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初起表寒

 经方人生 2024-04-30 发布于四川
广义温病初起,可有表寒证,从吴又可、叶天士、王孟英到吴鞠通所著温病几大著作皆可体现。
吴又可虽立邪伏膜原之说,所列病症、治法亦可见表证形迹,尽管《温疫论·温疫初起》言“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宜达原饮”,亦需辩证看待。达原饮组成未尝无解表之意,其君药之一为草果,“辛烈气雄”,《雷公炮制药性解》“主胃经风邪”,《本草纲目》主“太阴独盛之寒”,因此与麻桂之驱散风寒本无二致。《本经》厚朴“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亦有发表之性。该篇又述“感之轻者,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轻症之热轻,苔薄,脉不数,更似风寒表证,“不传里者”多在表也,而“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则更为表证用药。
②叶天士言“温病化热最速”,即不化热之时或有寒。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将葱豉汤作为新感引动伏邪之方,《本草经解》明言“豆豉同葱白,治伤寒初起”。王孟英《温热经纬》载“叶氏春温篇,于新邪引动伏邪,亦主是方,盖此汤为温热初病开手必用之剂”。因而温病初起确是表寒证。另须说明,葱豉汤之豆豉《本草纲目》言“黑豆性平,作豉则温,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炒熟则又能止汗”,上海市何琳药师曾梳理其炮制方法各代各地皆有区别,导致药性寒温各异,目前《中国药典》规定用桑叶、青蒿等寒凉辅料煎煮后发酵而成。
至于吴鞠通一方面驳“以麻桂之法治温病”、“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又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再次强调:“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另一方面却在《温病条辨》第 4 条言“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在《本论起银翘散论》中阐释“本论第一方用桂枝汤者…初起恶寒之证尚多”,且补充《伤寒论》中太阳温病条文为“太阳病,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认为“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待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即温病初起有表证,此表证非卫分证,且在卫分之先。阐释其病机“…虽曰温病…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言“温病最喜解肌”,变异桂枝汤方义“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液,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故而曹颖甫言“鞠通…欲破除太阳一经”亦力有未逮。
肖相如教授显然不愿与理论过多纠缠,正如其分析伤寒诸经表证皆为兼表证,对于温病表证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否认温病有表证,言“温病初起阶段不是表证,而是肺热证”[1],然而另一方面,又提出风热表证、暑湿表证、湿温表证、秋燥表证“其实都是不同病邪与表证兼挟”。这种“外邪兼某证”以及前述“表证是表、寒、实证”的陈述不符合基本逻辑,因此必须从病因、病位等基本逻辑出发修正中医表证,从而底层架构解决寒温、内外伤的理论鸿沟。
References:
[1]. 肖相如, 温病初期不是表证. 河南中医, 2010. 30(07): 625-6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