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颠覆我对五味认知的图(增补)

 86tui 2024-04-30 发布于上海

     前篇文章介绍了汤液经法图的体味和用味,很多人对此感兴趣,可见确实有不少人对五味的认知和我有着类似的困惑,在这张图里面找到了答案,产生了共鸣。不过也有人觉得意犹未尽,要求补充。此文便从汤液经法图的来历、化味、阳数7阴数6、二十五味药四个方面进行增补

图片

汤液经法图的来历

伊尹的《汤液经法》原书已经失传了,此汤液经法图是出自敦煌藏经阁的陶弘景著作《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的传抄本。

《辅行诀》原书也失传了。1908年法国人闯入敦煌,对藏经洞内文物疯狂掠夺,抢去无数经典,但还好《辅行诀》幸免于难。然而躲得过法国人,却没躲过自己人,这件文物不幸毁于“文革”,这是传统中医的巨大损失。不过好在其先前的收藏者已经抄(根据记忆默写)了下来,然后传给了徒弟们,所以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就是传抄本。

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先生的考证,目前尚有21个版本的《辅行诀》传抄本,每个版本都有差异,但幸好所有传抄本中的汤液经法图是一致的。感兴趣的同仁可以读一读钱老的这本书,他把这21个版本都搜集在这部书里面了。市面上《辅行诀》有很多版本,钱老师的这本我感觉是最有学术价值的,里面除了收集了所有的传抄本外,还附有相关文献。

体味,用味,化味

体:本体,属阴
用:功能,属阳
化:转化

体用是一对阴阳,万物体阴而用阳,体是指“本体”属阴,为泻,用是指“功能”,属阳,为补。体是用的基础,用是体的体现。总结下来就是:体-阴-泻;用-阳-补。体味和用味,在前一篇文章已经展开讲过,此处就做个总结:

肝木的体味是酸,用味是辛,化味是甘;

心火的体味是苦,用味是咸,化味是酸;

脾土的体味是辛,用味是甘,化味是苦;

肺金的体味是咸,用味是酸,化味是辛;

肾水的体味是甘,用味是苦,化味是咸。

如果觉得太复杂,那就和我一样,我只记用味,口诀:肝心脾肺肾,木火土金水,辛咸甘酸苦。

我们之前教科书上所学的五味对应五脏的归属,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咸,理解起来比较别扭的原因在于体用化没有统一,酸是肝的体味,苦是心的体味,而甘是脾的用味,辛是肺的化味,咸是肾的化味。

化味。化是转化,就是下一代,万物不离阴阳,量变产生质变。当功能(对应用味,属阳)达到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转化克制另外一行,故每一行的化味,都是其所克一行的用味。比如木克土,肝木的化味甘,就是脾土的用味。当肝木的生发功能太过,产生肝火过旺,导致克制脾土,此时可以用肝的化味即甘味来缓肝。《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有这些叙述: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其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我们可以看到,肝心脾三者,和汤液经法图的化味刚好对应。但肺肾没有对应化味。

肝,最怕急。肝,五行属木,代表春天。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所以木有一股向上的冲劲。但这股冲劲不能太过,太过就急了。人也一样,肝火太旺的人,容易着急,做什么事都急得很,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可以吃点肝的化味甜味来缓解下。小孩子正好是生长发育期,肝常有余,所以肝气容易太旺,脾气急,一发火谁的话都听不见,但只要给颗糖,是不是秒变乖了?

心,苦缓。心要柔软才好。心,五行属火,代表夏天。火烧起来,会随风舞动,感觉是不是很柔软?心脏要时刻不停跳动,收缩,所以心肌必须保持合适的柔软度。但柔软太过了也不行,太柔为缓,就影响了收缩功能,这个时候需要用心的化味酸味来收之。想起来任贤齐的歌《心太软》,如果你是一个心肠太过柔软的人,把所有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扛不住了的你可以考虑吃点酸味来收一收自己的心。

脾,喜燥恶湿脾,五行属土,代表长夏。长夏刚好处于一年四季的中央位置,也是湿气最重的时期,虽然说土克水,脾土通过吸收水分来缓解湿气,但水太多了,则就容易困住脾,就像发洪水一样,导致我们水土流失。所以脾喜燥恶湿。如果湿困住了脾,那么可以吃点脾的化味苦味来干燥它。苦,能泄,能燥,能坚。

肺和肾,没有对应化味,因为肺的化味为辛,肾的化味为咸。如果我们改成其化味那么就和《辅行诀》保持一致了。而且感觉更加说得通:

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

肺,苦气上逆。肺最大功能是收。肺五行属金,代表秋天。你可以感受下秋天来了,原本夏天的炎热之气慢慢被秋天的收敛之气给降下来,在人体内也同样,心为火,不断散发着热量,而肺为华盖在心之上,通过收敛的功能把温度降下来,但如果肺收敛之气太过了,过多的肺气就会往上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吃点肺的化味辛味,辛是发散的,把皮肤毛孔打开了,那么过多的肺气就会通过皮肤得到宣泄,也就是开腠理以通气也。

,苦燥。肾要坚,但太坚了就会干燥。肾五行属水,代表冬天,冬天万物都是收藏的,水也通过结冰变得坚固封藏能量。所以肾气足的人意志力也很坚定。但是如果太过了,导致很多水都结冰了,那么就没有多余的液态水来滋养人体,人就会干燥,所以肾苦燥。这个时候,吃点肾的化味咸味,来润燥,因为咸,能润下。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利用盐能加速冰的融化原理来解冻。

阳数7,阴数6

图的最下方---阳进为补,其数7,火数也;阳退为泻,其数6,水数也。《辅行诀》的传抄本中没有专门的论述,只有个别版本添加的解释说“此河图水火之成数,缀此何意,则不得而知,缺如可也”。

本人想到《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其实都是六天好,只不过一个白天得病一个晚上得病,相差一天而已。所以说一般感冒,体质好的人一周左右能自愈。

 顺时针,逆时针

阳进为补,左边有个顺时针的箭头,阴退为泄,右边有个逆时针的箭头。

这我想到和六经传变有关,从里到外从阴到阳分别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如果疾病是按照顺时针方向传,从阴到阳,是邪气出表的方向,能好转;如果是按照逆时针方向传变,从阳到阴,则是加重的方向。有经验的经方医生,会根据疾病传变方向,搭配相应的药物,帮助其邪气按照顺时针方向,让里邪出表。

图片

顺时针也是五行的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

我们记忆汤液经法图的顺序也是按照顺时针来。

从木的用味开始顺时针看每一行的用味:辛咸甘酸苦

从土的体味开始顺时针看每一行的体味:辛咸甘酸苦

从金的化味开始顺时针看每一行的化味:辛咸甘酸苦。

按照这个方法,可以快速记汤液经法图。

二十五味药“诸药之精”

《辅行诀》是陶弘景参考了《汤液经法》用于道士养生用的。《汤液经法》载方360首,陶弘景从中选了60首作为山中修道之用,以备不时之需。而又从60方药中选取了25味最有效中药作为必备之药。陶弘景有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图片

辛味药属于木。桂枝是木中之木,椒是木中之火,附子是木中之土,细辛是木中之金,干姜是木中之水。

咸味药属于火。大黄是火中之木,旋复花是火中之火,泽泻是火中之土,厚朴是火中之金,硝石是火中之水。

甘味药属于土。甘草是土中之木,大枣是土中之火,人参是土中之土,麦冬是土中之金,茯苓是土中之水。

酸味药属于金。枳实属于金中之木,豆豉属于金中之火,五味子属于金中之土,芍药属于金中之金,山药属于金中之水。

苦味药属于水。黄芩是水中之木,黄连是水中之火,白术是水中之土,竹叶是水中之金,地黄是水中之水。

表格中我把最纯正的都标了红色,桂枝是木中木,旋复花是火中火,人参是土中土,芍药是金中金,地黄是水中水。初学者可以从这5味精中之精开始

关于这些药物的应用:

《辅行诀》中,有五脏的小补方,大补方,小泻方,大泻方等。

小补方的组成原则:两补一泻一化

小泻方的原则:两泻一补

比如小补肝汤:两辛一酸一甘。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大枣(甘);

小泻肝汤:两酸一辛。芍药(酸),枳实(酸),生姜(辛);

小补心汤:两咸一苦一酸。代赭石(咸),旋复花(咸),竹叶(苦),淡豆豉(酸);

小泻心汤:两苦一咸。黄连(苦),黄芩(苦),大黄(咸);

小补脾汤:两甘一辛一苦。人参(甘),甘草(甘),干姜(辛),白术(苦);

小泻脾汤:两辛一甘。附子(辛),干姜(辛),甘草(甘);

小补肺汤:两酸一咸一辛。麦门冬(酸),五味子(酸),旋复花(咸),细辛(辛);

小泻肺汤:两咸一酸。葶苈子(咸),大黄(咸),枳实(酸);

小补肾汤:两苦一甘一咸。地黄(苦),竹叶(苦),甘草(甘),泽泻(咸);

小泻肾汤:两甘一苦。茯苓(甘),甘草(甘),黄芩(苦)

补方之所以要加化味,用意在于佐制,就是防止补太过。这也和方药的配伍原则相吻合。君臣佐使,两补是君臣,解决主要问题,一泻一化是佐使,防止太过。这也和《伤寒论》的组方原则一致。据统计《伤寒论》中90%以上的方子都是阴阳寒热配伍。少见纯阴纯阳纯寒纯热的配伍。

文末提醒大家,不要一味追求补,而要追求五味调和以调节阴阳平衡,阴阳平衡的人才是健康的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