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为何老虎屡屡为难宁海王氏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4-04-30 发布于浙江




为何老虎屡屡为难宁海王氏




文/应可军

宁海历史上发生过一起大虫乱。我县曾经是华南虎出没之地。宁海地处天台山脉,山高林密,溪流纵横,适宜野兽生存,据县志记载:我县野生动物中脊椎动物就有730多种,如野羊、野马、鹿、麂、虎、豹、猴等等。“大虫乱”始于何时止于何时,暂未见文字记载。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县令王士宏因“邑多虎”,令百姓设械柙之,设阱陷之,虎患稍息,百姓还特意编民歌,为王令歌功颂德。这是现存文献最早的有关虎的文字记载。明初探花卢原质曾为深甽里岙张常德作传,提到张常德听到姻亲连山民被虎叼走,奋力追虎,复夺其尸以归曰:为长者死无所恨。

老虎,别称於菟,宁海俗称大虫,曾给宁海造成灾祸,即人们所说的“大虫乱”;其时间之长、危害之深,几成一部血泪史。明万历四一年(1613),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自宁海出西门……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就可以证明宁海当时的虎患是十分厉害的。虽无正史详细记载,但宁海各大宗谱多有记载诸如;宁海东门塘心王氏宗谱记有族人王福章却没那么幸运,上山遇虎,恃力徒搏,卒为虎所害。县志也记有明初一位烈女虎口夺夫的故事。女陈氏,丈夫是白溪的王三苟,一日劳作未归,陈氏抱子俟门,传夫为虎所厄,弃子于地,执门关追至山,夺夫足于虎口,抡关击虎,虎惊逸,女负夫尸归,时年仅20岁。长街王氏宗谱记有明末清初,后门山上,草密林深,时常有老虎出没。有一日,老虎进入利中其弟赞中家里叼走了一只猪。赞中仗着力气大,拔脚追老虎到了山下。老虎见人追来,丢下猪猛扑过来,咬中赞中的面额,赞中几乎被咬死了。利中远远地看到了这情形,非常着急。顺手拿起身边的一根竹棍奔过来猛打老虎。老虎转口咬住竹棍,把竹棍咬嚼成麻杆竹扫丝后,扑过来猛抓利中,利中用左手扼着虎头,右拳猛打老虎。老虎咆哮起来,利中也跳起来,倒骑到老虎头颈上,并用两条腿用力夹着老虎头颈。老虎拼命想咬利中的脚,利中缩身沉坐到老虎头上,老虎头抬不起来,用前脚爪刨地,地被刨成了一条沟,沟越刨越深,老虎越用力,利中越用力压着老虎的头,老虎头被压着陷地几尺深,隆隆地在泥中喘气。利中一边拼命压着,一边用拳头拼命猛打。乱拳之中,一拳击中老虎要害,老虎大吼一声,林木都震动了,老虎却再也不会动弹了。很快,利中背起赞中回家,他想方设法想救活赞中。医生说:“一定要用几条茅屋虫,一定要人用嘴巴嚼烂了,敷在伤口上才有效果。”于是利中到处搜寻,找来几条茅屋虫。可看看没有人能嚼茅屋虫。利中的妻子胡氏,一个人忍着恶臭把茅屋虫咬在嘴里嚼,与参木调护,好久,赞中才苏醒过来。这时候,利中才感觉到浑身无力,困了好几天都爬不起来。当时村里人有争吃老虎肉的,又有希望得到老虎皮的,利中都不再去过问了。同样宁海竹林王氏也有记载;明嘉靖年间,有一虎窜入竹林村中,一村民叫王守涓,刚从外干活回家,未提防,被虎所攫,其兄王守南奋不顾身,用竹鞭狠抽虎须,虎痛弃其弟而逃,守涓虽被咬伤,幸未伤命。但为弟舍命,不顾自己的危险。用竹鞭狠抽虎须。

从以上故事来说虎患多发生在王氏身上,但奇怪的是。为什么都与宁海王氏有关,莫非老虎认为王字是它们独占在额头上。也许怪县令王士宏因“邑多虎”,令百姓设械柙之,设阱陷之,虎患稍息,百姓还特意编民歌,为王令歌功颂德。而报复之故事均以老虎失败告终。老虎绝不知道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在这种传统下,中华民族许多家庭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正常习俗和美好道德风尚。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老虎是肉食动物,以食肉为主,它不管你是人还是猪,看到了都要吃掉,这是它的本性。老虎遇到武松当然也不会例外。而我们看了虎口救亲的故事,我更加相信他们勇气。我相信:一个人的勇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千锤百炼磨炼出来的。情爱永远都是伟大和无私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不管是在任何艰难险境下,亲人总是会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亲人,即使非常危险,也毫不退缩。不是吗,宁海的王守涓之兄王守南、王赞中之兄王利中、王三苟夫人陈氏。他们能赤手空拳虎口救亲,虽无武松的武艺却能就下亲人,向世人英勇诠释了情爱的力量多么伟大。这时候的他们根本没顾上去想老虎是一种多么凶猛的动物,自己会可能命丧虎口,毅然上去博虎,目得要救回亲人。在此危险时刻,尚能如此,何况平常时候。
友情链接:
应可军文化专辑(一)510篇
应可军文化专辑(二)535篇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海燕文化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