈五部之一为 Üjiyed‚首领是Nalˇcubolod(纳力不剌之子 Quraqaˇci(虎喇哈赤第五子Šooqan batur(炒花)‚人是虎喇哈赤在南下辽河流域的过程中兼并来的三卫人‚后来发展为五部中最强的一支‚因此明人当时称整个内罕哈五部为粆花五大营”。1626‚林丹汗攻内罕哈五部‚我着受到重‚部众多被收服‚炒花之子卫征巴拜归降后金‚后被编入满洲八旗。《金轮千辐Üjiyed 入了内陆”。①

     宝济‚满译本作 Booji‚疑蒙古语名称为 Buuˇci‚炮手之义元代设有炮手军‚多用于作战攻城‚有各种炮手万户府炮手千户府‚也有炮手民户这一部落名称也应该是由职务之名发展而来的

      察哈尔‚满译本作 Cahar‚蒙古语名称为ˇCaqar。明代汉籍有察罕儿”、察汉儿”、擦汗”、插汉儿等译名。② 伯希和认为该部落名源自波斯语ˇc●kar‚意为王公的卫兵仆人”。③这个部落‚估计就是由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北遁时所携皇室侍卫等人众发展形成的17世纪蒙文史书和明代汉籍分析‚该部一时曾属答言汗的祖父哈儿忽出黑‚经其父孛罗忽吉囊再传给‚从此成为大汗的直辖部‚到明末‚最后一代蒙古大汗林丹汗遭到后金进攻‚率部西奔青海‚病死在大草滩‚遗众归降后金‚清廷后设察哈尔八旗

      达喇明安‚满译本作 Daraminggan‚蒙古语名称为 Darai~Dari mingγan‚《恒河之流记答言汗第七子 El bu’ura(Darimingγan‚《轮千辐记为那力不赖第四Molun taiji 的属领”、

      吴喇忒‚满译本作 Urat‚蒙古语名称为 Urad。不见于亲征录》、《史集》、《元史》、《秘史等早期文献‚明代汉籍和多数17世纪蒙文史书亦无载‚《源流记蒙古右翼阿尔秃厮万户衮必里克吉囊次子伯桑豁儿的属部之一为 Urad。⑥ 清太宗实录记天聪十年(1636)归降后金的蒙古16部中有吴喇忒一名‚⑦表传》‚这一部分 Urad 人属阿噜蒙古”‚原游牧于呼伦贝尔地区‚首领为成吉思汗长弟哈撒儿十五世孙布尔海的后裔这些人后被清廷迁往归化城一带‚所部三旗‚隶乌兰察布盟。⑧

       扎哈苏亲‚满译本作 Jahasucin‚蒙古语名称为 Jiγasuˇcin‚意为渔夫”。元代设有只哈赤八剌哈孙总管府”‚只哈赤音 jiqaˇci~jiγaˇci‚亦为渔夫之义‚接名词构词后缀ˇci 时词尾 su ‚其复数形式为 Jiqaˇcid~Jiγaˇcid‚原内蒙古卓索图盟昭乌达盟有不少姓 Jiγaˇcid 的人‚一般冠汉姓”‚的谐音

       札鲁特‚满译本作 Jarut‚蒙古语名称为 Jarud~Jaru’ud。不见于明代汉籍和俺答汗传》、黄金史纲》、《黄史》、《阿撒剌黑齐史17世纪蒙文史书‚《源流仅一见‚Jaru’ud‚说答言汗的独生女 Töröltü公主下嫁给了札鲁特人 Ba’asun darqan tabunang。⑨ 《金轮千辐》、《水晶数珠记内罕哈五部之一为 Jarud‚是虎喇哈赤长子 Ubašijeng 及其后裔的属部‚该部有几支内附”‚即进入了八旗该部大多数的余众入清后以部设扎噜特旗‚隶昭乌达盟

      达鲁特‚满译本作 Dalut‚疑即蒙古语名称 Dalad。Dalad 为蒙古语七十”dala 的复数形‚用作部落名称该部名始见于明代‚《皇明北虏考等作打郎”‚①黄金史纲》、《源流》、罗桑丹津黄金史》‚这部分人先后属满官嗔阿儿秃厮部‚最后成为衮必里克吉囊第三子斡亦答儿麻的属领。② 清代以来多译为达拉特”。

      阿苏特‚满译本作 Asut‚蒙古语名称同中亚古老民族阿思”(As)之名的复数形式。《耕录阿速”‚列为色目三十一种之一‚《秘史阿速惕”(§262)。1221年蒙古大将速不台等率军从高加索逾太和岭北上‚大败阿速等部联军‚1239年蒙哥率军攻下阿速的蔑怯思‚大批阿速人被迫东迁‚元代组成阿速拔都军阿速卫侍卫亲军明代出现的蒙古阿速部‚当是在元代一部分阿速军的基础上形成的此部在明代前中期非常活跃‚曾是应绍卜万户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答言汗统一诸部后‚巴儿思孛罗第六子卜只剌的第三子合落赤领有一部分Asud 。③

      启普樵‚满译本作 Kibciyoo‚蒙古语名称当为 Kibˇca’ud‚钦察”(Qibˇcaq~Kibˇcaγ)的复数形式。《史集q(i)bj●q‚④《辍耕录钦察”‚列为色目三十一种之一。《秘史乞卜察兀惕”(§262)。本是西域一部族‚住地在今乌拉尔河至黑海以北的地区蒙元时期‚蒙古西征军击破钦察‚一部分钦察人被携往东方‚后立钦察卫明代汉籍和蒙文史书中未见明代蒙古人中的 Kibˇca’ud 部落‚应当是元钦察卫的遗众

       杭津‚满译本作 Hangjin‚蒙古语名称当为 Qanggin。《满汉同音合璧蒙古姓氏部落‚杭津作 Hanggin‚⑤。蒙元时期该部名有几种形式:Qangli‚Qanglin‚Qanggin。《史集q(a)nqīl ‚⑥《辍耕录康里”‚《元史康里”、康礼”、杭里”、杭斤”‚⑦《秘史中康邻(§262)。本是西域一部族‚住地邻近钦察‚蒙古大军西征时‚速不台率军征服该部‚不少人被杀‚一部分人作为俘虏补充进蒙古军队‚元代组成康礼卫该部名不见于明代汉籍和其他17世纪蒙文史书‚源流的早期版本作 Qanglin‚较晚期的版本作 Qanggin。⑧ 此部名的词干是 qang-‚突厥语之义‚接形容词构词后缀 liγqangliγ‚由此衍生出 qangli、qanglin 形式‚有车的人之义Qanggin qang 的复数形式‚相当于蒙古语的 terged‚众车之义明代以后蒙古出现的 Qanglin~Qanggin 部落‚当是元代康礼卫的遗众源流》‚部落曾隶属土蛮部‚后来成为阿儿秃斯的属部‚首领为衮必里克吉囊第三子斡亦答儿麻‚⑨代以其部众设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

       唐古特‚满译本作 T anggū蒙古语名称为 T angγud。史集t (a)nkqū辍耕》、《元史唐兀”‚《秘史唐兀惕”(§249)‚指党项或西夏人‚《亲征录即作西夏”。蒙古灭西夏‚其地及属众进入新政权‚元代还设有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明代中后期‚阿儿秃厮万户内有一支 T angγud ‚是衮必里克吉囊次子伯桑豁儿的属部之一;①外罕哈七部内也有一支 T angγud ‚是格列山只第六子 Deldeng 的属部之一。②

       科尔亲‚满译本作 Korcin‚蒙古语名称为 Qorˇcin。作为部落名称‚不见于蒙元时期的文‚但是蒙元时期怯薛执事有 qorˇci 一种‚《元史音译火而赤”、火儿赤”‚语释佩橐鞬侍左右者”、佩弓矢……国语曰火儿赤”;③《秘史音译中豁舌儿臣”‚旁译带弓箭的”(§192)。部落名称 Qorˇcin‚”、等译名”‚三旗

    土默特‚满译本作 T umet‚蒙古语名称为 Tümed‚tümen“的复数形式答言汗第三子巴儿思孛罗次子俺答汗的属部‚为蒙古本部右翼三万户之一‚拥有很多分支。⑤ 部名Tümed‚史集所记 tūm●t、⑥ 《亲征录吐麻”、《元史秃满”、《秘史秃马惕(§240发音有差别‚但是 tumad 很容me的部分‚T umad 已经被写成了 Tümed‚⑦《17、18T umad Tümed 的另一个原因‚估计是后来的蒙古人已不熟悉 T umad ‚而熟悉的相近部名只有当时蒙古右翼的 Tümed(土蛮土默特‚于是后者取代了前者

      《通谱为每个蒙古姓氏记下了它们归降清朝之前的驻牧地‚被作为地名记载的这些名称‚有不少实为部落姓氏名称‚兀鲁特”、札鲁特”、科尔沁”、察哈尔等等‚其中未见于正式姓氏名录的有以下几种

     克西克腾克什克腾‚满译本作 Kesikten‚蒙古语名称为 Kešigten。源于成吉思汗时期创立的扈卫军 kešigten‚《元史音译怯薛丹”‚⑧《秘史音译客失克田”‚旁译扈卫每”(§187)。明代逐渐形成部落‚汉籍中有克失旦”、克失探”、克石炭”、黑石炭等译名》、《金轮千辐以及表传‚该部为察哈尔属部之一‚首领家族为答言汗第五子阿赤赖孛罗的后裔

      阿霸垓‚满译本作 Abagai‚蒙古语名称当为 Abaγ-a‚叔叔之义‚因其首领家族为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而得名元代别里古台后裔封广宁王”‚15世纪中叶此封号仍见使‚汉籍记载蒙古大酋毛里孩所称黄苓王”‚即广宁王之变音;《黄金史纲说毛里孩是别里古台后裔‚恒河之流》、《金轮千辐将他列为别里古台第十三代孙‚说他的后人做了 Abaγ-a的首领。① 清代以后多译为阿巴嘎”。

       喀拉沁‚满译本作 Karacin‚蒙古语名称为 Qaraˇcin。得名源自蒙元时期的哈剌赤”‚qara意为”‚qaraˇci~qaraˇcin 本专指为忽必烈制作色清‚仆寺所属各牧场都有按千户百户组织的哈剌赤户”、等译名。③ 该部曾先后属阿速应绍卜‚后为答言汗所收‚成为其第三子巴儿思孛罗之第四子伯思哈勒昆都力哈的属领。④ 伯思哈勒的驻牧地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一带‚后逐渐向东扩张到朵颜卫地区‚两部首领家族来往密切‚相互联姻‚共同行动‚以至于明代汉籍中经常混用两部之名哈剌慎部在1628年被西进的林丹汗的大军击破‚部众溃散‚后来大部分归降了后金而朵颜卫首领速不的也于同年率众归降后金‚1635年以他和族人所部设喀喇沁三旗‚实际上他们是成吉思汗大将折里麦的后人‚姓兀良哈

      喀尔喀‚满译本作 Kalka‚蒙古语名称为 Qalq-a‚因哈勒哈河得名明代汉籍音译为”。⑤ 为蒙古本部左翼三万户之一‚驻牧地原在哈勒哈河流域‚答言汗第五子纳力不剌家族驻河东‚逐渐发展为内罕哈五部答言汗幼子格列山只家族驻河西‚逐渐发展为外罕哈七部金轮千辐》、《水晶数珠》‚内罕哈五部分别为 Jarud、Ba’arin、Qonggirad、Bayod Üjiyed。⑥黄史》、《阿撒剌黑齐史‚外罕哈七部分别为 Üneged-Jalair、Besüd-Eljigen、Kir(e)güd(Kerüd ) - Γorlos、ΓoruquKüriye - Coγuqur、Kōkeyid - Qatagin、T angγud - Sarta’ul Uriyangqan‚

     阿禄科尔沁‚满译本作 Aru Korcin‚蒙古语名称为 Aru Qorˇcin。清代以来一般音译为噜科尔沁”。与科尔沁同宗打来孙汗时期(16世纪中叶)‚科尔沁部首领魁猛可一支由大兴安岭地区南下嫩江流域‚为了区别又称嫩科尔沁”‚留居原地的科尔沁人遂称阿噜科尔沁”‚首领为魁猛可之弟巴衮诺颜一系。⑧

       敖汉‚满译本作 Auhan‚蒙古语名称为 Auqan。明代汉籍无载表传》、《金轮千辐》、水晶数珠等书‚该部为察哈尔属部之一‚首领家族为答言汗长子铁力孛罗次子乜明一系‚明之子卑麻的嫡长孙岱青一系入清后以部设敖汉旗‚隶昭乌达盟。⑨

      鄂尔多斯‚满译本作 Ordos‚蒙古语名称同。Ordos ordo“宫帐的复数形式‚因成吉思汗的灵帐八白帐而得名明代‚以守护管理八白帐的人众为主逐渐形成部落‚Ordos。明代汉籍音译为阿儿秃厮”、袄儿都司”、阿儿都司为蒙古本部右翼三万户之一‚答言汗统一蒙古本部后‚其第三子巴儿思孛罗的长子一系最终成为该部的首领清代以后多译为Qad-un Ündüsün Quriyangγui Altan T obˇci‚p.101;Erdeni-yin T obˇci‚68v;《表传》‚26‚205页等;《皇明北虏考》‚211;《北虏世系》‚35;《武功录》‚112页等。“鄂尔多斯”。

       在通谱的满洲姓氏名录中也偶见一些蒙古姓氏‚蒙古尔济”(∗ Mongγoljin)、赛音萨尔图”(∗Sayin Sartaγul)、喀尔沁”(∗ Qaraˇcin)、翁果特”(∗? nggüd)等等‚其中还有两种或为蒙古部落名称‚一个是巴尔拉”(59)‚满译本作Barla‚疑为蒙古部落名称Barulas。barūl●s‚”()‚》、”‚秘史舌鲁(§46舌鲁(§120)。”(61‚Jamucin‚疑为蒙古语名称 Jamˇcin~Jamuˇcin‚站户之义。《元史一般音译为站赤”‚③《札木臣”‚旁译站户”(§279)。

明末卷入蒙古的他族姓氏

      《通谱6671所收录的230多个蒙古姓氏中‚还有一些应该是非蒙古姓氏参照他卷内容‚可确认为满洲姓氏的有舒鲁鄂卓完颜巴雅喇博尔济叶何纳喇克尔德瑚岳乌尔汉钟吉巴理鲁布理兀札喇赫舍理可确认原为汉人姓氏的有刘佳海佳李佳玛佳张佳肇佳白佳珠佳瑚佳韩佳牛佳黄佳常佳陶佳曹佳吴佳侯佳这一现象说明在明代后期由于蒙古与女真明朝之间局部冲突不断‚各种形式的交往频繁‚相互之间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不少曾因不同情况进入蒙古地区的异族姓氏之人‚在明末清初又随着蒙古部落的相继降清而归入清朝‚因此被视为蒙古姓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又有所改。《皇朝通志晚于通谱四十多年成书‚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部分依据通谱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编成‚届时已将刘佳李佳玛佳张佳白佳珠佳瑚佳黄佳陶佳完颜博尔济纳喇赫舍理等姓氏名称删除

       除以上名称之外‚《通谱还有相当一部分蒙古姓氏名称暂不可考‚其中个别的名称尚可推知其义‚但不知具体详情沙喇图鲁腾(Seraturuten)‚蒙古语名称当为Šira teri’üten‚头人众之义泰锡纳喇(T aisinara)‚蒙古语名称当为 T aišinar‚太师人众之义托罗特(T olote)‚蒙古语名称当为 Dolod‚doloran“的一种复数形式塔布努特(T abunut)‚蒙古语名称当为 T abun’ud‚数词 tabu“的一种复数形式而更多的一些名称‚是既不知其义也无从获知其详情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蒙古部落姓氏发展的迅速和多样化

责任编辑 华祖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摘自:《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略去注释。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图片

ᠵᠤᠰᠤᠲᠤ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